挖掘宗祠历史文化 联谊联络宗亲感情
【珠三角城市吴氏宗祠之行二】
广东珠三角吴氏宗亲总会展开吴氏宗祠文化之行纪实
珠三角吴氏宗亲总会继2017年6月22日至25日走了中山市三乡吴氏宗祠、库充吴氏宗祠;珠海珠海翠微村三间吴氏宗祠和山场村“北帝殿城隍庙”; 惠州博罗县福田镇柿树吓村吴氏宗祠,柏塘镇吴氏宗祠,杨村镇的两间吴氏宗祠、公庄镇的三间吴氏宗祠、湖镇镇两间吴氏宗祠、横河镇正在兴建的一间吴氏宗祠后,总会宗亲不顾劳累,于7月2日又马不停蹄地展开吴氏宗祠文化之行第二轮行程---走访江门、肇庆、佛山三市的吴氏宗祠。参加这次吴氏宗祠之行的人员有:会长吴锦添(香港)、执行会长吴卫国(江门)、吴冠霆(佛山)、执行会长兼秘书长吴昌禄(深圳);常务会务长吴建忠(佛山)、吴均有(中山)、吴占标(中山)、吴长发(佛山)、吴汶峻(吴氏志愿团),副会长吴百祥(惠州)、吴星显(肇庆)、吴镇添(江门);副秘书长吴社运(新会)、吴镜堂(中山)、吴国梁(惠州)、吴伟宁(江门)、监事长吴扬宪(中山)等宗亲。
7月2日早上七点,各地宗亲在博罗县汇合后,冒着风雨驱车前往江门市新会区古井镇文楼村。
文楼,清康熙县志、乾隆县志皆作“门楼”,相传明洪武十九年(1386),吴姓先祖从福建来此立村,曾露宿邻村仕路的门楼下,族裔为纪念先祖而取名。“门”“文”土语谐音,后避俗改今名,清道光志县(1840年)已见“文楼”。
我们走至文楼吴氏宗祠对其气势之宏大,建筑设计之精巧,装饰之华丽,感到震惊。没有想到在新会古井镇文楼村竟深藏着这么一个豪华型的宗祠。当我们站在宗祠大门广场前,只见广场的北面立有旗杆夹。旗杆夹又叫功名夹,是乡中中举人用来升旗之用,从这也验证了文楼族人人才辈出的说法。
文楼吴氏宗祠从风水布局和建筑造形上,取“饱虎伸懒”之势,中座要比前后座高出近一倍。前座祠堂门口被称之为“虎口”,文炳阁为“虎尾”,建筑外形酷似伏虎拱腰之势。喝形取虎,意在吴氏宗祠男人要阳刚豪迈。虎为阳刚,但要有也温和一面,故在宗祠门前设一口水井,井水清澈甘甜,据说是“虎”的饮用水源,但在风水上要阴阳相济之功用。
走进第一进,貌似与一般祠堂并无太大差别,但再看第二进,也就是中座,则异常宽敞。据吴社运介绍,这里高达13米多,前方4条粗大的坤甸圆角方柱作为主柱就有10.7米高,让人惊叹。据了解,一般的祠堂高度不超过10米,而吴氏宗祠的高度在岭南祠堂传统建筑中实属罕见,这样的独特设计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研究价值。在整座宗祠后方,还建有一座八角塔,名叫文炳阁,文楼族人称其为“文笔”。该塔高约28米,是一座七层的仿楼阁式砖木结构的八角塔,为吴氏宗祠建筑群的组成部分,被视为吴氏宗祠的“虎尾”。站在文炳阁前仰望长空,蔚蓝的天空作纸,文炳阁作笔,云彩作墨,如一支硕大的笔在仰写天文被称为文楼的“文笔”,而文楼村也确实历来人才辈出,文风鼎盛。曾任新华社社长、人民日报总编辑、广电部长的吴冷西(1919—2002)出自该族,文楼村人吴铁梅(1827—1890)于同治三年(1864年)中举,成为晚清新会的著名文化名人。
参观完文楼吴氏宗祠后,我们又继续前往恩平市,在恩平市吴氏宗亲会办公室,恩平市吴氏宗亲会会长兼珠三角吴氏宗亲总会执行会长吴卫国接待了我们,并组织了恩平市编辑吴氏族谱的六位宗长带着收藏的族谱在办公室里等着我们,恩平市吴氏族谱编纂委员会主任吴泉等编委们与我们一起就族谱历史文化进行了交流和探讨;江门市新会礼乐吴氏宗亲联谊会吴镇添宗长也带着两位宗亲过来一起参与交流,并从恩平市的手抄本族谱中找到了他们支系的根和源头,礼乐宗长吴镇添高兴地说:“珠三角吴氏宗亲总会组织这次挖掘吴氏文化之行很好,让他们寻找到自己吴族之系的根源”。
7月3日早上在恩平锦江温泉吃了早餐后,继续开车前往肇庆,10点到达肇庆高要区蛟塘镇禄栏村,在禄栏村,肇庆籍珠三角吴氏宗亲总会副会长吴星显早早就准备好大米、花生油和慰问金,在珠三角吴氏宗亲总会宗亲到达后,与广东吴氏志愿团肇庆吴氏志愿团服务队一起慰问了当地的部分孤独老人,给他们送上大米、花生油和慰问金,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慰问结束后,珠三角吴氏总会宗亲考察了蛟塘镇禄栏村的吴氏祖厅、国猷吴公祠、秋月吴公祠,感受到当地浓浓的吴氏历史文化。
7月3日下午二点,我们到达了佛山南海,在佛山籍的珠三角吴氏宗亲总会副会长、泰伯基金会副会长吴建忠的安排下,先后参观了佛山南海大贤吴氏宗祠、佛山南海吴氏八世祖祠、佛山南海吴氏世祠三间吴氏宗祠。吴建忠会长每到一处都祥尽地给我介绍了每一间吴氏宗,让我们领略了吴氏宗祠深厚的博大精深的吴氏历史文化。在大贤吴氏宗祠刚好遇上当地记者也对大贤吴氏宗祠进行采访,大贤吴氏宗祠投资1300多万元兴建,气势宏伟,建筑精巧,装饰华丽,传统文化品味浓厚。
【撰稿 吴昌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