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常熟,探仲雍公遗迹,挖掘吴文化底蕴
无锡吴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陈振康
2017年7月5日
2017年7月5日上午,由无锡吴氏祖地宗亲会会长吴仁山教授带队,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常务会长兼秘书长陈振康副教授、无锡吴氏祖地宗亲会秘书长吴乐一高级讲师和无锡吴氏祖地宗亲会常务理事吴建东工程师一起到常熟作考察活动。
常熟,古称东吴,是吴文化主要发源地之一,《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叫太伯,第二个儿子叫虞仲,老三叫季历。季历的母亲、古公的妃子太姜是个贤惠的妇人,季历十分贤能,季历娶太任为妻,她也是个贤惠的妇人。季历的儿子昌,有圣贤的祥兆。古公说:“我们家族有一代要兴旺起来,恐怕就在昌身上应验吧?”长子太伯、次子虞仲知道古公想让季历继位以便传给昌,就一块逃往江南荆蛮,随当地的习俗,在身上刺上花纹,剪掉了头发,以表明他们不再继周的王位,把继承权让给季历。
泰伯奔荆蛮,就在无锡的梅村一带。唐代张守节对史记作的注解中已有确切地指明。太伯还带领了当地的老百姓建起了勾吴城。无锡是吴文化的源头。又,在晚唐陆广微所撰的《吴地记》中记载:“仲雍冢在吴郡常熟县西海虞山上。”海虞山就是现在常熟的虞山。因此,常熟也是吴文化主要发源地之一。
无锡一行到常熟,受到常熟市黄公望文化研究会会长、江苏省作协会员浦仲诚先生的热情接待。知道来意,浦会长介绍了常熟的吴文化的一些情况,他又拿出了常熟县志,给我们看县志上的有关吴文化的资料。
我们看到常熟县志上记载:“虞山·····谓虞仲嘗隐此山。”“感化乡,在县治西南,泰伯与弟仲雍让国而来。民从之者千余家,悉感其化,故名。”
“端委乡,在县治东北泰伯以端施治,故名。”这些记载真是弥足珍贵。
一是它又明确了虞山是仲雍的活动的基地之一。第二是它为我们解开了司马迁所著《史记·太伯世家》中的一个迷点。《史记·太伯世家》记载:“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这里“归之千馀家”是怎样的概念呢?“千馀家”将是多少人口?这些人口都在梅里吗?历史学家们都有疑惑。而常熟县志的记载解开了此迷。这个“千馀家”分布广、范围大,在常熟就至少有两个吴民的村落,称为“感化乡”、“端委乡”。
浦仲诚先生又领我们去探访了老石洞。老石洞在虞山的后山。我们沿山路走着凹凸不平的卵石路,攀高跳低,不一会就大汗淋漓,终于找到古洞。据清末小山人季厚镕研究认为,虞山的这个“冷泉”(老石洞),曾有姜尚(姜太公)、虞仲、黄公望等在洞中读书、生活、隐居过。我们又攀附而上,低头弯腰地进了洞。
洞内十分昏暗、潮湿,我们的先人竟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顽强地生存,使我们感触万分。
真是,叹吴文化源远流长,吾辈子孙誓继承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