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市伯仲爱心互助协会揭牌暨恩平吴氏文化中心筹建启动仪式 |
|
作者:吴平治、…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小茶生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4-3 ★★★ |
|
|
恩平市伯仲爱心互助协会揭牌
暨恩平吴氏文化中心筹建启动仪式
吴卫国会长
2017年4月3日早上10点,广东江门地区恩平市的恩平市伯仲爱心互助协会在恩平朗豪坊农庄举办成立庆典。来自深圳商会,香港商会,江门商会,恩平电声协会吴虹云会长等一行人,广州宗亲代表华南理工大学吴绍吟教授,广州市道文光电科技公司吴平治总经理,裕和药业吴植建,广州测试中心吴惠勤主任,福建海吴会,恩平市的冯氏,岑氏梁氏,郑氏宗亲联谊会,分别派代表参加出席并祝贺。
会间,恩平市伯仲爱心互助协会法人兼会长吴卫国宣布协会成立,原恩平人大主任吴泉宗长、退休老县长冯炎先生、吴永景宗长、广州退休警备区司令员吴新源宗长,深圳宇之亮电子公司董事长吴小菊宗亲,香港慈善家吴年乐宗亲等致贺辞祝贺。成立大会现场筹集捐款现金人民币1065777.27元,美金1000元,认捐人民币金额445688元。共捐款:1511465.27元。参加人数960人。恩平市吴氏是莆田吴祭公后裔,吴祭公11世孙吴光集,吴孟魁,吴安甫三支,自宋朝开始,分别迁入恩平,至今840多年,不完全统计后裔有40多万人,分散在广东,东南亚,新加坡,英国,美国,委来瑞拉,多米尼加,哥斯达黎加等地。
筹建恩平市吴氏文化中心倡议书
各位恩平吴氏宗亲:
在三千多年前,吴氏开姓始祖泰伯公、仲雍公为了尊父让贤,翻山涉水,历尽艰辛,从中原歧邑赴荆蛮(今江苏省无锡梅里)扎根开基,传播中原文明,与土著和谐共处,引导其兴修水利,开展农耕,凝心聚力,创建勾吴。其美德深得圣人孔子在《论语》中称泰伯之圣德曰:“泰伯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又得到史学家司马迁称:“泰伯世家第一”的赞誉。从此,吴氏始祖的谦让、开拓、仁慈、平等、重教的“至德文化”名扬天下。同时吴氏出自豪门望族,后裔繁盛,成为全国十大姓氏之一。纵观吴氏历代先祖为传承和弘扬“至德文化”,积极参与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领域,涌现出不少出类拔萃、叱咤风云的人物,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吴氏的至德文化也成为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对此,我们作为吴氏子孙,深感自豪和骄傲。
在九百多年前,先后从福建莆田迁来恩平开基的吴氏三位先祖光集公、孟魁公、安甫公。迄今已繁衍30多代,达40多万人,成为本市各姓之冠。我市的吴氏族裔,不管是在国内或在海外,在传承和弘扬祖德宗风,自强不息,爱国爱乡等方面人才辈出,事业有成者众,为推动恩平的文明进步,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各项事业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实为恩平吴氏世家引以为荣。
为了传承和弘扬吴氏的至德文化,激励后人更加念祖敬宗,精诚团结,早在2003年,我吴氏宗亲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了近4年,完成了恩平历史上第一部《恩平吴氏族谱》,充分体现出我们吴氏众志成城的丰硕成果。在《族谱》面世时,宗亲们雄心勃勃,梦寐以求地要新建恩平吴氏文化中心和祠堂,但由于客观各种原因,未能如愿以偿,族人无不扼腕叹息。
在当今国泰民安,经济繁荣的大好形势下,我吴氏一批热心公益事业的宗亲萌发心愿,引起族内部分离退休老干部的重视和支持,经过半年多的共同研究,以时不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用筹委会的名字,以文字报告的形式,反映我吴氏宗亲长期的宏愿,并推荐社团的负责人,呈送市政府负责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终于在2016年12月2日得到恩平市民政局批复:本会的名称:“恩平市伯仲爱心互助协会”。本会业务范围:1、帮助孤寡老人;2、开展特困儿童助学活动;3、帮扶特困家庭;4、修桥、筑路、建祠堂和文化楼的公益事业。批复了本协会的章程:同意筹委会推荐的年富力强、热心公益、敢于担当、其本人又甘愿舍弃安逸,为族人效劳的吴卫国宗长为本协会法人代表和发给登记证书。批复中明确协会 的章程,要成立理事会和监事会,严格管理制度。特别是财务收支应建立统一的捐款账户和收据,接受政府有关部门及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定期向宗亲们公布。这是值得我们吴氏宗亲欢欣鼓舞的一大幸事!
市民政局批复同意我协会要开展四项业务范围,都是办慈善公益事业,任务十分繁重,需筹大量资金,困难不能低估,信心不可动摇。经研究,根据宗亲们的热切要求,首要任务是兴建恩平市吴氏文化中心。经部分热心人士积极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初步计划在恩平城郊购买20亩左右土地,连同这项建筑工程约需要人民币15000万元。为激励热心人士踊跃捐款的积极性,按捐资多少,在文化中心内设立光荣榜,嵌上捐款人的玉照和刻石芳名,以资留念。
在此倡议,风我恩平吴氏海内外宗亲及社会热心人士,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出氏出力,献计献策,为吴氏办好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恩平市伯仲爱心互助协会
恩平市吴氏文化中心筹建委员会
2017年4月3日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