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威略将军吴英事略》背后的秘密 |
|
作者:小茶生 文章来源:台湾:吴燿旭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20 ★★★ |
|
|
《清威略将军吴英事略》背后的秘密
作者:刘晓聪
现藏于厦门图书馆的手抄线装本《清威略将军吴英事略》(以下简称《吴英事略》)一书,按照厦门大学李祖基教授的说法,是“继《行间纪遇》之后,吴英撰写的另一部自传体著作”,李教授没有进一步说明他得出这一结论的根据是什么?还有这本书的成书时间、成书地点、成书背景等一概语焉不详。事实上,吴英的著作《行间纪遇》最早成书于1708年(即李光地等人序言的落款时间康熙戊子),记载吴英的事迹到1708年,吴英于1712年去世,《吴英事略》成书应于1708-1712年期间,究竟是哪一年?这是该书的谜团之一。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书中找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
书中第一篇故事《夜梦天门授书》,从吴英出生说起,文中说“予(吴英)今每一念及(母)生养教诲,不禁涕零。绘图志此,以叙阙初。”似说吴英曾绘图以记叙其生平事迹,以寄托对母亲的思念。从《吴英事略》的故事性及简短篇幅来看,此书更像一个故事的脚本。一个偶然的机会,从晋江的吴志柏先生那里我得到了一张据说是台湾回流的图片(见附图一),类似于现代的连环画:一边是图画,一边是故事脚本。图中显示了两个故事:一个标题是《吴英将军入闽解泉州围之图》,另一个标题是《吴英将军兴化郡赈灾之图》,仔细对照,发现绘画所依据的脚本与《吴英事略》的记述内容非常一致,虽然照片不是很清晰,但是可以看出来这两幅图画正对应了《吴英事略》中的两则小故事《入闽解泉州围》和《赈济兴郡饥荒》,而且图片中的文字内容与《吴英事略》中的内容几乎一模一样!这难道不是与现代连环画的“绘画+脚本”的形式如出一辙?只可惜图片的提供者也说不清这幅图片的来历,或许已经流转了很多人,甚至有的人已经因年事已高而逝,无从查起了。
《吴英事略》与《行间纪遇》相比较,增加了对吴英在康熙二年(1663年)从军前事迹的记载,《行间纪遇》主要还是从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藩之乱之后开始记述.而《吴英事略》增加了吴英青少年时期的故事,这些故事非吴英本人自述,一般人也很难知晓,可见这本书一定和吴英有联系,《吴英事略》是对《行间纪遇》之后的一个补充和更全面的叙述。这本书的目的也许是为了做为一次绘画创作的文字脚本,所以没有被当成一部个人著作而流传下来。应该流传下来的是凝聚着吴英情感的这套“连环画”。这套“连环画”在数量上远不止我目前看到的这两组图片,《吴英事略》有六十一则故事,“行文简洁流畅,叙事清晰”(李祖基语),应该有六十一组图画与文字与之对应才对,图中的文字最终以楷体书法(更像清代官场流行的馆阁体)写成,一画配一篇文字,很像近现代的连环画(小人书)形式,但是作品的尺幅绝对不会是巴掌大小的64开本,如果这套绘画与书法今天依然存在,那它就一定是具有极高历史与艺术价值的珍贵文物,也是吴英相关实物的又一个重大发现。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李祖基觉得《吴英事略》“相当数量的文章之间排序出现错乱”,其实,作为一个系列绘画故事的脚本,我们今天见到的《吴英事略》或许只是一个抄本,完全不是“自传体”的概念,所以,对故事顺序并非完全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的,它只是一个绘画用的脚本!
李祖基在他的论文中提到:“至于《吴英事略》,则不但无题跋序文,亦无卷次页码和目录。”更能体现出该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传体”著作,而更可能是一个的故事脚本,而且经过多人传抄,才会呈现出一书有多种字体。
吴英对他在《行间纪遇》中记叙的军旅生涯部分进行了“缩写”(李祖基语),再加上他对自己青少年时代的回忆文章,以及增加了“家庭的若干私事”(李祖基语),形成了一个概括吴英一生的“回忆录”,并请画匠绘图,以将其生平事迹记录无遗,形成了吴英的“传家宝”,《行间纪遇》、《吴英事略》的相继发现和面世都使我们对吴英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增加了历史研究的内涵。如果这一套与吴英相关的“连环画”能够再次出现,那将是又一桩幸事!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