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文化 | 风水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您现在的位置: 华夏吴氏网 >> 资讯 >> 资讯 >> 动态 >> 正文
深度解析南京新书记吴政隆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嘉陵江仵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28           ★★★

足球和书记,哪个重要?

新闻性最重要。江苏来了新的副书记,南京来了新书记。这对江苏和南京来讲,是大新闻。所以足球就让位一天吧。球迷们见谅。




中共中央批准:吴政隆同志任中共江苏省委委员、常委、副书记和南京市委书记;黄莉新同志不再担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职务。

      来自于《新华日报》的这则短消息相信你读的并不过瘾。


昨天下午5点左右,吴政隆被任命为南京市委书记的消息已经传遍朋友圈。吴政隆,南京高淳人。吴书记是在南京历史上第一个“本地人书记”。

按照我们的相关规定,县级一把手,是不能本地人当的。市一级也很少,南京这样的副省级市,为什么要来一个本地人呢?

仵作很感兴趣,于是详细查看了吴书记所有的相关报道。得到的结论,非常有意思。江苏特别是南京朋友一定感兴趣,外地的朋友也可以当新闻看一看吧。

正如相关报道,吴政隆中学毕业即离开南京,北上求学。他的政治生涯与南京其实并无太多交集。仵作感兴趣的是,吴少小离家后,尤其是当上地方领导时他到底做了哪些事?他的施政理念是什么?他会给南京、江苏带来哪些可预见的改变? 
 

以下的分析资料全部来自正规媒体对吴的公开报道,时间范围是从2002年至今。按时间份,大概是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2年——2013年,11年的重庆万州区区委书记;第二个阶段是2014年——2016年,2年的太原市委书记。

现在开始。





甲、超级工程

2002——2013年,重庆万州


从官方履历来看,吴政隆从北京到重庆应该是1999年,不过到重庆前3年他一直在重庆市政府办公厅。2002年执政重庆万州区,是他第一个施政舞台。请大家注意,这个时段重庆的政治格局和发生的剧变。在吴政隆这个位置上,“消失”的可能性远大于晋升。这11年,他在重庆能干出奠定晋升基础的成绩,能力绝不可小视。


A、三峡移民


也许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吴政隆2002年刚到万州就摊上了一个棘手的大事,三峡移民工程。根据官方报道,万州的三峡移民总数量是26.3万人(大致相当于南京建邺区总人口)占整个三峡移民总数的五分之一,是整个三峡库区最大的移民城市,城区的三分之一将在搬迁后淹没。

新华社2010年题为《三峡库区最大移民城市重庆万州科学发展之路》的大型报道中这样写:

“这座历史上有名的商埠城市因为三峡工程发生了改变:175米淹没线将万州城拦腰截断。2002年前后,为迎接库区蓄水,万州作出巨大牺牲,370家企业中九成关停,移民大量失业,库区产业空虚让人忧心忡忡。2002年二期移民结束时,万州结存失业人员达7.12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高达20.1%!”

“移民搬迁、城市功能恢复、交通建设、产业发展、移民就业,一大堆难题摆在面前。回忆那时情景,重庆市委常委、万州区委书记吴政隆十分感慨:2002年万州工业只占GDP的23.3%,远低于全国和重庆市。“如果工业上不去,产业支撑严重不足,就业等各种矛盾将更加凸显”。


三峡移民绝对是一个超级工程,迁徙人口几乎与欧洲的一些国家整国人口相当。吴政隆能解决好最大移民城市的迁移、安置等问题,证明了他的能力。

同时,熟悉官场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大工程,一把手没有足够的权威和灵活的政治手腕,是难以在短时间内顺利进行的。


B、家乡来援


完成移民已经不容易,吴政隆居然还“额外”建起了一个万州工业园区。根据公开报道,到2015年,万州工业园正在“加快建设30万辆绿色环保汽车城、打造西部最大的纺织城……向“千亿俱乐部”豪情迈进,为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和三峡库区经济中心贡献力量。”

2003年6月,万州设立工业园区……江苏大全集团投资的重庆大全新能源有限公司率先入驻。筑巢而引凤,湖北宜化集团、江苏红太阳集团等众多知名企业,也陆续进驻园区。…… 7年来,从零起步的万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和产出指标年年“翻番”。园区的成功突破,助力万州连续几年GDP增速位于重庆市第一,地方财政收入、企业经济效益同步快速提升。……如今的万州,城镇调查失业率已由8年前的20.1%下降到7.8%。12个百分点的背后,是一篇破解库区移民从“搬得出”迈向“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大文章。


万州并不是一个有招商吸引力传统的地方。2010年吴政隆接受《重庆商报》采访时曾大方承认,万州是个“五无”地方:没资源,没市场,没有便利交通,没有政策优势,没有成本优势。所以“因此,偶然性、感情因素、个人的人脉在过去都起到了主要作用……但今天,我可以肯定地说,必然性要大于偶然性……最近,万州被苏商评为最具投资潜力的城市就是一个佐证。”


请注意最后一句话。“万州被苏商评为最具投资潜力的城市”。上面的新闻和相关的资料都显示,万州工业园区首批进驻的企业中多是江苏企业,老乡企业家们可谓在万州最困难的时候雪中送来了炭。


吴政隆在2010年1月接受《重庆晨报》采访时候再次不讳言这一“家乡资源”的优势:“他说:不可否认,在初期的发展过程中,在几个重大项目招商过程中,渊源上与我个人分不开,因为他不认识我,就想不到万州,万州区都没来过,不了解就不会来。但到万州来投资,10亿以上真金白银,如果当地环境不好,对党政主要领导不信任,肯定不会来。所以,从渊源来看,有我这个关系牵了线,对我个人认可,愿意到万州来谈……”

但吴的讲话也不忘记“政治正确”。他接下来强调,他们最终到万州落户,还是整体环境的改善,诚信政府、服务政府的打造,尤其重要。“包括区委区政府一班人,换位思考,人家真金白银来投资,如果你是老板,你希望政府怎么做。”

吴政隆还对记者表示,万州没有大企业,到了万州,“书记区长直接为你服务,所有问题领导推动,来得快。”


虽然没有在江苏从政的经历,但吴政隆在这番作为中体现出了一个典型的苏南干部作风:敢想,敢做;能放得下架子,能抛得掉官威;要做就做得到,做得到的就要做到最好。


C、开工与环保


苏南的初期发展一度曾被人诟病成“牺牲环境求发展”,那么有典型苏南风格的吴政隆,在这方面是怎么说的?

三峡库区的环保就是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如果经济不发展产业不发展,移民安稳致富无从谈起。如果把一库水污染了,既对不起子孙后代,又无法向市委市政府和中央交账。

吴政隆对来采访的记者拍了胸脯:“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严把环保门槛,不符合库区环保要求的企业,一个都不要;不符合库区环保要求的项目,一个都不上。我们情愿把政策定得尽量优惠些,但环境门槛必须达到要求。”


请注意,“政策尽量优惠”和“环境门槛必须达到要求”中的那个“但”字。这说明,吴这样经过现代教育,喝过“墨水”的官员,已经意识到了环境保护和生产发展的矛盾关系,面对这个似乎是“零和”的游戏,他的处理办法是引入第三个变量“政策优惠”。以这个变量的放松来为环境和产业腾出额外空间,这个思路对正面临相关难题的南京来说,不无借鉴意义。当然,政策优惠上的阻力也更大。副省级城市南京,政策优惠空间条件和利益博弈,远非一个小小的重庆万州区可比。


回到万州,显然,吴政隆的举措是成功的。新华社一篇回访三峡库区的文章中对万州极尽赞美:“高峡平湖出来以后,万州最美最有特色的就是滨江环湖区,这既是万州最靓的一张名片,又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这个滨江环湖区,是吴政隆在最好最贵的环湖滨江带腾出3000亩土地建起来的。“坚决不搞房地产开发,建设公园、广场,布局文化艺术中心、移民纪念馆、科技馆等公共建筑,为市民打造惬意的滨水生活空间”。


 
由这段话,我们似乎可以对南京地王频出,又频频分割、易手的老下关滨江区有一点期待?


D、离任感言


2013年,吴政隆离开万州。他发出了如下的感言:

这11年,既是万州历经风风雨雨、发生沧桑巨变的11年,也是我人生经历中最有意义、最难忘怀的11年。在这3900多个日日夜夜里,我与万州这片土地、这方百姓朝夕相伴相处,从陌生到熟悉到难舍,我已与万州紧紧连在了一起,万州已经成为我的第二故乡。……11年来,面对万州移民、发展、稳定任务十分繁重,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有时甚至举步维艰,自己确实感到担子重、压力大。回想这些年万州的坎坎坷坷,一些大事难事急事历历在目,克服重重困难破解移民搬迁这道世界级难题,顺利完成行政体制“四合一”调整、果断处置铁峰山特大山体滑坡、圆满完成奥运火炬传递任务等等。这些都是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的结果,是万州人民共同作出的贡献和奉献。自己有机会参与其中,既是缘分,也是人生的幸事,内心深处对万州既充满感情,又充满了感恩、感激。


看起来大部分是套话,但如果你能联系到重庆这11年里发生了什么,就可以读出这段话里流露出来的真情:真不容易!特别是最后的“感恩、感激”,两“感”交集,是不是重复了呢?请细细品味。

我们的地方大员们在“感恩”一个地方时,往往表达的是“长出一口气”的庆幸之情:这一方的政绩,过关不易!而吴政隆的这个感恩,显然还有发自内心的成分。

为什么这么说?往下看。



乙、大城治理

2014-2016,煤都太原


经过短暂的3个月重庆市委专职秘书长生涯,2014年9月,吴政隆离开工作了15年的山城重庆,来到了山西省会龙城太原,任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

我国省级干部的调动,背后的考虑向来是复杂而慎重的。从公开的履历上看,吴政隆对于太原并不陌生,他1980年从南京高淳漆桥中学毕业后来太原上学,在太原机械学院(现中北大学,被誉为中国的“人民兵工第一校”)读书4年。

《三峡都市报》2010年11月份有一个报道引起仵作注意:当时中北大学校长贾锁堂曾经率领重庆、成都部分校友前往万州考察,并对万州发展大为赞叹。根据报道,吴政隆当时这样对母校校长表态:

“中北大学是我的母校,母校良好的学风、校风,使我终生受益。他愉快地回忆起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情况。他说,在母校四年的学习生活,培养了我做事认真细致、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精神和态度,对我走向社会以后的工作生活影响很大,母校的培育之恩将永志不忘。”


又是一个“感恩”。吴政隆应该是一个很重视中国传统意义上“乡情”的干部。这次他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南京,相信这份心理特质会额外增加他的施政动力。





主政太原,离1984年吴大学毕业离开太原恰恰是整20年。

与2002年刚到重庆万州一样,刚上任他就要面临棘手问题。用吴在离开太原赴南京工作前的讲话来说,那就是“2014年9月30日以来,面对政治上塌方式腐败、经济上断崖式下滑、社会矛盾爆发式增长等‘立体性困扰’。”


请注意吴对太原的政治、经济、社会三大方面的描述严重到何种程度。联想一下2014年左右大量媒体“晋官难当”的报道,再联想一下此前被屡屡炒作成“最倒霉干部”的山西前省长孟学农,各位对吴政隆这个新职位是否有了点新的理解。

可以说,山西省会太原市一把手这个职位,是对吴政隆能力的极大期望,更是严峻的政治考验。

实际上太原和南京这两座一南一北的城市,有不同的风土人情和经济发展状况,但同样都是历史文化名城,都面临着一系列发展与改革困扰。

他是怎么做的呢?


A:城中村的改造 :敢说敢做


吴政隆来太原后的相关报道表明,刚到太原的他,主抓城市环境建设,尤其原城中村问题。2015年3月19日的《山西太原报》报道,他在3月2日,太原城改动员大会上直指太原城中村问题“触目惊心”。

仵作节选其中讲话片段,各位可以感受一下吴书记的风格:


“由于房屋租赁市场不断升温、个人非法谋利驱动,城中村宅基地上违法违章加建、改建、扩建行为日趋严重,“握手楼”、“一线天”、“吐舌头”等现象比比皆是,严重侵占了城中村的退距地带、消防通道和城市的规划道路、规划绿地,使城中村的问题重中加重、改造难上加难。

有的村干部,大肆贿赂公职人员,编织层层关系网,互相勾结,进行权钱交易。从开展的 “城中村调查”看,城中村普遍管理混乱,村务管理、村务公开等制度不健全,已有的制度形同虚设,没有有效的监督,得不到有效落实

为获取城中村巨大非法利益,一些人大肆拉票贿选,有的为拉拢人心、换取选票,违反财务规定,巧立名目,以各种名义滥发公款。有的,竟然用贪污来的巨额资金公然进行贿选。这些人一旦通过贿赂当选,又把城中村当成“唐僧肉”,大肆侵吞集体资产,中饱私囊,鱼肉百姓,群众深恶痛绝,反映十分强烈。

进入城中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环境卫生脏乱差,一个摊点就是一个污染源,一个宅院就是一个垃圾点。加上管理不到位、执法不严格、整治不及时,形成了许多卫生死角。


熟悉官场的人都知道,作为一个立足未稳,信心不定的新来“一把手”,给出这么不给面子的凶狠评价,只有两个可能:一是真“不懂事”的学者型官员,二是把自己“逼上梁山”,准备背水一战了。

显然,吴政隆是后者。


仅仅半年后,新华社一篇报道《廉洁透明解难题:太原半年拆除30个城中村》介绍了半年以来太原的改造成果,报道说“早在2003年太原市就已启动城中村改造,但受各种因素影响,11年间仅完成3个村的整村改造。”

而吴政隆来了仅仅半年,完成的工作量,是过去11年的10倍!


报道这样总结太原的经验:一是端平利益“一碗水”,政策亮给百姓看;二是管好干部防贪腐,优良作风聚民心。

我们不得不抱怨一下新华社稿件的“官气”。其实这些大道理,哪个城市的主政者不懂?但是为什么吴政隆做得这么干脆漂亮,新华社的报道没摸到真正的窍门。

或许,当南京的城中村在吴手上开始整治的时候,我们可以窥见新书记与众不同的手段。



B、汽车限牌


有这样一则消息:2014年底,太原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听取全市环保工作情况汇报时,太原市政府首次提出机动车保有量控制目标,表示到2015年底,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要控制在110万辆以内。近日,有媒体报道称,这一表态引发限购传闻,部分市民出现恐慌性购车。

是不是很熟悉?对!南京也曾遇到这样的事情。作为时任太原市委书记吴政隆,是这样表态的。

“有传言太原要限购机动车,没有的事。”在2015年1月,太原市委书记吴政隆谈到省城环境质量改善时,特别回应了网络不实传言。报道说,吴政隆表示,改善环境质量是关系太原人民及子孙后代幸福安康的重大工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强烈期盼。去年太原市区优良天数为197天,优良率达54%。但这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环境改善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太原必须把环境质量改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让省城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吴在这里再一次显示了他的施政作风:敢说,敢承诺说到做到,敢把自己逼上梁山。

担心南京限牌者,是不是可以松口气?

    


C、老城保护:肌理与魂根


太原和南京一样都是历史文化古城。面对古城“肌理保护”和城区现代规划的矛盾,一个老城南,耗费了几任市委书记多少精力?

2015年《山西青年报》2015年4月13日发表了一篇题为《市委书记吴政隆去了明县城》的报道。这也是上任后他第一次调研太原的明代古县城。

据报道,他在考察现场明确表示 :“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名城,就是保存历史文脉,就是延续城市的‘魂’与‘根’。”

“要站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立体方位统筹谋划,处理好保护、利用和富民的关系。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保护好古城的街巷肌理、城市风貌和历史建筑,传承历史文脉。要合理布置居住、商业、交通、文化、民俗等功能区域,营造既充满生机活力又秩序井然的城市业态。要把保护、利用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做好产业规划和引导,造福一方百姓。”


因为主政日短,仵作没能查到吴书记的这个想法在太原的实践效果如何,采取了哪些创新手段。一切留待南京见了。



D、人才观:“洗碗论”


《南方周末》2015年8月中旬一篇题为《晋官这一年》的报道,报道了吴政隆上任近1年来的一些用人观。直接摘录如下:


在省会太原,山西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政隆正在倡导一种用人观,“比如洗碗,洗碗干活的人当然容易摔碎碗,站在一边的不干活,自然不会打碎碗。”

吴政隆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我在各种会上都强调,对于工作中出错的干部,我们要分清他是谋私还是为公。我们不能重用不干活的人,而一味批评那些干活出错的人。”

吴政隆的这种用人导向,在基层官场开始发挥作用。他介绍,过去基层官员们把城中村当做一块骨头,都绕着走,怕惹麻烦担责任。新的用人导向下,城中村改造成为考察干部的考场,官员们表现得积极起来。


目前南京官场里,确实有“反正干不好的危险很大不如不干”的隐流。带着“洗碗论”入宁的吴书记,是否能以自己敢说敢做的作风,洗涤一下这个隐流呢?


E、那些树:考验严峻


2016年2月份太原市政协会上,吴政隆回答了政协委员的专项提问。

根据《山西青年报》的报道,吴政隆感觉太原市离宜居理想状态还有不少差距,体现在园林绿化建设快餐多、精品少、无特色以及树种单调、景观层次单一等方面。在一些百年老校,我们经常也能看到森林树木,感受到那种大气和厚重。树的种类,也能衬托出城市气质。太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需要结合环境丰富树种,也应该在银杏、柏树等基础上,多品种引进,科学配置,使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


提醒吴书记,南京的树,不光是景观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城建与树,是南京绕不开的话题。刚刚获得区域中心城市定位的南京,城建必然还要大发展。吴政隆应该是一个爱树的书记,在南京爱树,显然要比在太原更加需要灵活而强力的政治手腕。

末尾彩蛋1:高淳利好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上,仵作找到了一篇2013年10月10日题为《吴政隆会见高淳区对口支援代表团》的文章。

报道中写道:“9月28日,市委常委、区委书记吴政隆在渝会见了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委副书记、区长沈剑荣率领的对口支援代表团一行,双方就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合作、推进共同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吴政隆对高淳区长期以来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号召,关心支持万州经济社会发展表示感谢。”


也就是说作为家乡高淳区一直在对口支持重庆万州区。这是不是一个巧合,还是刻意的政治安排已经不适合去考证。如果吴政隆确实是上面所分析那种“感恩乡情”情结很重的人,那么高淳对他来说,应该是重点的“报恩”对象。

当年回乡省亲时,吴政隆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稳步提升的经济实力、政通人和的社会环境、幸福安康的人民生活,展示出了未来高淳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勃勃生机。对此,他感到十分欣慰和自豪,并衷心祝愿家乡发展越来越好。”


末尾彩蛋2:刻骨铭心


让我们再把时光退回30多年前。仵作找到了与吴政隆大致同届的高淳漆桥校友的上学回忆。

他在文章中写道:印象中上学的路是最艰辛的,因为当时没有通公路,学生一般也没有自行车。近的要走上几里,远的要走几十里,最头痛的就是梅雨季节,让上学的土路变成了跋涉的征途。那时能穿雨鞋的很少,都是光着脚,提着鞋,两三个人打一把老油布伞,或是披着蓑衣,走到校门口在小沟里把脚上的泥洗净,沿着墙边的水泥地走到教室,晾干脚,穿上鞋再上课,这种记忆刻骨铭心。


吴政隆书记也会刻骨铭心吗?对比刚刚起步的太原,南京以地铁为标志的交通基建已经纵横捭阖。吴书记还会不会锦上添花呢?



这就是江苏的新副书记、南京的新书记。一个能力超强、个性强势、效率超高、手腕灵活、敢想敢说敢做、敢把自己逼上梁山的人。


南京古属吴地,吴政隆来南京,能否让吴地政治昌隆?且看未来。

 

文章录入:吴桐雨    责任编辑:wty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