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商城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华夏吴氏网 >> 资讯 >> 资讯 >> 动态 >> 正文
湖北应城吴氏举办学子蟾宫折桂金秋助学庆功会
作者:吴福军    文章来源:湖北吴氏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8-18           ★★★★★
构建家族金秋助学激励机制    助推吴氏倍出英才报效祖国
——湖北应城吴氏宗祠举办第五届吴氏学子蟾宫折桂金秋助学庆功会


    “学海泛舟延陵英才书奇志、蟾宫折桂福二后昆写华章”。2015年8月16日上午,位于湖北应城天鹅镇新集的蒲南吴氏宗祠前张灯结彩:对联高挂、彩球高悬,在腰鼓队歌舞喧天的鼓乐声中,在湖北吴氏文化研究会吴志刚会长、吴新国常务副会长、吴铭副会长,安徽吴文化研究会吴问年宗贤,红安吴文化研究会胡振宇(皇帝赐姓吴改胡)会长、吴胜清副会长,汉川吴文化研究会吴明璋会长、吴先金副会长,天门吴氏文化研究会吴新祥会长、吴大升、吴建明副会长,随州吴氏文化研究会吴竹青会长、吴国旺、吴健副会长,广水吴文化研究会吴光启、吴秉刚副会长,崇阳吴文化研究会吴镇彪会长、吴黄忠副会长等39名省、市(县)观礼宗亲的见证下,26名吴氏学子胸带红花,依序接过由吴一峙、吴双清宗亲赞助,吴金华、吴元发秘书长代为颁发的奖学金,在宗祠前广场前排就座,紧随其后的是代表近两万蒲南吴氏族人的80余位家族代表。大家济济一堂,感受着家族人丁兴旺、英才辈出的喜悦。这是应城蒲南吴氏宗祠举办应城第五届吴氏学子蟾宫折桂金秋助学庆功会催人奋进的一幕。


    8月16日上午11点整,应城蒲南吴氏学子蟾宫折桂庆功会正式开始。首先,在蒲南吴氏宗亲理事会秘书长吴金华、副秘书长吴元发宗亲的引领下,26名金榜题名的家族学子依序走进祠堂,为肇基先祖(泰伯88世、少微25世孙)福二公上香、祭拜;接着由学子代表表决心、由吴长明副会长代表族人提期许;然后省、市(县)吴氏文化研究会代表依序上台发言致贺,省吴会吴志刚会长作了重要讲话,并赠送了由国家一级书画家吴万林宗贤题写的“蟾宫折桂志高远、捐资助学创新风”书法作品一幅,吴新国常务副会长为宗亲们介绍了吴氏源流和贤德始祖,并对学子们提了新的希望,吴军秘书长在致贺的同时为家族发展提了三点建议,他说:“第一、要进一步加强家族文化建设,弘扬祖德、传承文化;进一步加强家族三宝(宗祠、宗谱、祖坟)建设,丰富文化内涵,促进祖居之地逐步实现三化:“风土人情景点化、祖德文化生动化、安居环境景区化”;第二点、要进一步加强家族助学机制建设,通过在宗祠内建功德碑、设功德馆、编纂家史和族贤誌,铭记宗贤们捐资助学的功德,激励家族家家量力为出,筹集家族奖学助学基金,形成奖学助学长效机制,助推家族倍出人才,替家族争光、为国家效力;第三点、进一步加强清明祭祖活动,敬宗睦族、造福子孙;最后,由泰伯114世孙族长吴蕃凯宗亲为大会作总结,庆功会在庆功宴后成功落下帷幕。

    近年来,在族长吴蕃凯、吴长明等宗亲的带领下,在事业成功宗亲吴长明、吴明华、吴红斌、吴金华、吴一峙、吴双清等族贤的鼎力支持下,福二公后裔宗亲理事会积极为敬宗睦族、募资奖学奔走,为构建族内奖学激励长效机制、助推吴氏辈出英才报效祖国作出了积极贡献。纵观湖北应城蒲南吴氏宗亲活动,主要有三个特点值得学习借鉴:

    一是族长德高望重、家族团结和睦,宗亲活动形式佳。蒲南吴氏自2010年在族长吴蕃凯、吴长明宗亲振臂一呼下,当年就建起了气势恢宏的吴氏宗祠;自2011年开始,以捐资奖学的形式,已成功举办五届“吴氏学子蟾宫折桂庆功会”。
    二是亲情血浓于水、宗贤解囊慷慨,宗亲活动内容丰。俗话说:“亲管三代、族管万年”。该支吴氏以吴长明、吴明华、吴红斌、吴金华、吴勇元、吴国生、吴一峙、吴双清等为代表的宗贤们铭记血浓于水的亲情,积极为家族事业慷慨解囊,就吴长明宗亲一人,近年来就累计捐资近60万元;该支宗亲理事会每年都举办“两会”即捐资奖学会和清明朝祖会,活动内容得到家族全体族人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
    三是注重敬宗睦族、后昆积极向学,宗亲活动效果好。应城蒲南吴氏每年的清明朝祖会,不仅本地族人齐集宗祠,远在“北上广”的宗亲都会不远千里赶回祭祖,据在宗亲理事会奔忙的吴元发宗亲介绍:“每年清明回乡祭祖宗亲的小轿车都有好几百辆,能在路边排上好几里远”;自2011年至今,先后有162名家族学子在家族的奖学激励下,考上心仪已久的大学,其中考入一本以上大学院校的就有86人。

 

文章录入:吴卫东    责任编辑:吴卫东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