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屯村吴家和原徐闻名胜“那屯前”
——选辑自曾青《老徐闻掌故》
吴卫东 整编
那屯村在徐闻县城东北约10公里处,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即成村。据《徐闻县地名志》上记载,明代起那屯村原名“龙屯”,以东南侧的大水溪喻“龙”得名。后来改为“那屯”,傍田之村意(编者注:据编者查核,村名更改有一说法,五十年代工作组嫌“龙”字繁体字较难写,又因为附近村庄有“那”字头较多,误写为“那屯村”了)。
旧时徐闻有名胜“那屯前”(龙屯前)就是位于那屯村附近的大溪谷一带(编者注:“龙屯前”准确说是在村前,据徐闻县志记载,龙屯村前有田百余亩,溪流接田,涌出泉水清浅,四时不竭,两小墩相对环溪,名曰“龙屯前”,为徐闻旧景之一),实际上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溪谷,明清时期文人雅客来此避暑,后县人亦蜂拥而至,造成此地名声大噪,不过后来由于大水桥水库的兴建,淹没了这处溪谷,所以此处景象已不存,“那屯前”也只留在老一辈的说法中了。
那屯村以吴姓世居,现在村前塘畔古祠堂正厅一座五开间,三级台阶,面阔17米,进深10.2米,檐滴水高2.9米,砖石墙,瓦面,硬山顶,厅内8支金柱,木柱均已经蛀飳,岌岌可危,七架梁的屋架亦是陈旧不堪,从其结构特征分析,为明代建筑(编者注:这里所写的是村人吴淑高大堂,建于清代。吴氏古祠堂在现新建吴氏祠堂位置,曾作为私塾,后作为那屯小学教室,七十年代那屯小学搬迁时拆除)。村东南田坑尚存一段长约100米的明代石板路,据说这是那屯吴家先祖定居时所建的。
据《徐闻县地名志》和《吴氏族谱》记载,吴家先祖来自四川省嘉定州荣县(现四川省自贡市荣县)的军人,而查清宣统《徐闻县志》:那屯村的始祖吴秉珪于明代嘉靖年间自嘉定州荣县,以贡监任徐闻锦囊所吏目,因家于徐之龙屯村。在上面记述得很清楚,那屯村吴家先祖吴秉珪之所以来徐,是因为明代初年朝廷在徐闻东部沿海的锦囊建立起千户所城,当时吴秉珪军功受命以贡监身份,从四川的吴氏家乡出任雷州半岛的锦囊千户所守城吏目,任满后退职后,遂在当地泽地而居,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而这支来自四川的吴氏家族在徐闻占了重要的一席之位,兴学科举,名人辈出:明代的正科举人吴仲胜曾任浙江提刑司里、后升都察院御史(编者注:吴仲胜系吴秉珪之祖父,没有记载来到徐闻);村人恩贡吴守经选人琼州府儒学教授;村人拔贡吴昭清;清代有村人岁贡吴昭泰出任文昌县学训导,是宣统三年《徐闻县志》的总编篡人员之一。(编者按:龙屯名人参见华夏吴氏网《那屯村吴氏古代名人录》//Article/art/Person/201302/14846.html)
在那屯村我们采访到:据说那屯村吴家先祖吴秉珪在锦囊所任满退休后,由于吴秉珪本人为官清廉身、无多余钱财做盘缠家资,且四川路途太过遥远,入川路难行未能回乡(编者注:此种说法待考证,族谱记录吴秉珪有三子,长子归去四川,次子留徐闻。龙屯吴氏十二世孙吴哲一行曾经返回四川,死后由裔孙吴锦江带回广东徐闻埋葬)。于是吴秉珪几经选择,一日来到现在那屯村一带。据说当时的那屯及大水溪虽有多处集聚村落,由于雷南大部尚未开发,仍是荒芜之地,森林茂密,人烟稀少,虎狼出没。明代中叶,现在那屯村前位于大水溪畔,除了溪流和森林,村前是一片沼泽湿地,野蒿丛生,高可没人,水鸟成群栖息,周围又古荔枝树象罗盖拥簇,颇为神秘。最主要其地形在大水溪谷处分叉,周围则是溪水淙淙,从如画般的田畴中激流,临溪一侧绿竹随风摇曳,一年四季鸟语花繁而更显幽静,超凡脱俗且交通便利而不觉偏僻,就像一处鲜为人知的桃花源一样。于是心中大喜的吴秉珪即带家眷在此地安顿下来。
那屯村吴家诗书耕读,在当地逐渐有名气,人们认为此处是有灵气之地,加之,当地县人认为那屯前溪谷地脉远通,山河走向迂回,那屯村吴家居住地又地处富饶美丽的大水溪畔,被称为福德之地,所以夏季时县人经常结伴去大水溪畔的“那屯前”溪谷一带采风、避暑野营。于是,大水溪畔的“那屯前”从明代开始逐渐成为当地名胜,其地位就好像现在的大水桥水库和白沙湾浴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