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蓬莱现明代女子墓志 由同年状元榜眼探花共同书写》
近日,蓬莱市文物局在当地征集到一盒明代墓志,名为《王母吴孺人墓志》,现藏于蓬莱阁。稀罕的是,该墓志的撰文、篆额及书丹者竟都是同年及第的一甲进士,也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这在中国墓志史上极为少见,异常珍贵。这位被尊称为吴孺人的胶东母亲有何传奇人生,会让三名进士为她写墓志呢?让我们跟随墓志内容了解一下吧。
状元撰文,榜眼篆额,探花书丹
在蓬莱市的蓬莱阁,近日新入驻了一盒墓志,志盖和志石均为大理石质。志盖长67厘米,宽67厘米,厚14厘米。篆书阴刻“明故旌表贞洁待赠王母吴孺人墓志铭”,四行共十六字;而志石长66厘米,宽62厘米,厚15厘米,镌刻楷书铭文三十二行,共一千一百九十二字。
墓志的主人吴氏被尊称为吴孺人,出身于蓬莱官宦人家。在光绪版《登州府志·节一》有记载:吴氏“夫亡,子继善、述善皆幼。氏抚育二子入泮,述善成进士”。吴孺人的丈夫王汝教早亡,她守节三十余年,独自将两个儿子王继善、王述善抚养成人。
王述善在蓬莱当地很有名,当年曾考取进士,曾向皇帝表述了母亲的生平,请愿为母亲求一个贞洁名号。皇帝准了他的请求,并于吴氏死后在当地为她建了牌坊。王述善的科举成绩虽然排在第三甲,但和同年及第的一甲三人关系极为密切,吴孺人的墓志便由状元文震孟撰文,榜眼陈仁锡篆额,探花傅冠书丹,三人共同完成。据记载,文震孟还是文徵明的曾孙呢。
抚孤教子,刚强酸楚三十载
根据志文内容,吴孺人对婆婆极为孝顺,闻名乡里。丈夫去世时,吴孺人年仅26岁。
“见门祚单薄,昕夕抚孤而泣,比孤娶有室则泣,采芹则泣,举贤书则泣,登第归省则又泣。三十年间,盖未尝一日开口笑也。”志文用五个“泣”刻画当年吴氏守节及抚孤教子的酸楚,三十年间这位母亲竟然没有笑过。
作者还用“断杼励学与和熊”将吴氏教子之义与孟母、柳仲郢母韩氏相比,表达对她教子有方的敬仰。
丈夫早逝,上有婆婆,下有幼子,吴孺人也承担起了保护家庭的重任。志文载:“当始寡时,族有豪者谋夺其所居,孺人以死自誓,豪卒弗能夺。”别人抢夺家产,弱小妇人竟能以死相拼,守护家业,刚强可见。
安享天伦之际,不幸病逝杭州
墓志还记载,皇帝核准了王述善为母亲的请愿后,吴孺人便生病了,王述善赶紧告假回家照料。第二年,皇帝给王述善安排职位,原本授予的是密云(北京一地区)知县。但王述善因为要带母亲到任职地尽孝,为免母亲乘车颠簸疲累身体,他申请到南方任职。最后,皇帝派王述善任职杭州。
却没想到下杭州时船上闹起了疟疾,一船人都腹泻不止。王述善吃药后痊愈了,但唯独吴孺人拒绝用药(预感自己无药可救)。到达杭州后,吴孺人便卧床不起。有人说,她早预感到会逝于异乡,但杭州美景不逊于蓬莱仙境,能安然抵达后才去世,也算善终了。吴孺人卒于天启癸亥八月十一日,享年六十一岁。
蓬莱文物部门工作人员介绍,吴孺人的墓志撰文、篆额及书丹由同年一甲进士共同完成,这在中国墓志史上极为少见,十分珍贵,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另外,对地方志及王氏族谱也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头条链接 墓志百科
孺人:古代称大夫的妻子,唐代称王的妾,宋代用为通直郎等官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明清则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亦通用为妇人的尊称。
篆额:碑刻术语,汉代以后的各种碑刻上端,称碑头或碑额,因碑额上所题字多用篆书,遂称“篆额”。
书丹:碑刻术语,指用朱砂直接将文字书写在碑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