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管护吴氏瑰宝祖祠 着力弘扬泰伯至德文化
湖北吴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吴军
本站讯:(湖北 吴军) “春光明媚、草长莺飞”四月18日上午,应红安八里陡山吴氏祠堂文物管理所所长吴胜清宗亲邀请,湖北吴氏文化研究会吴志刚会长、吴新国副会长、吴华溪副会长、吴召彪副会长、吴军秘书长和天门吴文化研究会吴新祥会长、吴大升副会长、吴建明副会长等一行八人来到红安八里陡山古村,瞻仰了陡山吴氏先祖为后人遗下的历史瑰宝—八里陡山吴氏宗祠,重温了博大精深的泰伯至德文化,感受了红安陡山吴氏宗亲们对远道而来的宗亲展现出的热情好客和血浓于水的亲情。
红安陡山吴氏为少微系荣公支系,宗祠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由荣公裔吴姓族人合资兴建,计耗银万余两,族中诸子捐田出力还未在其内。建筑面积1128平米。1992年,经省政府核定,为第三批“湖北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祠堂前厅,湖北吴氏文化研究会向陡山吴氏宗祠捐赠了‘宗传万代、族旺千秋’的牌匾一块和500元功德善款,在吴胜清所长和一位83岁高龄的老族长引领下,到祠堂正厅拜祭了陡山吴氏先祖,然后大家展开了瞻仰之旅。
远远望去,陡山吴氏祠堂较其他青砖瓦房高了不少,在一片绿树的掩映中,仿佛是一位与世无争的隐者,居然在那里一隐便是几百年。最引人瞩目的是吴氏祠堂标志性建筑——“观乐楼”,也就是俗称的戏台子。台上雕栏画栋极尽手工之能事,是整个建筑群色彩最丰富,工艺最繁琐的地方。站在庭院里,我们似乎还可以听见当年的鼓乐之声。几百年时光流逝,却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与赞叹。
“观乐楼”两侧柱子上的狮子舞秀球雕刻极为精良;正墙上画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带子上朝的故事,充分体现出吴氏一族对后人的最大期待,那就是——治国齐家,平天下;正当面的栏杆之下,是武汉三镇的全景木刻,足足有7、8米之长。其上黄鹤楼和汉江清晰可辨,对反应古汉口当时的人文经济面貌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我们或许可以说,这便是吴氏祠堂的“清明上河图”。最让我感到惊讶和费解的是,“观乐楼”的藻井之上的壁画里,居然出现了一个穿着一身礼服的高鼻子外国人的形象。木刻里还有《西厢记》张生翻墙与崔莺莺相会的这段故事。画面上的张生笑容满面,憨态可掬。吴氏祠堂精美的木雕作品随处可见,甚至连农家常见的家禽家畜都是雕刻的素材,也许这些才真正体现出农家的趣味吧。
祠堂正厅里仍供奉着吴氏一族的历代祖先,它依然在发挥着传承泰伯至德文化、促进后辈敬宗睦族的应有功效,正厅柱子上刻的是“百鼠葡萄图”,据说上面不多不少正好刻了一百只老鼠,谁要是把一百只老鼠都找出来了就可以高中状元。在吴氏祠堂的一处影壁之上,分别刻着“渔、樵、耕、读”四个大字,像“渔、樵、耕、读”这样的内容还在祠堂的其他地方反复出现,这或许便是吴氏祖先的理想与志趣所在。古色古香的木窗户,上面刻的是“祖德绵长”四字。据说文革的时候吴氏族人们将这里的门窗都拆下来藏在草堆里才得以保全。寂静的庭院,无声地走过几百年的时间,在时间无涯的长河里,我们失去了很多,而我们又将留下什么?在观瞻中,我们发展,建造祠堂所用的砖,居然都打上了“吴氏祠”的标签,当年建造此祠堂的用心之细,由此可见一斑。
当年,吴家的祖先走出家门,通过在武汉的发展才创下昔日的辉煌,我们放眼望去,在历史的庭院之外,依旧是无比辽阔的,无边无际的天空,相信在民族复兴、中华腾飞的今天,陡山吴氏家族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