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商城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华夏吴氏网 >> 资讯 >> 资讯 >> 动态 >> 正文
首届安溪吴氏茶人恳谈会
作者:小茶生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4-12           ★★★

新常态下安溪铁观音发展策略研析会
(首届安溪吴氏茶人恳谈会)

活动议程

 

 


       2015年4月11日14:00 三德兴酒店一楼报到签名。15:00吴仁辑宗长(安溪县吴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主持(左一);吴为忠宗长(安溪县吴文化研究会会长、永远荣誉会长)发言(左二);谢志攀先生(安溪县委副调研员、安溪县茶叶协会会长)发言(左三),林荣溪先生(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泉州实验站站长、国营安溪茶厂原厂长、八马茶业副总经理)做主题报告:新常态下安溪铁观音发展新格局(右一);吴柏东宗长(原安溪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安溪县吴文化研究会永远名誉会长)总结发言(右二)。

参加会议的嘉宾和吴氏宗亲聚餐

       本次大会的赞助单位:福建祥茗龙茶业有限公司 、安溪瀚臣茶业有限公司、吴国友(贵州茅台)吴氏一家亲酒、吴建法(晋江源矿泉水)。

                          

                                                     刍论吴文化与茶文化的渊源
                                                                                       吴平河

一、吴文化与茶文化的定义及其广义与狭义之分:
    吴文化:吴地区域、吴氏文化的简称,广义上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吴地文化、江南文化、吴越文化、苏州文化等。其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清代以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狭义的吴文化是指泰伯、仲雍三让天下的至德精神,季札的诚、信、礼,长沙王吴芮的忠义精神......,吴氏先祖留给后人的家训、族训和爱国精神等。
    茶文化: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
二、吴文化与茶文化内涵外延和关联:
     吴文化是开创江南古文明的源头,泰伯开创的基业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的一个诸侯国家,吴国具有740年的历史,是历史上任何一个诸侯国所不可比拟的。
     从泰伯奔吴开始,给江南大地带来了中原文明的种子。 江南这块大地,是世界最早开始稻米种植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进入文明的地方,这里的语言、文字、习俗独立于中原。中国有三大文明,辽河最早开始养殖,从这里走出了红山、商、周、秦、匈奴、鲜卑、元、清;黄河最早开始种植小米,从这里走出了仰韶、吴、汉、唐、宋、明;长江最早开始种植大米,从这里走出了良渚、夏、吴、越。没有辽河,中国永远仃滞在农耕文明的保守中,沒有长江,黄河文明早己在铁蹄下,湮灭得与古印度、巴比伦文明一般,中华文明靠长江文明(吴地区域文明)保存生息,统一同化。
     陆羽《茶经》的问世,茶成为了国家的战略物资,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犬戎铁蹄对黄河和长江文明(吴地区域)的侵扰。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早在周武王伐纣之时,巴蜀地区的“茶、蜜、灵龟……皆纳贡。”至唐以后贡茶的份额越来越大,名目繁多。从唐代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开始,对茶叶征收赋税:“税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旧唐书?食货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开始实行榷茶制,即实行茶叶专卖制(《旧唐书.文宗本纪》)宋代蔡京立茶引制,商人领引时交税,然后才能到指定地点取茶。自宋至清,为了控制对西北少数民族的茶叶供应,设茶马司,实行茶马贸易,以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
三、吴文化的精神内涵与茶文化的精神内涵的关联:
     吴文化与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吴文化的至德精神与茶道是相通的。茶文化之核心为茶道,中国器物文化能上升到道层次的唯有茶文化,茶道是茶与道的融合与升华,而茶道又是以德为中心。吴文化的至德精神和茶文化的以德为中心,所指的德也是华夏民族的美德,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精髓的体现。发扬吴文化和茶文化,对于当代人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
   我国是一个文明大国、礼义之邦,无论贫富,但凡家有客至,均有以茶待客的礼仪。当年泰伯奔吴将中原文明带到了江南。而最能代表华夏诚、信、礼的是延陵季子,三让王、挂剑于徐君墓前等。在民间亦有“粗茶淡饭,不成敬意”的说法,先“粗茶”尚且在“淡饭”,茶在我国古代社交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茶中的礼仪,在我国,茶礼基本上贯穿了整个传统礼仪。我们待客敬茶所遵循的就是一个“礼”字, 我们待人接物所取的也是一个“礼”字。让人间礼仪渗透在一杯茶水里,渗透在每个人的心灵里。学习茶文化,当通茶礼,并推而广之,将礼仪之道体现到自己生活的各方面。
     1982年台湾的国学大量林荆南教授将茶道精神概括为“美律、健康、养性、明伦”,称之为“茶道四义”。其中“明伦”更加的体现了江南第一大儒孔子老师季札的品德。“‘明伦’是儒家至宝,系中国五千年文化于不坠。茶之功用,是敦睦耸关系的津梁:古有贡茶以事君,君有赐茶以敬臣;居家,子媳奉茶汤以事父母;夫唱妇随,时为伉俪饮;兄以茶友弟,弟以茶恭兄;朋友往来,以茶联欢。今举茶为饮,合乎五伦十义(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友信、朋谊、君敬、臣忠),则茶有全天下义的功用,不是任何事物可以替代的。”(蔡荣章《现代茶艺》200页,台湾中视文化公司,1989年7版)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启坤和研究员姚国坤在1990年6期《中国茶叶》杂志上发表的《从传统饮茶风俗谈中国茶德》一文中,则主张中国茶德可用“理、敬、清、融”四字来表述。 两位专家还认为:中国的茶,“能用来养性、联谊、示礼、传情、育德,直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茶之所以能适应各种阶层,众多场合,是因为茶的情操、茶的本性符合于中华民族的平凡实在、和诚相处、重情好客、勤俭育德、尊老脘二甲苯的民族精神。所以,继承与发扬茶文化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国茶德,对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在《海峡论坛》这个平台上,全球各地的吴氏宗亲相聚一起发掘、发扬、学习、传承的吴文化,也是以“和”“德”为核心的茶道精神,提倡和诚处世,以礼待人,对人多奉献一点爱心,一份理解,建立和睦相处、相互尊重、互相关心的新型人际关系。因此,必然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
     习主席站在关注民生与发挥中华传统文化软实力的国家战略高度,以茶论人生,以茶论世道,以茶论国事,以茶论国际交往,乃是中华茶业和中国茶文化的最高,也是最佳的形象代言人,开创了中华茶业复兴的新纪元。普及茶文化,宣传健康之饮,扩大内需。团结全国各地的茶业,形成互补和多元化,做强品牌共同走向世界。
四、吴氏对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
1、古代吴氏人物与中华茶文化的渊源
“西汉有吴氏法名理真,俗奉甘露大师者,自岭表来挂物兹土,随携灵茗之种,而植于五峰。”这座寺庙是当地人为纪念西汉时,吴氏法名理真在蒙顶山上种植茶树的功绩而修建的。收录在《甘露之海》(成书于14世纪的《汉藏史集》专门有一章,题名《甘露之海》),它是茶和茶文化在藏区传播和发展的一部茶经,也见证早期吴氏先祖对茶和茶文化传播的贡献。
 甘露大师吴氏法名理真在蒙顶山上种植了七株茶树,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人工种植的茶树。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将七株茶树所在小茶园命名为“皇茶园”,所产只为贡茶。清代时,采制蒙顶贡茶极为讲究。每年春芽发出,地方官员便会着朝服,率领同僚和寺院的僧人们上山祭拜。礼毕之后,便开始采摘,不过只允许采摘三百六十叶,之后送给茶僧们制作。制茶时,僧人们还得同时盘坐诵经,最后成品贮藏在银盒之中送往北京,这种贡茶叫“正贡”,专贡给皇帝,每年只有这么一次。而“正贡”之后采摘的茶,才是给皇室成员享用的一般贡茶。现在的蒙顶山俨然成为四川最具代表性的茶产地,各路茶园铺地而起,而蒙顶甘露、蒙顶黄芽作为当代“蒙茶”的代表,在每年的春茶市场上备受瞩目,滋味清爽、鲜柔,就像蒙顶山上乳雾的滋味一般。
 朱元璋(1366年)以前,有个安徽省休宁县流口镇茗洲村人叫吴茗山,喜好喝茶,广结四方茶友。一日,听说福建出产一种汤色红亮如油的茶,便跋山涉水前往福建偷学茶艺。经过多年学艺归来,吴茗山研制出一种比福建红茶更佳的茶品,这便是黄山金毫的前身。之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成红茶极品“黄山金毫”。 黄山金毫在明代时被称为金玉香茗,金玉香茗是明代第十五个皇帝朱由校最喜爱的红茶,黄山茗洲吴氏家族一直为这位木匠皇帝研制这种极品红茶,后来明朝灭亡。对明朝有着深厚感情的吴氏家族便不再为清廷贡献此茶,期待着反清复明。金玉香茗渐渐被历史所湮没,吴氏后人口口相传的古典制法,也几近失传。 在四百年后的二十、二十一世纪之交,茗洲村最年轻的村长张卫海,根据历史传说,不断探寻金玉香茗的古典制法,终于在吴氏后人一位年过九旬的长者口中,得到这一古典制法的真传。 又经过多年的实践,才将这个尘封多年的明代皇帝的御用贡品还原再现,并在当地茶叶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将此茶更名为黄山金毫,以吴氏宗祠“葆和堂”作为其品牌.《茗洲吴氏家典》堪称中国封建社会基层管理之典范。捧读该《家典》,亦如香茗品味。访茗洲村,既可览生态、品香茗,又可赏古村、诵《家典》,曷不乐哉!是为记。(据《茗洲吴氏家典》记载)

2、近代吴氏人物与中华茶文化的渊源

     吴觉农(1897—1989),浙江上虞丰惠人,原名荣堂,是中国知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和社会活动家,著名农学家、农业经济学家,现代茶叶事业复兴和发展的奠基人。因立志要献身农业(茶业),故改名觉农。
     吴觉农所著《茶经述评》是当今研究陆羽《茶经》最权威的著作,被誉为当代“茶圣”。他还最早论述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等院校的茶业专业和全国性茶叶总公司,又在福建武夷山麓首创了茶叶研究所,为发展中国茶叶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写了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树原产地考》和《中国茶业改革方准》两篇文章,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他自1931年起就任上海商品检验局茶叶监理处处长后,为振兴茶叶经济,维护华茶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改善茶农的生活状况,他做了多方面的努力,如首创茶叶出口口岸和产地检验制度;在浙江、安徽、江西等产茶省成立茶叶试验场和茶叶改良场。其目的不仅要禁止劣质茶叶出口,而且要全面提高茶叶质量,采取科学办法从栽培、采摘、制造、贮藏等方面入手,改变因循守旧的手工生产方式。1934年秋到1935年11月,他先后到日本、印度、锡兰、印度尼西亚、英国、法国和苏联考察,对有关国家的茶叶生产和销售情况,以及茶叶的国际市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回国后写出了《华茶在国际商战中的出路》、《华茶对外贸易之瞻望》、《中国茶业复兴计划》等多项报告和建议。
     他提出在南方建立生产基地。1978年发表《关于发展云南、广西、广东及海南岛等地红碎茶生产的前景》文章,并向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提出建议;同年,提出《关于由国家贷款扶持公社茶园和筹建茶厂发展红碎茶的建议》,由全国政协转国务院主管部门。同时,在农业部召开的中国农学会和各分科学会上,他作了《跟上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红碎茶》的发言,随即作为建议,由中国农学会转呈中央。他积极撰写了《略谈茶树原产地和外销红碎茶问题》、《发展广西茶叶生产的初步意见》、《关于加快云南茶叶生产的建议》等文章。
  
3、当代吴氏人物与中华茶文化的渊源
    十九世纪,福建的红茶和乌龙茶风靡世界,茶叶大多销往英国,运载茶叶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飞剪船。运茶的航程,是以生命为代价的赌博,最先到达伦敦的飞剪船将获得超额的利润。为挽回中国茶叶贸易逆差,英国殖民主义者1840年对中国发动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就是茶的战争”。国强茶业强,国弱无外交,从此中国失去了世界上的茶业强国的地位。2014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福建省要加快发展,努力争取到2018年全面赶超台湾。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以及福建省正在重点开展的“五大战役”都为福建茶业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机遇,预计“千亿产业”将成为福建茶业下一步的重点发展目标。
    安溪县已连续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县首位,安溪县里有7万多的吴氏宗亲,2014元旦在吴为忠等宗亲的努力下成立了安溪吴文化研究会,现有会员近2000名。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自筹建以来,得到全县社会各界贤达的慷慨资助,截至2013年2月8日止,捐资到位2.0308亿元。其中,我县吴氏诸多宗贤继承吴文化“至德”精神,弘扬江南第一大儒季札的崇德重教传统,为建设茶学院,促进茶业人才培养,提升茶乡核心竞争力。已知捐资者有“盛世三和茶业”吴荣山1200万元、“祥华冠和茶厂”吴进春50万元、“大坂生态农业”吴清艺15万元、安溪县吴文化研究会会长吴为忠和墩坂村吴德勋各10万......。
    法国外交部向安溪三和茶业吴荣山定制的“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茶——莫逆之交(安溪铁观音) ”,赠送习近平主席和奧朗德总统。前不久,中欧文化沙龙吴钢摄影展,让我们更加了解了中法建交50周年系列活动中的中国茶元素。
五、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
   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    
   总之茶道精神——德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我们应该根据茶道精神来从事茶文化活动。一切有悖于茶道精神的行为,都要加以纠正、克服,使中国茶文化事业永远沿着健康、文明的道路发展。
   以泰伯精神为核心的吴文化,树立起高风亮节的丰碑。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泰伯的高风亮节,已成为今人的楷模,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泰伯的高风亮节,康熙给予“至德无名”的评价,乾隆御笔写下“三让高踪”四个大字。宋代范仲淹赋诗道:“至德本无名,宣尼以此评;能将天下让,知有圣人生。”孔子曾给予泰伯以极高的赞誉:“泰伯的品德是极其崇高,一次次地把天下让,老百姓简直找不出恰当的词语来称赞他。”在整个先秦时期,泰伯始终是作为有德者的楷模出现在史书的记载中。(《浅析吴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吴建华)
   发掘、发扬、传承好吴文化与茶文化,使之具有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推动力和影响力,形成特有的文化软实力。文化塔台、产业唱戏,创造出更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为家、为族、为国家伟大复兴作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甘露之海》《百度百科.吴觉农》《百度百科.中国茶文化调查》
  

 

文章录入:吴平河    责任编辑:吴平河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