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商城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华夏吴氏网 >> 资讯 >> 资讯 >> 动态 >> 正文
台湾吴正牧带领台湾吴氏宗亲团到福建省平和县报本堂谒祖
作者:吴谓语 吴…    文章来源:吴金昇供稿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3-8       ★★★★★



    (吴金昇 报道)38上午,台湾(壶嗣-吴氏)永昌公裔孙联谊会长吴正牧先生,带领18位吴氏宗亲团,在云霄县吴文化研究会的陪同下,到平和县大溪镇后时村吴凤祖厝——报本堂参访、谒祖、赠送《永昌公族谱》。壶嗣祖祠吴水响理事长、吴石生副理事长、吴文苍秘书长等宗亲热忱相迎。台胞首先参观吴凤史迹陈列馆、壶嗣腾庵〈祀玄天上帝〉,举行座谈会,报告返乡心路历程,幷与宗亲交流。

    福建省吴氏委员会秘书长吴振宇先生一大早专程从福州赶来接见宗亲团,代表吴氏宗亲向台湾谒祖团的到来表示欢迎并致辞以示敬意。吴振宇表示,吴正牧先生身兼台湾桃园市吴氏宗亲会顾问、U.P.F和平大使等,在两岸宗亲交流、民间文化教育交流方面积极奔走、大力促成,吴正牧宗亲认为,追源溯本,记住乡愁,是连接两岸的纽带,希望大家以后加强联谊交流,共同促进发展。漳州吴文化研究会会长吴华也感谢有像正牧会长这样一位热心的宗亲代表,是平和、云霄吴氏宗亲的骄傲!

平和县吴氏祖祠“报本堂”,报本堂位于福建省平和县大溪镇壶嗣村。又称吴氏宗祠,坐西南向东北。清乾隆年间(17361795)始建,民国及近代历次维修。为两进、悬山顶、燕尾脊式建筑,雕梁画栋,木雕石刻技艺极为精湛。宗祠奉祀壶嗣吴氏始祖吴文应及其下五世的四十个列祖神位,主堂次间供奉第十三世孙“阿里山神”吴凤。

 

(相关链接:吴凤故里壶嗣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壶嗣村”。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大溪镇偏僻一隅,地小弹丸。田亩几百,人口数千。溪水及踝,桥长盈丈。山瘠少木,有石多乌。其貌不扬,其势不壮。

 

然而,“平和壶嗣”却名扬九州,声响八闽;“壶嗣吴氏”播传四海,雷鸣两岸。

 

个中缘由---

 

壶嗣出“仙”。

 

壶嗣飞“龙”。

 

“仙”是阿里山神。

 

“龙”是英杰吴凤。

 

“平和壶嗣”---吴凤故里。

 

“平和壶嗣”。明洪武4年(1371年)肇基,至今已有638年。建制久远,历史悠长。风水宝地,顺气朝阳。一座“壶嗣城”,坐龙望虎,左狮右象。一把“金葫瓢”,盛隆盛福,纳吉纳祥。“壶嗣吴氏”,清一色为周朝文王姬昌伯父(吴泰伯)血脉,明代吴文应公子孙。历代严守“重耕重读”祖训,光大“崇仁崇德”家风。男女老幼,敬道礼儒,勤劳俭朴,尊上爱下。

 

风清水则明,地灵人必杰。“壶嗣村”开基以来,贤能叠见,英才辈出。“渤海家声大,延陵世泽长”。“壶嗣吴氏”一直是福建漳州地区一支名门盛族,平和大溪的栋梁砥柱。

 

310年前诞生的“吴凤”,是“壶嗣吴氏”之最杰出代表,是平和县、漳州市最值得浓墨重笔铭刻典籍的伟大历史名人之一。

 

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正月十八日,“壶嗣村”天空吉星高照,地上百鸟来朝。吴凤呱呱堕地。

 

吴凤5岁,随父渡台。

 

24岁起,吴凤出任台湾“阿里山理番通事”,任职长达48春秋。任内勤政爱民,睦和山、汉两族,诚仁义勇,功绩卓著,成为开发台湾先驱楷模。

 

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71岁的吴凤为雅化台湾山胞,永革陋习而舍生取义。牺牲后被尊为“阿里山神”,竖碑立庙,享誉“忠王”,受万民敬仰朝拜。

 

吴凤仁心熠熠,和魂昭昭。为台湾的开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睦和山汉两族、协和海峡两岸舍生取义,献出宝贵的生命。

 

吴凤一生,光辉无限。

 

“秉浩然气,以救世心,为生民定命,立德立功同不朽;捐百年身,树千秋业,受万家尸祝,其人其事永流芳”。(注:“尸”,1、代表受祭者受祭之人;2、神位,神主牌。)

 

从此,“大溪壶嗣”声名与吴凤同辉,光明耀日;“漳州平和”史书有吴凤添彩,绚丽夺目。

 

壶嗣吴氏,自始祖吴文应公于明洪武4年(1371)肇基至今638年,传丁26代,族人遍布全国,在福建、广东两省相对密集,并有一部份播迁繁衍台湾、泰国,总人口50000余众。

 

“壶嗣村”地灵人杰,名流辈出,历来是平和县一支盛族。天下赞颂的“阿里山神”吴凤,两岸知名的近代华商吴学濂均诞于斯,使“壶嗣村”盛誉远传。

 

  

 

平和壶嗣村---吴凤故里。

 

清乾隆年间,壶嗣吴氏族人在今壶嗣村东北隅之“井区”建立家庙,称“报本堂”,奉祀列祖列宗。“报本堂”为二进砖木结构,朱门漆柱,雕梁画栋,庄严肃穆,金碧辉煌。大门两扇“秦琼”“尉迟”武神拱卫,石雕“门当”“户对”屹立,气势恢宏。虽经200多年风雨,沧桑斑驳可见,但依然巍峨精美,古色古香,现已被确认为省级保护文物。

 

壶嗣“报本堂”中有清代翰林学士吴光国撰联:

 

峰山耸秀作来龙屏帐宏开象壶形以肇基麦岭克昌厥後;

 

米石钟灵镇水口堂局环固修祠庙而报本井区长发其祥。

 

报本堂内,“重耕重读”祖训扁额昭彰,老幼谨守;一方乾隆年间花岗岩《育才社碑记》镶嵌于青砖墙上,字字珠玑,记述“壶嗣吴”世代德智教育的优良传统。

 

“壶嗣吴”传衍承启,代有谱牒秉笔史实。《壶嗣吴氏族谱》延续编修:清乾隆23年(1758)由清前乡进士、东安县正堂吴德润先生首编《新安吴氏族谱》(称“乾隆谱”);民国37年(1948)由旅泰侨领吴学濂先生发动募资,由吴文深先生主编石印版本《吴氏族谱》(称“民国谱”);1984年由吴谓语先生四方考证、精心重修《延陵世家壶嗣吴氏族谱》,为誊刻油印版本(称“84年谱”);2008年由吴炳如先生发起、旅台企业家吴松柏先生及众宗亲捐款续编《壶嗣吴氏文应公族谱》,为电脑打印精装版本。《壶嗣吴氏族谱》几度延续编修,使自始祖吴文应公以下至现代世系均能完整续接,成为壶嗣吴氏考据宗支世系的真实历史资料,价值宝贵。

 

据吴谓语先生撰写的《延陵衍派闽台一家》一文(原载〈平和文史资料〉第五辑,198810月版)查索旧谱所载:明、清二代及民国期间,壶嗣吴氏族人迁徙台湾者达179人之多。估计今时在台湾的壶嗣吴氏宗亲已逾万数,是壶嗣吴氏的重要组成。

 

但因“民国谱”对明清二代迁台族人未予续编,在1984年修谱时,海峡两岸坚冰未融,与旅台族人的联系因“未得其时,也未得其人”(84年谱〈编者附言〉语),故除极少数已取得联系的台胞入编外,其余均暂付阙如;新编族谱今本,虽增编部份台胞世系,但绝大部份的台胞仍然未能予以入录,仍有遗漏,憾事一桩。

 

如今海峡两岸已经实现“大三通”,不少迁居台湾的壶嗣族人寻根问祖心切,却苦于无法与唐山宗亲得以联系。何以如此耶?盖因其祖籍地今称之为“壶嗣”的历代行政区域多种变更,且地名数度更易使然。

 

为便于旅台宗亲认祖归宗,特罗列壶嗣村历代行政区划及地名迁变沿革,以供询寻。

 

“壶嗣”的行政区域,历代均隶属于福建·漳州·平和县辖区。

 

自唐垂拱2年(公元686)至元延佑7年(1320)平和皆属于漳浦县辖;

 

元至治年间(13211323)建南胜县,辖今南靖、平和全境及云霄一部份,隶属于漳州路。壶嗣附于平和属之;

 

元至正16年(1356),改县名为南靖,辖地如故;

 

壶嗣在明洪武4年(1371)吴文应公始祖入驻之前,原为杂姓混居之地,以“徐”为众数,称作“後徐”。吴文应公定居且独家据有之后,改“后徐”而称“後祠”;

 

明正德13年(1518)建平和县,属漳州府。“後祠”属平和县新安里五图;

 

清顺治3年(1646),郑成功抗清复明,8年(1651)至康熙17年(1678)清郑互争,易据14次,清复后,平和仍属漳州府治;

 

清康熙21年(1682),平和县划县城为街、坊,乡里为社。乡里分“清宁里”,46个社;“新安里”16个社。“後祠”隶属“新安里”山布社;

 

据清乾隆庚戌岁(1790)报本堂《育才社碑记》,朱光章先生在序文中称“壶祠吴府,安厚巨族也”,可知当时壶嗣已划归安厚(但〈平和县志〉未载);序文中已见“壶祠”字样,且报本堂联语亦钳入“壶祠”二字,至此,原“後祠”地名亦已改称为“壶祠”;

 

清道光13年(1833),平和改“社”为“约”,“乡里”编为21约,辖490个乡村。“壶祠”改称“厚嗣”,山布改为“厚嗣”约(又名“十二牌约”)。

 

清道光30年(1850),平和县城外分为东、西、南、北4个乡,137个村。“厚嗣”隶属于南乡“厚嗣约”;

 

民国元年(1911)沿行州府制,次年废,省之下设“路”,平和属“福建省西路”;3年,“路”改为“道”,平和为“汀漳道”;

 

民国23年(1934),“厚嗣”易名“壶嗣”,并晋升为乡的行政建制。“壶嗣村”属于“第一区壶嗣乡”;

 

民国28年(1939)“壶嗣乡”易名“壶仙乡”,辖店前、庄上、壶嗣、壶峰等4个联保。“壶嗣联保”属“坂仔区壶仙乡”;

 

民国33年(1944)撤销区的建制,壶嗣仍属壶仙乡;

 

民国37年(1948)恢复区建制,下设乡、保。“壶嗣村”隶属“壶仙区壶仙乡壶嗣保”;

 

194910月,撤消保、甲,调整地方行政区域,“壶嗣村”属第五区壶仙乡;

 

1950年,原壶仙乡划割曲溪、坡下、车圩、梅林、七高濑、仙石等村归云霄县辖,“壶嗣村”属“第九区壶嗣乡”;

 

1954年行政区冠以地名,第九区改为“大溪区”,辖属不变;

 

1958年上半年撤区,壶嗣村隶于大溪乡;下半年,政社合一,乡为“人民公社”,“壶嗣”被以方言谐音所误,称之“后时”(至今仍有人沿用),属大溪人民公社“后时大队”;

 

1984年撤消公社,恢复乡镇建制。“后时”复名“壶嗣”,隶属大溪乡。

 

1992年,大溪乡晋升为大溪镇,至今不变。

 

至此,壶嗣的全称为“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大溪镇壶嗣村”。

 

据上述沿革可明确:今在台湾的壶嗣吴氏族人,其家族谱牒或称“新安”吴氏,或“後祠”,或“山布社”,或“山布保後嗣社”,或“壶祠”,或“安厚(庵後)後祠(厚祠)”,或“厚嗣”,或“壶仙、壶峰之壶嗣”者,均是今时“壶嗣村”吴氏一脉相承之直系宗支。史实凿凿可考,毋须置疑。

 

闽台同胞,血浓于水。家乡壶嗣吴氏族人无时不在思念在台湾的吴氏宗亲。目前,“壶嗣吴氏宗亲会”正通过各种渠道,搜索查寻旅台宗亲,收集迁台宗支世系资料,拟续编一部包括旅台全部宗亲在内的完整的《壶嗣吴氏族谱》。殷切盼望在台族亲有识之士积极回应,尽快与本会取得联系,并期待在台族亲回乡认祖归宗。俾使骨肉团圆,则祖宗幸甚,族人幸甚。(壶嗣吴文应公裔孙吴谓语 吴国耀搜集、整理)

 

 

文章录入:吴平河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