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商城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华夏吴氏网 >> 资讯 >> 资讯 >> 动态 >> 正文
河南省吴氏文化研究会巩义分会成立
作者:河南吴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3-6       ★★★★★

河南省吴氏文化研究会巩义分会成立

会后参观了吴家山庄

 

    本站讯(河南吴峰报道):3月5日,元宵节,与河南省吴氏文化研究会宗亲一行参加省吴巩义分会成立,并以行参观了吴家山庄。

    吴家山庄位于河南郑州市巩义市南约30公里的夹津口镇卧龙村,由吴姓数代人修建而成。 

    吴家山庄,背靠中岳嵩山卧龙峰,面朝北岭,左青龙,右白虎,山环峰绕,藏风聚气,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该山庄筑如城堡,壁墙高筑,气势雄伟。大门朝北,据传过去还有门楼,进大门后,又依次分为七个院落,均为两进或三进四合院式建筑,各院落既自成一体,又互相联通。院落布局雷同,即三面挖石砌窑洞,全用青石券筑。正面一般有1—3孔,在崖壁上垒砌,平顶,然后在平顶石窑洞上方搭建草房,但草房现已无存。院中无一间房屋,连厢房、临街(倒座)也均是用青石券砌成窑洞状。“院中有院,浑然一体,就地取材,道法自然”的城堡式建筑格局,给人以完美的山庄别墅之感,“天人合一”的人文感悟。整个山庄坐南向北,南北长55米,东西宽62米,占地面积3400平方米,共有窑洞50孔,融汇了城堡、民居、祠庙等的特点,是一座集“古、大、犷、美”于一体的古村落建筑明珠。

    吴家山庄与其他庄园相比,自身特点显著。一是整体为城堡式建筑,但内部院中套院,院中有院。院落之间有暗门、暗道相通,各院砌有二门,将所有院门关闭,诸院各自成体系,开启院门,又融为一体,据传一次土匪进入后就出不来了。二是就地取材,所有建筑均采用青石干砌而成,券砌过程中既未座浆,也未勾缝,全呈原生态状。青石吸热、散热过程都较缓慢,故窑洞内冬暖夏凉,可保持18℃左右的恒温,被人们誊为“天然的空调间”。三是纯朴自然,美观实用。院内除个别地方使用少量砖外,其余全是青石,无人工雕凿的痕迹。进入院中,自然之气扑面而来,犹拥入大自然之怀抱,人与自然达到了和谐相处。四是窑洞内皆有棚,棚底部用荆芭铺设,上面再铺一层薄石板,把窑洞上下隔为两层或三层,提高了利用率。

    吴家山庄养育了吴家四、五代人,鼎盛时期,人口达120余口。山庄除居住外,还曾两次在里面办学,一次在清代,一次在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前后。1957年到1960年,农村成立食堂,山庄曾被集体食堂占用过几年。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山庄内已无人居住,只有两户人家在此养牛。

    吴家山庄的创始人吴酬和先生,字希惠,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出生于巩义市圣水村,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随父建福公迁居嵩山北麓的墓坡村(今卧龙村)谋生。初到这里,人地两生,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全靠给别人干活(打短工)糊口。安顿下来后,凭着诚信、朴实的本色,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在这里站稳了脚跟。稍有空闲,即割草盖房,开荒造田,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吴酬和及弟弟在父辈的教育下慢慢长大。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其弟不幸被恶狼伤害,使全家人悲痛欲绝。常言说“祸不单行”,其父建福公又坠崖身亡,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弱冠之年的吴酬和身上。面对接二连三的打击,吴酬和痛不欲生。但自己毕竟成了家中唯一的男子汉,于是他强忍悲痛,葬埋了父亲,用稚嫩的双手为全家人托起了一片蓝天。后又由天作证、地为媒,与小他三岁的童养媳杨家之女结为伴侣。夫妻两人暗暗发誓:不向命运低头,不让眼泪外流,一定继承父志,开荒造田,凿石建房,养牛养羊,振兴家业,以告慰先父在天之灵。

    吴家山庄之所以能形成如此的规模,庄主吴酬和老先生功不可没。由于家境所限,他只字不识,但很有经济头脑。后来随着吴家的振兴,与外界接触频繁,在社会交往中接触了三教九流形形色色的人物,其中不乏有识之士。“圣人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也使他受益匪浅。他把农业、畜牧业、商业的关系摆得恰到好处。他认为,过日子首先得抓住农业,深耕细作,多打粮食,“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多了,可为畜牧业提供更多的饲料,多喂牛喂羊。畜牧业搞好了,既为耕地提供足够的肥料,又为商业活动提供了资金。商业兴了,加上搞运输贩运,家中经济就活了,为改善生活提供了条件,还可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了家庭经济的发展。

    在修身、治家、处世等方面,吴老先生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主要得益于坚持了如下方略。

    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修身方略。天灾-,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住他的脚步,反而成为激励他不断前进的动力。在日常生活中,他不知道什么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为使放牧、种田两不误,他总是先把牛羊赶到山上吃草,自己再到地里干活。晚上,不是带领儿女们凿石券窑,就是趁月光开荒造田,累了,就头朝下躺下倒一倒,起来再干,直到深夜。他60岁时,子孙满堂,有五男二女,还有孙男20,孙女12,能下地干活的男劳力已有20多人,一天可开荒一亩有余。但他仍劳作不息,身先士卒,为儿女做出了榜样。尊老爱幼、耕读传家的治家方略。吴酬和先生在治家方面也是行家里手。首先是家庭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他把农业、畜牧、商业运输、社会交往、家庭内务乃至磨面、做饭、管孩子等等都详细分工,因人而宜把家庭成员编成若干小组,设专人负责,各司其职。其次是有一套严格的家规,制订了“勤劳节俭、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家训,使家庭每个成员都知道自己该干啥。其三是奖罚严明,定期召开家庭会,该表扬的表扬,该批评的批评,重者鞭责。如他要求家人黎明即起,不得偷懒。每天早上,他都站在大门口骑马石上进行监督。他70多岁时的一天,一个孙子往西岭地里担茅粪,因上坡走得慢了些。他紧追上去,夺过担子,挑起就走,一路上小跑,到地里放下担子,对那个孙子就是一顿杖责。

    吴酬和先生深知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因此对家庭幼儿既慈且严。那时他家的小孩多,设有专人照料孩子们的生活,有专供孩子们吃饭的小灶。但孩子们不准哭,更不准打架斗殴,违者追究专管人和孩子父母的责任。学龄儿童要到家庭学堂(私塾)读书。他不惜重金聘请名师任教,如圣水村的张月桂、涉村的李德林、登封的王全周等,因此吴家的孩子都受过良好的教育,由于家庭的薰陶,耳濡目染,均成为有用之才。其孙文明、曾孙吴敬等也成为山乡有名的教书先生,其“入孝出悌、尊老爱幼”的家风也延续至今。现在吴家60岁以上的老人有50多名,占总人口的16%,均能颐养天年,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吴酬和至今八代人中,没有一个逆子,没有一起-父母、老人的事情发生。更没有在赡养老人问题上闹矛盾不和睦的。如心田老人子女都不在身边,生活靠政府救济及族众照料。老人生前衣食有靠,精神愉快,97岁时生活尚能自理,有时还会哼上几句小曲儿取乐。心安、西海老人均年逾八旬,还经常到山岗放羊,继续为子孙谋福。73岁的志刚是弱智老人,无家室,随其侄儿洪武生活。冬有棉,夏有单,尽享天伦之乐。如有头疼脑热,洪武一家求医买药,端吃端喝,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亲爹呢。

    吴酬和老先生对别家的孩子也一视同仁。一年,偃师县唐窑村的郭铭鼎带了十几个学生到山上游玩,住到了吴家。老先生热情接待这批特殊的客人,安排他们住在南院私塾里,让儿孙们抱来结婚时的新被褥,每天杀猪宰羊予以特殊照顾。还鼓励孩子们好好读书,长大了成为有用之才。二十天之后,孩子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山庄。后来郭铭鼎到北京做了官,也为吴老先生谋到了官职,多次催他下山赴任,均被淡泊名利的老先生拒绝了。





















 

 

文章录入:河南吴峰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