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远口吴氏总祠。吴氏先祖可上溯至西周周太王长子泰伯“三让位于同父异母弟季历”,故有“泰伯流芳”。
一座奇葩绽放的艺术殿堂
一个励人奋进的文化家园
一部研究民族历史的“活字典”
……
为配合贵州省重点水电工程白市水电站建设需要,近日,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天柱县远口吴氏总祠在省、州、县文物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的积极努力下,经两年5个月,顺利完成原貌恢复重建。一颗镶嵌在清水江畔的“人文之星”重焕昔日风采。
吴氏家祠始建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为一小木房,乾隆元年(1736年),族人吴承传捐白银100两,并积极倡议族人扩建总祠以适应日益发展壮大的族人活动需要。咸同年间,清政府镇压苗侗农民起义,总祠毁于兵燹;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复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族人再次维修;文革期间,总祠再遭破坏;1988年再度修缮。为保护好这一珍贵文物,2011年11月至2014年4月,文物部门投入300多万元作原貌后靠迁建,‘新’总祠占地依然是960平方米,其方位坐向、花鸟雕刻、物什摆放等均与原貌一致。
据原远口镇人大主席吴展和介绍,吴氏总祠从其诞生那天起,就一直以宗政合一的方式发挥着社会功能。解放前,总祠曾作为远口县衙行政办公地,解放初,土匪头子罗义忠在此建伪政府,解放后,作远口公社办公地,撤区并镇后,它又是远口镇政府所在地,当地政府重要会议、重要活动均集中于此举行。
翻开吴氏族谱,又深切地体味到一股强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镇南关大捷抗法入侵吴炯、“公车上书”的族人吴见举、吴见穆,抗日名将吴绍周、“一二•九”爱国运动的吴绍文……阅不尽吴氏子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如今,掩映在参天古树下的吴氏总祠徽檐翘首,高大雄伟,令人仰慕。牌楼上,立体塑像五彩缤纷,人物花鸟千姿百态、古雅鲜艳,天仙配、文王访贤、刘海采樵、云长出关、司马迁写史、屈原赋离骚、嫦娥奔月……每幅精心描绘的精彩画面都循循善诱着后生晚辈崇德向善、明理知耻、奋发向上。
总祠三进三层,青石阶、青石路、青石礅、青石碑刻、青石门楣、门框、门槛……俨然一个“石文化”荟萃地。祠堂内数十柱百年老杉撑起祠堂、栈起厢房,精雕细刻的门窗柱梁,四合天井温柔的采光,后山风景如画的罗汉坡公园,门前从远口大桥上川流不息的车辆,桥下碧波荡漾的库区湖面舟行渔歌,令一批批游人墨客流连忘返。
吴氏总祠不仅是族人祭祀、聚会之所、文化旅游之地,更是民族精神、民族历史、人类灵魂之所在。
采访手记
在贵州省天柱县清水江畔,像吴氏总祠这样富丽堂皇的民族宗祠98座,其中保存比较完整的31座,每座宗祠都详细记录着一个家族迁徙史。站在吴氏总祠前,阅读着那厚重的青石碑记,我在想,当一个家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后,一个国家才会具有发展壮大的基地;一个吴姓如此,中国百家姓也如此,那样百川入海,便可为汪洋了。
2013年11月,吴氏总祠外墙基本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