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吴引孙的《吴引孙自述年谱及测海楼资料选编》和吴白匋的《凤褐老人自定年谱》复印本一起回到扬州,这两本互补印证的“吴氏年谱”均由吴氏后人无偿捐赠。虽然原件还深藏在上海图书馆,但扬州市档案馆已成吴氏家族资料最为集中的地方,该馆馆藏吴氏档案总数已达4000多件,现在该馆正关注吴征镒国宝级标本,争取能早日进馆。
吴引孙自述年谱
还原一个真实的“吴道台”
这本由吴引孙自己撰写的年谱,原本写在红格十行稿纸上的草稿,今珍藏上海图书馆,共68页。年谱全文5万字,起始于1851年,止于1920年,在年谱正文前,尚有三段,撰有吴氏家族源流大略。完稿不久,吴即病逝于上海。通过整理研读自述年谱后,一个有血有肉的“吴道台”形象呈现在家乡人面前。
吴引孙为人正直严肃,肯为老百姓做事,年谱中有9处记载他为百姓救灾、赈灾的故事。此外,吴引孙到新疆任“藩台”,勇于揭发贪赃的上司,使贪官受处分。吴引孙并没有由于辛亥革命毁了前程而心生怨恨,而是平静接受这一现实,从浙江回到上海终其一生。
蔡元培亲自斡旋
测海楼书籍流转到上海
从年谱中来看,“吴道台宅第”建成于1903年,当时吴氏已升任新疆布政使,应该是“藩台”了。吴氏于光绪三十一年还一度署理过新疆巡抚,他在清王朝的最后官职是浙江布政使,并在宣统二年获赏头品顶戴。因此对吴引孙生前的职衔最准确的称呼应是“头品顶戴,浙江布政使”,而不是“浙江宁绍台道道员”。所以,把这座华宅称为“吴道台宅第”,并在轿厅廊庑陈设了道台的衔牌执事,显然与主人的身份不符。
吴引孙自述年谱不仅记述了谱主的一生经历,也如实反映了清末民初扬州的历史状况,对扬州近代文化资源是一个重要补充。
在年谱中记者看到,吴引孙的祖父吴次山喜欢读书,这对引孙产生了很大影响。1853年,吴家遭兵灾,书籍“荡然无存”,以致等吴引孙渴望读书时,家中竟已无书可读。为官之后,吴引孙决定节省俸禄,广购书籍,并制定了不同于一般藏书家的收书目标。1893年,吴引孙编定了自己的第一份藏书目录,题为《有家洽谈》,最后以30000元的价格买下测海楼的全部藏书589箱。
1930年1月27日,王浩廷预购测海楼藏书,双方签订合同,王浩廷支付定金3000元,准备择日启运。当时有个王锡也有意购买测海楼藏书,竞争失败后,写信给江都教育局,谎称测海楼藏书中有许多善本孤本,吴家欲将其转售他处,甚至出口日本,请求政府予以干涉禁止。
江都教育局立刻将此事呈报县长及江苏教育厅,结果地方政府命令禁止将测海楼藏书外运。王浩廷无奈于4月赶赴上海,求助于著名的古籍目录学家陈乃乾,陈乃乾复请蔡元培、董康等人从中周旋,最后由蔡元培先生致信江苏教育厅厅长,作出担保,江都县始撤销了禁运令。
1930年8月18日,测海楼藏书终于运抵富晋书社的上海分社。同年12月,陈乃乾收录其中旧本的行格序跋,编成《测海楼旧本书目》两册。
抗战初年动荡不安
吴家人星散四方,奔走呼号
在吴白匋编定的《凤褐老人自定年谱》中,记者发现了日军侵略中国时,吴家人星散四方,奔走呼号的悲惨境遇。
《年谱》中记载:“民国二十六年丁丑(1937)三十二岁,在南京。八·一三淞沪大战起,二弟为卫生部前线工作队副队长,三弟为沪宁路修车队成员,均在前线服务。八月,南京遭敌机大轰炸。九月,金大仍照常开学。中大已决定迁川,金大当局尚举棋不定。
十一月中旬,日寇自浏河与金山卫登陆夹攻,我军全线崩溃。南京金大当局临时决定先迁武汉,与英国太古轮船公司商妥分四次撤运师生员工与重要图书仪器。宁校成立留守处,贝德师主持之。
十一月十九日,返扬州与家人辞别。二十一日清晨,雇人力车行。抵宿舍,见二弟卧余床上,始知前日苏州遭轰炸,弟未能赶上撤退的卫生队汽车,乃与一同事步行一夜至无锡,昨日始寻得该汽车,开至南京,借宿余处。
二十二日早晨赴金大问询,得知太古船未到,不知何时始能离宁,乃嘱二弟向卫生队长姚科长请求搭车同行。晚餐后二弟回,云得姚允许,汽车将在晚七时离宁,急赴校唤七弟(时肄业金大一年级)同走。
二十三日黎明,开车南行,经宣城,至宁国午餐。二十四日西行,经休宁、祁门至景德镇。二十五日午后微雨,过乐平县,车忽停。驾驶员云:公路上停车甚多,在余等车前有二百余辆。二十六日,一夜仅渡过汽车八十辆,估计至早非明日不能渡过。姚君、二弟与余等乃乘轮渡先至对岸村民家休息。
二十七日黎明,汽车始得渡河,遵江西公路行甚速,午后四时抵达南昌。二十八日晨,开车过赣江大桥,经万载、浏阳,抵长沙。卫生队撤退终点于此,二弟返卫生研究院报到。余与七弟暂宿旅社。二十九日至岳麓山后,访得六弟,时已毕业于清华大学植物系,留校为助教。
十二月十六日,喜得三弟汉口来书,云曰初同沪宁路局人员撤退至汉口,铁道部发钱解散,渠至江汉关帮办于育春家借住,向金大办事处探得余在长沙住所,因函求赴汉口聚首。十七日乘火车赴武汉,当晚到于家,周明宜(谷人表伯第五女,嫁于育春)与三弟见余至,执手欢庆,约在其家度元旦。
从周明宜所得家书,知日寇已入扬州,人数不多,未屠城,停军邵伯未再北上。余虽尚未得家书,意肃愔母子在高邮可无虞,心稍宽。”
通讯员 扬档轩 实习生 魏婷
记者 姜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