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资讯 >> 动态 >> 正文
新平塘有座六百年古祠堂
作者:潘展虹    文章来源:羊城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1-22           ★★★

 

招大新平塘村吴氏宗祠

    本报上期刊发的《走进新平塘 探寻古村“魂”》引起极大关注,读者对新平塘村的古祠堂尤其感兴趣。近日,本报记者再次走进新平塘村,为您探寻这座六百年古祠堂的前世今生。
    与平一村一脉相连
    走进新平塘村,穿过村中林立的小洋房,踏着平整的水泥路,在当地居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这座六百年古村的“权利中心”——六世吴氏宗祠,一座积淀了上百年历史的建筑。
    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门上两幅耀眼的红色对联,其中一幅便是“延陵绵世泽,渤海振家声。”据村中长者介绍,祠堂门前的对联从建立时就存在,至今一直未有更改。“这幅对联和平一村祠堂的对联是一样的,足以说明我们和平一村一脉相连。”据说,1357年,有一名吴姓男子来到平一村(当时称为大平塘村),为当地的农户看牛,某日他来到了新平塘村,发现这里前有湖泊王芝塱,后有一片原始森林,便在此安家,开村建立了“新平塘村”,距今已有656年历史了。
    “现在祠堂里的花岗石柱、坤甸木柱都是‘原装’的。”老村长吴细牛说。说起祠堂的“威水史”,当地居民总是一脸骄傲。据村中长者介绍,这座祠堂原是泥祠堂,由于当地雨水较多,祠堂容易受到侵蚀而破损,为此村中居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重建了一座砖砌的祠堂,如今祠堂内部分壁画、字画、石雕依旧清晰可见。然而,祠堂内的古柱一直未有更换整修,成为了祠堂的顶梁柱,一直支撑着这古老的大建筑,同时也支撑着这个家族。
    集资修建第一所学校
    除了祠堂,村中还有不少“老古董”让当地居民津津乐道。“新厅”便是其中一个。
    在祠堂旁边,有一栋两层高的青砖屋,门前原有四个大字,被后人涂抹,如今已经难以辨认,这就是“新厅”。据村中长者吴光全介绍,新厅建于建村初期,当时作为村民会议议事用地。早期的新厅是用黄泥建成的。历经数次战争后,新厅变得残旧不堪。在民国二十四年间,当时有位村民打算聘人重建新厅,提议得到村民的赞同,便自觉集资,当时村民出资从2元至50元不等。
    新厅修建完后,村民决定把新厅作为书斋,请村中的读书人到新厅当老师教导小孩子们读书写字。这里,便是村中的第一所“学校”了。后来学校和平一村的学校合并,在1952年前后成立了招大小学。此后,招大社区大部分的孩子都到招大小学里读书了,新厅便一直空置了。
    如今,居民纷纷住进了现代化的小洋房,但是他们依旧守护着这些温暖的古建筑,希望后人能够了解个中典故。
    文/本报记者 潘展虹
    图/本报记者 甘小龙

 

文章录入:吴卫东    责任编辑:吴卫东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