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吴锦添南海发来报道:2013年11月21日,广东南海罗村镇总排吴氏宗祠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这是总排吴氏举行吴氏宗祠重修庆典活动。
据悉:罗村总排开村吴姓,《佛山地名志》称:“其祖来自南雄珠玑巷,在南宋时代。” 佛山市南海区罗村镇总排村“吴氏宗祠”气势宏伟,庄重规整。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分别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重修。主体建筑均硬山顶面,宽三间,高大俊伟,由纵轴线上排列的头门、前殿、正殿等组成, 平面呈长方形,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总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头座瓦顶塑画脊,朱樑画栋,花岗石脚,水磨砖墙,具有珠三角洲祠堂建筑的特色。
祠堂正门上书《吴氏宗祠》,四个大字,刚劲有力,是明代有名的书法家、教育家、文学家王守仁的墨宝真迹。前殿原有总排堂号《永思堂》牌匾,亦是王守仁的遗墨,可惜文革时已经被烧毁。正殿上高悬《宋代流徽》牌匾,是名书法家陈白沙的墨宝真迹。正中墙上嵌有《香树长春》石匾,来源于一首“三到珠玑巷”五言诗,抒发了远祖南迁的辛酸和思念之情。左侧墙上,镶嵌了两块碑记:一是嘉庆十年刻的“重修家庙碑记”,二是道光二十一年刻的“重修祠堂碑记”。前者记载了总排的始祖是丹七公,于大宋绍兴初年自南雄珠玑巷南迁而来到总排的历史事实,很有历史价值。
王守仁所书堂号《永思堂》,意思是永远思念先祖功德,永不忘本,而陈白沙所书牌匾《宋代流徽》,又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徽”者,徽号也,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商标或品牌。“流徽”就是先祖流传下来的优质“品牌”,我们吴姓的始祖太伯和季子,他们的“仁让” 精神,就是我们吴姓的“品牌”和“徽号”。总排“吴氏宗祠”旁边的《仁让里》,正印证了这一思念和“仁让”精神。那为什么牌匾不写“唐代”、“元代”或“明代” ,而偏偏写上“宋代流徽”呢?根椐聚边房谱记载“自是而后代,有闻人至宋讳申公者,由御史著名当代南雄珠玑巷支派,实启先声。”说的是北宋皇祐进士吴申,是我南雄珠玑巷支派的后裔,他“持方刚诚,坐席正讲官之体。”说的是过去皇帝读书时,都是老师站着讲,直到吴申上疏争辩,从此讲官才得以坐正席。他为人刚方,严正,也深得后世其他读书人和教育家的爱戴。陈白沙也是读书人和教育家,因此,他对“吴申”也是崇拜者,故疾书《宋代流徽》也就不足为怪了。
总排《吴氏宗祠》先祖,能同时得到同时代的两个名人陈白沙和王守仁的墨宝,的确是难得。有人认为是靠明代的江西著名教育家吴与弼所赐,因为总排吴姓原来自江西(待考),与吴与弼是同宗亲戚,而陈、王两人又是吴与弼的学生,故有求必应是理所当然的。我认为,陈白沙是吴与弼的得意门生是众所皆知的,但王守仁显然不是吴与弼的学生。吴与弼终于1469年,而王守仁则生于1472年,那就是说,吴与弼逝世三年后,王守仁才出生,怎会是吴与弼的学生呢?不过王守仁与湛若水是深交,湛若水是陈白沙的学生,是广州增城新塘人,他亲手创建的学院已经超过了50所,门下弟子有4000多人,他曾讲学于西樵。因此,湛若水与陈白沙和王守仁都搭上关系,而总排的先祖也可能是湛若水的学生,那么,请老师的老师和朋友提字,也就顺理成章了。这也说明,当时的总排先祖,在社会上有一定地位,与社会文化界有一定的交情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