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湖城”鄱阳县的吴氏宗祠
更多的图片请点击进入浏览
《华夏吴氏网》记者徐闻于2013年4月20日上饶报道:《华夏吴氏网》于2月16日在一篇《鄱阳亷政文化打“吴氏宗祠”牌》的报道中,提到了桥头村的吴氏宗祠,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在-个雨后的晴天,笔者驱车350多公里,赶赴鄱阳县谢家滩乡鸡峰桥头村。我们在油墩街镇桥头街问路时,吴祥欢老板得知我们的来意后,放下手上的生意,热情地陪我们来到目的地。
鸡峰桥头村离县城70多公里,离安徽省东至县和九江市都昌县相隔不远。这是一个典型的鄱北山村,四周森林茂密,黄土丘陵起伏,田野阡陌纵横,满目一片青绿。吴氏宗祠坐南朝北,四周高墙,是一座典型的、封闭式的、江南风格的砖木结构建筑。大门上“松树园鸡峰”、“吴氏宗祠”、“礼门”、“义路”等石刻,字体雄浑厚实,字迹完整醒目。
祠堂南端是戏台,雕龙画栋,建筑精美。每年上谱、修谱或宗亲集会时,都要请当地剧团来此演出老少爱看的赣剧。戏台两侧上面是长长的厢房,这是看戏用的“包厢”。 祠堂北端供桌上摆放着祖宗牌位,是宗亲们祭祀祖先的地方。大厅上方挂有刻写“吴氏宗祠”、“ 齐家治国”、“椿庭指使”三块大木匾,字迹蒼劲,气势庄严。祠堂中央是个大天井,釆光充足,四周明亮。厅堂两侧,上次聚会时使用过的条幅和标语,依稀可见。
在“中国湖城” 鄱阳,吴姓是个大姓,也是个古老的姓。大多数吴姓族人系吴泰伯第22世孙吴王夫差第三个儿子少子鸿的后代,与古徽州的吴姓族人同宗同源。鄱北地区油墩街、谢家滩一带是吴姓族人的集中聚居地,过去几乎村村有吴氏宗祠。由于年代久远,战争与自然的损坏,加之村民无力维修,多数祠堂或已倒塌毀坏,或己拆除另作他用,现存的吴氏宗祠屈指可数,保存完好的更是凤毛麟角。 据当地人介绍,鸡峰桥头村的吴氏宗祠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虽历经沧桑,但经过多次维修,现保存依然完好。其规模与气势不减当年,是赣东北一带规模较大、也较有名气的“吴氏宗祠”。由于没有宣传报道,藏在深闺人未识,静静佇立在鸡峰桥头,不被外界所知。
桥头吴氏宗祠,仍属徽派建筑,粉墙皂瓦保留完整,女儿墙高达丈余,气势恢宏。除正门外墙有两个小窗外,其他方向墙面没有窗户。东西各有一个偏门,现在进出是走西边的侧门,大门紧锁,管理严格。祠堂内木雕、石雕、砖雕都非常精细,油漆鲜亮,遍布各个墙面、廊柱和栋樑之上,保存完好。人物形象生动活泼、眼目传神,花草景物,搭配合理,栩栩如生。似乎毎一块雕刻都在讲述着一个祖先的故事,使我们在凝望之时,肃然起敬,默默沉思。尤其是大厅和戏台中央上方旋涡状造型的斗拱,设计新颖,造型独特,工艺精湛,,让人称奇!为此,“鸡峰桥头吴氏宗祠建筑技艺”被列为“鄱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详见该目录第39项记载)。
笔者回来后,查阅相关资料,见《鄱阳县志》上赫然写着:“谢家滩乡桥头村吴氏宗祠 清代建筑,长约70米,宽约20米,结构精美,内24根磨光石柱,上刻楹联或诗文。传该祠备料三年,建造三年,所费不赀。”(见《鄱阳县志》669页)县志上文字虽然不多,但宗祠的建筑价值、文化内涵以及历史影响却坦述无遗。桥头村吴氏宗祠不仅是鄱阳吴氏族人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鄱阳人民的宝贵文化财富。
“中国湖城”鄱阳古称饶州,建县2234年,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古迹众多。鄱阳湖因鄱阳县而得名,鄱阳县因鄱阳湖而生辉。该县区域遼阔,人口众多,物产丰饶,生活富裕。为充分挖堀中国姓氏文化的内涵,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建议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可将桥头村吴氏宗祠列为县、市或省一级的文物保护单位。这种做法外地已有此先例,可以借鉴!也可向社会募集资金,对祠堂进行修缮和维护,以保护鄱阳本来就存量不多的古代文化遗址。这样做可扩大该祠的宣传面及影响力,传承我国古代建筑文化和姓氏文化,为鄱阳县保护和建设湖城的文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