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时正是冬小麦返青的时候,人们用青麦叶打成汁,用麦叶汁水和糯米粉做成了青团子,青团子如果用野生的燕麦叶汁与糯米粉做,更是清香扑鼻。用糯米碾成粉,做成白团。青白团子有肉馅、菜馅、豆沙馅三种。(馅:俗称瓤。指泰伯三让王位)。
清明节临近,居住在鸿山周边的村民家家户户开始割麦叶、榨麦汁制作青白“三馅”团子,而特意从无锡市区赶到鸿山买团子的市民也越来越多了。
为进一步弘扬民间民俗传统文化,着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鸿山街道在成功举办第三届“泰伯三让团子”制作比赛的基础上,2013年3月30日上午,鸿山街道举办第三届家庭文化艺术节之第四届“泰伯三让团子”制作比赛,今年的制作比赛融入了文保知识与吴地文化,在保留原有传统特点的同时,又增加新的创意特色,进一步提高和推动全民文物保护意识,弘扬传承,发展创新,把“泰伯三让团子”这一特色品牌美食做大做强。
来自街道辖区各村(居委、社区)选拔推荐的共10户家庭参加了本届比赛,今年,来自鸿西村的黃建农家庭获“泰伯三让团子”制作金奖、来自鸿山村的华静娟家庭和马桥村的候红家庭分获银奖和铜奖。(在2011年的比赛中,华静娟家庭荣获金奖) ,华静娟告诉记者,自从她的糕团店开进了鸿山生态园,生意就更好了。这几天很多无锡人都是专门坐着公交车来鸿山买团子,她每天都要和手下的职工加班到晚上12点,一天要做1万多只团子还是供不应求。
新区社会事业局局长助理鲍宇红、文体科长孙军、街道办事处有关领导莅临比赛现场并担任此届比赛评委,扬子晚报、无锡日报、无锡电台等媒体进行现场采访和报道。
根据史书记载,鸿山的“三让团子”有着悠久历史。3200多年前,周太王长子泰伯“三让天下”,远赴梅里(今无锡市梅村、鸿山一带),断发文身,把黄河流域先进的农耕、水利技术带到了江南,同时也把团子的制作方法传授给了吴地先民。据周代《礼》记载:“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这就是江南最早团子的雏形,经过了三千多年的演变,形成了如今琳琅满目、美味营养的各色团子食品。 自古以来,年逢清明时节,居住在鸿山周边的村民百姓都会精心选割翠绿鲜嫩的麦叶,榨出麦汁,手工制作由三种馅料组成的青白团子,以祭祀和缅怀江南始祖吴泰伯三让王位、勾建吴国、传播农耕和社会文明之高风亮节,同时家家户户都将这一民间美食款待游山踏青的四方宾客和馈赠亲朋好友,这一民间习俗和民间美食自古延续至今,从未间断,“泰伯三让团子”制作工艺已列入江苏省无锡市“非遗”保护名录。
泰伯三让天下的美德被后人赞颂,每年清明节祭奠泰伯时,都用青白团子作为供品。“青白”两种颜色,寓意泰伯一生青青白白,洁白无暇。“三馅”,“让”和“馅”在吴地方言中读音又相同,每到冬至、年关、泰伯诞辰、清明等时节,鸿山人纷纷用稻米碾粉,做成三种馅心的团子寓意泰伯三让天下,品德高尚。用青白米团子祭祀泰伯,实质上是吴地百姓对泰伯的一种朴素的追思,也是对泰伯一生的肯定,赞许,也是对泰伯开发江南伟大功绩的纪念。“三让团子”也因此名闻江南。
当地人介绍,“三让团子”已经实现了标准化生产,“白要瓷白,绿要碧绿,采用传统工艺手工制作,以麦汁为颜料,不含其他色素、添加剂,口感香糯。据介绍,鸿山当地300多户家庭靠糕团产业实现了发家致富。
青白三馅团子的制作有一定讲究。先把上等糯米加少许粳米在清水里淘干净。然后晒干(现在已可做水磨粉),磨成粉,用绷丝(一种筛粉用的工具)筛出细粉,再用开水和粉。青团子的青颜色都采用自然色素。一般用青麦叶,洗干净后,放在石臼里搅拌成糊状,然后用布包住麦叶糊状物,用力挤压,就有青汁流出,在青汁里面适当加些石灰水,颜色就更青更嫩。若石灰水数量不当,青汁就会变成黄胖青。在和糯米粉时适当加入青汁,和成的粉就成青色了(制青汁的过程现在都机械化了)。“三馅”,一般用鲜肉、豆沙、芝麻三种原料做成三种不同口味的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