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深圳吴文化交流会与世界吴氏宗亲联谊总会
参加中国首届宗祠文化高峰论与中华十大姓氏联盟和谐宣言
广东省汉文化促进会主办的中国首届宗祠文化高峰论坛于11月27日在兴宁召开。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等11个国家与地区以及北京、上海等22个省市的刘氏宗亲代表和专家学者,与中华十大姓氏的代表,欢聚一堂,以"团结、爱心、奉献、育才、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宗祠文化、孝道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共同探讨宗祠文化的精神内涵、发展历程及其对当今社会的教育意义。
会上发布"华夏十大姓氏联盟'和谐宣言'",倡导全国各姓氏宗亲:"敦亲睦邻、团结互助、共谋发展,共同进步,共创和谐",为世界和平和国家的繁荣昌盛作出积极的贡献。
11月27日,受广东省汉文化促进会的邀请,世界吴氏宗亲联谊会主席吴良民委托世界吴氏宗亲总会的泰昌宗亲与大成宗亲,以及深圳吴文化交流会的小能、宜兴、建平、同金、鸣镝等宗亲组团,一行七人,参加了在广东兴宁召开的首届宗祠文化高峰论坛。泰昌宗亲代表世界吴氏宗亲联谊总会,签订"华夏十大姓氏联盟和谐宣言",并接受了会议赠送的礼品,也向参会的其它姓氏代表赠送了吴氏文化书籍。会场上,参会的吴氏宗亲还展示了祝贺本次大会隆重召开的大型横幅。
华夏宗祠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里,宗祠文化是不可轻视的姓氏宗族文化,宗祠,习惯上多被称为家庙、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宗族祭祀祖先的场所,一向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宗祠原为"追远、报本"的目的而兴建,所以在建筑规制上体现出礼尊而貌严。自明清以来,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举办宗族事务、修编宗谱、议决重大事务的重要场所。
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宗祠被新建和修复,族谱被续修,而海外华人则不断翻新旧宗祠,联络故众。可以说,今天的宗祠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只具有帮助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互相协作"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为尊宗敬祖而建祠,为光宗耀祖而挂匾,为熏陶子孙而挂联,为追溯世系而修谱。这包含了建筑文化、民俗文化、族谱文化以及书法、绘画、雕刻等艺术。又是海外华人及台港澳同胞追寻祖根宗源的凭据,呈现中华文化的精华。
把孝作为构建社会道德的起点,倡导祠堂"孝"文化,营造小家孝悌,社会和谐的氛围,有效推动现代文明建设,为民族和谐,社会繁荣再谱新章。
凤凰卫视对此次活动作专题报道,新浪网等100多家知名媒体全程报道论坛盛况。
二
深吴会与世吴会宗亲 参观蕉岭延陵大厦
广东梅州蕉岭始祖是吴念三郎(字德通)。蕉岭县城原有"延陵别墅",因为被征地而拆迁,现在蕉岭县城恒塔大道重建有一幢四层楼的建筑"延陵大厦",是蕉岭的吴氏祖祠,供有蕉岭各乡镇吴姓祖先神牌。
11月27日,世界吴氏宗亲总会的泰昌宗亲与大成宗亲,以及深圳吴文化交流会的小能、宜兴、建平、同金、鸣镝等宗亲,来到蕉岭延陵大厦,与蕉岭的福泰宗亲与淼贤宗亲以及其它几位蕉岭宗亲会面。蕉岭的宗亲热情地带领世吴会宗亲与深吴会宗亲参观了延陵大厦,并仔细地介绍延陵大厦的情况。
延陵大厦的主要捐资人是香港吴氏集团主席及行政总裁,香港永利遥控科技公司总裁吴炳连博士。吴炳连博士是香港著名企业家吴郁青之子,曾在蕉岭牖民学校和梅州中学等地读书。1945年抗战结束后,先后考入广州中山大学、台湾大学修习化工。1949年秋,再入大连工学院化学系。毕业时志愿到甘肃玉门油矿石油研究所工作。吴炳连自幼热爱科技,沉迷模型飞机,中学期间曾获得岭南大学香港附中举办的FIB比赛冠军,参加全国第一届遥控飞机比赛,获"一级运动员"称号。1962年,奉母命回到香港,接手父亲的生意,经营地产和贸易业务。建成了"永联大厦"和新界别墅,创立"吴氏集团"
吴炳连先生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为家乡公益事业捐资逾千万元,除了修建延陵大厦之外,还兴建蕉岭中学"桂岭科技实验馆"、"校友楼"、"仲彦科技园"、"丘成桐博士"雕像,梅州中学"校友楼"、"香港校友会教学大楼",蕉岭华侨中学"学校大门",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屈伯川校长雕像",架设梅州市嘉应大桥、蕉岭县晋元大桥、逢甲大桥及各乡村小桥,修筑公路乡道,为蕉岭县侨办、梅州中学及蕉岭县人民医院捐赠工作用车,设立"吴郁青专款基金"及暨南大学、嘉应学院、牖民学校等校 "奖教奖学基金会"、"扶困基金会"。
吴炳连先生的父亲吴郁青(1869~1949年),原名顺才,广东蕉岭县三圳镇东岭村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吴郁青和弟弟吴香初跟随父亲吴清亭到爪哇岛,帮助祖父经营商业,开设肥皂厂及经办房地产业,并资助当地华侨创办华文报纸《天声日报》,成为驰誉东南亚的一份华侨日报。30年代,吴郁青挟资转驻香港,在九龙深水埗创办房地产业,数年之间,成为该地区三大地产商之一,并在新界八乡购置大面积土地,创建吴家村。同时开办织布厂、中药行、百货店等。此外还在汕头市购置楼房、店铺数十间,成为名闻海内外的著名大企业家。
吴郁青平素自奉俭朴、慈善为怀,教育子弟多做公益事业,不要追求虚名。民国17年(1928),他任港九最大慈善机关之一广华医院总理时,恤孤济众,给予贫苦病人免费或减收医药费用。在吴家村内兴建锦全学校,设立"吴郁青奖学基金",其夫人曾莲华担任建校委员会顾问,亲主其事。吴郁青在故乡蕉岭东坑尾创建"牖民学校"。30年代初,在蕉岭中学捐建2间宽敞的"郁青、香初教室"和"清亭教室"。民国30年(1941)捐资兴建晋元中学校舍。 1949年2月吴郁青因病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胞弟吴香初曾任国民政府赈灾委员会委员,1935年,黄河决堤,七省受灾,吴香初曾汇巨款赈济鄂鲁两省灾民,荣获当局褒奖。
据介绍,蕉岭吴氏人才辈出,吴炳连之子吴梵,日木早稻田大学计算机硕士,日本东急集团奖学生,前关东、关西香港留学生总会长,原任澳洲政府CSIKO计算机部经理。吴郁青侄孙吴宏聪,西南联大毕业现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吴炳连之女婿麦润辉,英国巴夫大学毕业,高级工程师。吴炳连之侄婿余伯禧,韶关大学校长;
三
深吴世吴代表 祭拜永定思贤村先祖
思贤村是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祖籍地,位于福建、广东两省交界处,属龙岩市永定县下洋镇,与广东大埔县茶阳镇毗邻,距永定县城约40公里,距下洋镇镇中心约7公里。省道福三公路穿村而过。"双永"高速公路过境2.6公里,并在思贤村设立服务区。
全村总面积约13平方公里,全村人口1543人;其中有1100多人为吴氏宗亲。村民主要靠种植水稻、蔬菜,发展生猪养殖业收入。无村办企业,是典型山多田少农业村。
据统计,许多该村乡亲旅居马来西亚、港台地区,而吴伯雄则是最引以为荣的宗亲。在第四届海峡论坛大会上,思贤村做为福建永定客家文化园的景点之一,正式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11月28日,深吴世吴宗代表一行五人,来到思贤村,参观思贤村吴氏家庙,祭拜思贤村吴氏先祖,拜访思贤村的应昌楼。深吴世吴此行受到了思贤村村支书吴建国宗亲,村长吴宜春宗亲,村民吴云昌宗亲的热情接待。
思贤村内,一条清澈小溪蜿蜒流过村中,古色古香的牌楼雄伟峙立,思贤公园内棕榈耸绿,与远处的荷塘竹林相映成趣。小巧玲珑的吴氏宗祠就坐落于虎形山下,取"崇尚让德"之义,命名为"崇德堂",见证着两岸吴氏宗亲血脉相连。崇德堂建于明成化年间,属于典型的客家祠堂风格,为单层砖木结构,有白墙黑瓦、木门飞檐等。崇德堂祖宗牌位两边红底黑字长联:"过渤海以溯渊源食其德饮其和三让高风思宛在,登吴山而怀木本春已濡秋已降万年礼祭庆延长"。宗祠大门联题"渤海源流远,吴山世泽长",左右高悬大红灯笼,上厅两侧门联为"登堂思让德,入庙凛高风",宗祠两侧建有厢房。宗祠前有大草坪,绿草茵茵;草坪外是一口半月形池塘,碧荷亭亭玉立,寓意藏财。半月形池塘外是一汪更大的池塘,再远处是一条清澈的小溪。吴氏宗祠面朝广阔的田畴与闽粤省道,四周群山苍翠、流水琮琮,恬静安闲。
吴氏宗祠的最重要文物当属吴伯雄主席题赠的牌匾"敬宗绍德"。1992年,原龙岩侨联副主席吴奕翰老人牵头重修吴氏宗祠"崇德堂"。6月,吴奕翰老人给台北的吴伯雄写了封信,告诉他老家的吴氏宗祠已修缮一新,为了纪念祖宗,给后代留个纪念,村里长辈们请他为祠堂题字。不久,吴奕翰就收到吴伯雄寄来的题字,在一大张宣纸上写道:"福建省永定县思贤村吴氏宗祠崇德堂修建落成敬宗绍德吴伯雄",吴伯雄名字下,还有一方红色印章。如今,"敬宗绍德"这块烫金匾额高高悬挂于宗祠之中。
就在深吴世吴代表到达思贤村的前六天,11月22日上午,吴伯雄率家族成员第三度返回祖籍地思贤村祭祖。吴伯雄儿女吴志扬、吴碧玲、吴志刚也到这里上香祭祖。当时,在"思贤园区",吴伯雄参观他自己出席大陆各项活动照片,当他看到2000年第16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福建龙岩市举行,他站在发言台上的照片时,突然凝视照片一会儿,然后指出照片其中一位年轻人就是习近平;当时陪同参访的乡亲、宾客都睁大眼睛仔细端详照片里的人物,发现确实是担任福建省长的年轻的习近平,纷纷直呼惊喜,还笑称多亲近 "伯公"必有好运。思贤村村支书建国宗亲向深吴世吴代表介绍,很多记者到这里来,就为了拍下这张照片。
在思贤村泰昌楼内的墙壁上,有一系列珍贵的老照片,有很多年前的吴伯雄一家的合影,有吴伯雄大哥一家的合影,以及吴伯雄与泰昌楼的主人吴逸汉吴泰昌父子的合影。
据介绍,明永乐22年(1424年),念一郎纲公肇基思贤村。吴氏宗祠始建于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至今已有542年的历史。历史上曾经多次维修。1989年拆旧重建,1994年竣工。据《永定吴氏宗谱》记载,清咸丰六年(1856年),吴伯雄的曾祖父吴胜昌携妻儿自汕头迁至台湾桃园县中坜乡(今中坜市),传至吴伯雄已是第4代。吴伯雄是北宋天圣年间吴氏入闽始祖承顺公第27代裔孙,也是思贤村开基祖念纲公第16代裔孙,属"乃"字辈。
四
深圳吴文化交流会与世界吴氏宗亲联谊总会
参加中华吴氏宗亲第八届恳亲大会
11月29日至30日,"中华吴氏宗亲第八届恳亲大会"在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举行,来自菲律宾和全国各地的2000多名吴氏宗亲参加大会。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专门发来贺信,并委托永定吴氏宗亲带来"宗谊馨远,和谐发展"贺匾。中国原国务院副总理吴桂贤也发来了贺信。
中华吴氏宗亲恳亲大会是由原来的福建龙岩客家吴氏宗亲会逐渐演变而来,先后在全国各地连续举办了七届。本届恳亲会确定,明年的中华吴氏宗亲恳亲大会将在福建泉州举办。
11月28日,深圳吴文化交流会与世界吴氏宗亲联谊总会的宗亲一行六人,在祭拜了位于龙岩的入闽始祖承顺公的墓之后,到达龙岩豪都大酒店报到,与来自全国的吴氏宗亲会面、交谈,欢声笑语,欢聚一堂。
正如吴伯雄所说:文化交流心连心,经济合作手牵手。恳亲大会为宗亲们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使宗亲们的心连着心,从而也为经济合作手牵手提供了基础。
11月29日,恳亲大会在龙岩的新罗区小池镇黄斜村召开,会议主办方做了充分的准备,完成了全部仪式,大会圆满成功。会上,世界吴氏宗亲联谊总会的代表吴萍如宗亲做了热情洋溢与饱含哲理的发言,宏扬了泰伯至德精神与中华吴氏文化,获得与会宗亲们热烈的掌声。
会后,深圳吴文化交流会与世界吴氏宗亲联谊总会的宗亲们参观了黄斜村内的吴氏宗祠印川堂,深圳吴文化交流会送给中华吴氏第八届恳亲大会的巨型条幅,由主办方用气球悬挂在印川堂的上空。
然后,深圳吴文化交流会与世界吴氏宗亲联谊总会的宗亲们驱车到离村庄较远的吴氏宗祠官宅坊参观祭拜。
官宅坊,做为吴氏宗祠,名为"明礼堂","明礼堂"三字由吴伯雄亲笔题写。据介绍,龙岩吴氏八房源流联谊会吴逸民于1992年10月21日到永定县下洋镇思贤村走访宗亲吴逸汉时,在该村"崇德堂"祠堂大厅,看到了吴伯雄的题字。他回龙岩后,为增进同宗情谊,于1992年11月21日给吴逸汉写了封信,并附寄去了两本由湖南省三环出版社出版、介绍吴姓人迁徙源流的书籍《吴姓》,一本送吴逸汉,一本请他转寄给吴伯雄,并请吴伯雄也为龙岩的吴氏宗祠"明礼堂"题字。1993年10月,龙岩吴氏八房源流联谊会收到了吴伯雄题写的"吴氏宗祠"、"明礼堂"这两幅墨宝
福建吴氏开基祖十二郎公于宋宝佑五年(1258年)来龙岩小池儒炉开基,开山采矿炼铁致富,因制兵器送官府,为建立大明朝有功,封官不做,洪武五年(1372年)朝廷封匾(官宅坊)。康熙五年(1666年),官宅坊已破漏不堪,大修一次后,有300余年无人照料,2010年,四川部分族亲回来祖籍光宗问祖,提议重建官宅坊,今年,官宅坊修缮完毕,中华吴氏第八届恳亲大会特为此举办庆典。
五
深圳吴文化交流会与世界吴氏宗亲联谊总会 参观培田吴家大院
由中华吴氏第八届恳亲大会主办方的安排,深圳吴文化交流会与世界吴氏宗亲联谊总会的宗亲,与参会宗亲一起,到福建龙岩连城县宣和乡培田参观游览古民居吴家大院。
培田古民居位于福建省西部山区,是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客家小村落。村庄里迄今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30幢大宅、21座祠堂、6处书院、千余米长的古街及庵庙道观等,目前有住户300多家,村民1400多人,清一色为吴姓同宗,所以,培田在民间被称为"吴家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获"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十大最美村镇"称号。
同样是客家民居,培田的建筑风格迥异于早已名声在外的土楼。相比于土楼的封闭和坚固,培田民居则显得开放和优雅。村落大小门楼上的各式楹联也独成一景。"善居室惟怀完美,好读书立志修齐""积德润身如积玉,遗书教子胜遗金",诸如此类的对联随处可见
培田古民居以中轴线为中心向两边漾开。庭院深深却又齐齐整整,每个天井里都有数量不等的房间,周围都有可以自由开关的门通往外面,关起门来一个院子就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有皇宫式的气势、徽派建筑的制式、江苏园林的结构风格。培田吴家大院,不愧为人们称道的画里村庄,无处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画面。
据介绍,吴姓先祖早于1344年迁至培田,在此开基,繁衍至今已历30世,时近700年。
明朝成化年间,七世祖吴祖宽伐木割草,创办「石头丘草堂」,学校虽小,却培养了不少人才,其中秀才一百九十一位,十九人入仕,官到五品五人,最高达三品,如山东青州营守备吴拨祯、台湾曲庄营守府吴孝林等都曾在此深造,后成为著名的「南山书院」。光绪三十二年,书院改办为「培田两等小学堂」,更是人才辈出,其中有毕业于东京明治政法大学,曾参加兴中会等民主革命活动的吴爱群,在巴黎求学期间与周恩来同窗的吴建新等。
山东青州营守备吴拨祯于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 年) 中武进士,获殿试三甲第八名。据传说,公元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北京震动,慈禧太后惶惶西逃。光绪皇帝乘坐马车,出宫紧紧追赶。岂知拉车的马却不听使唤,拧着脖子一个劲地往东跑。危急时刻,只见一四十多岁的中年将领挺身而出,死死勒住缰绳,制服了狂躁的辕马。这位将领正是御前侍卫、培田吴氏的十九世公吴拔祯。吴拔祯因护驾有功,受到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表彰,加封为武功将军。多年后,吴拔祯以四品蓝翎侍卫加三品衔的显赫身份辞官回乡。临行前,皇帝特批他在家乡修建一座"都阃府"和跨街牌坊。
培田人的习惯,无酒不成席,每顿饭桌上都少不了米酒,用的是吃饭的碗,温好的米酒用锡壶盛了,各人面前的碗都满上。无论早上还上晚上,不管喝粥还是米饭,照例是先喝酒。深圳吴文化交流会与世界吴氏宗亲联谊总会的代表们,在此也接受了客家米酒的款待,还品尝了客家的酿豆腐、焖山药、白斩鸡等培田菜肴,感受了福建客家吴氏宗亲火热的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