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渊
明代名臣吴洪、吴山和清末边疆史研究学者吴燕绍的事迹在吴江市档案馆历史文化综合馆内展出,吴氏作为吴江的名门望族,人才辈出,吴燕绍之子吴锡祺捐赠的一部《吴氏族谱》丰富了吴江市档案馆的馆藏,也让我们看到一个大家族的兴旺发达与传家之道。
《吴氏族谱》为16本手抄稿本,泛黄而略微发脆。翻开目录,上面依次有谱序、敕命、诰命、敕谕、谕祭文、传、序、诗、记、墓志铭、世系横图、世系纵图、十世至十九世世系小传以及乡试纪、会试纪、廷试纪、仕宦纪、祔祠纪、茔墓考、别录等共35卷,记录着明朝成化至清朝咸丰年间吴氏家族的脉络传承。时间跨度达400年,内容丰富,保存完整。
吴氏家族历经600余载兴旺不衰。从明代全孝翁吴璋到名臣吴洪、吴山,再到边疆史地专家吴燕绍、吴丰培,均青史留名。吴家历代坚守着为国尽忠,为亲尽孝的传统,“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子孙必有受其报者”。从《吴氏族谱》中我们或许可以窥见一斑。
“全孝翁”吴璋寻亲廿载,千里迎母,负骨归葬,堪为孝之典范。在吴氏族谱中,卷之七“全孝诗序”,卷之八“赠吴孝子诗”,卷之九“吴孝子寻亲记”,都是族谱记载传承“孝”的见证。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吴璋之子吴洪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吴璋之孙吴山官至刑部尚书,均为官清正,刚直不阿,为朝廷重臣。其后,吴氏后人遵从族谱中传家立业的祖训,以祖宗的德行为行为准则,待人处事皆崇尚内敛,与人为善。
至清末民初,吴燕绍、吴丰培父子两代长期致力于边疆史研究,为我国边疆史地研究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吴燕绍长期主管边疆事务,积极开展边疆地理、历史的考证,他希望通过对边疆历史地理的考证,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粉碎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野心。他对档案资料非常重视,利用大量档案史料编写了《西藏史地大纲》。一代国学大师姜亮夫晚年曾回忆道“与我同时在大高殿参阅档案的,有吴燕绍老先生。吴老先生是光绪二十年进士,专究蒙藏史,在北京大学讲授西藏史,耄年劬学,诚为罕见……此六十年前事,或者可以说是最早看档案的人。”经过近五十年的努力,他收集了大量资料,编成《清代蒙藏回部典汇》,记录了清朝政府与蒙古、西藏和回疆三个地区的各类事件逾2000万字。“其中不乏秘籍、前人所未经发现的,故内容丰富,举凡政治、经济、地理、史事、军政、外交、风土、人情、宗教、文献,莫不涉及。篇幅之多,字数之夥,似乎清代记边之作,无出其右者。”但因资料浩繁,加之吴燕绍治学严谨,因此至1944年他去世时尚未定稿。
吴丰培师承父亲,早年在家修学,以《明代倭寇》一文被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破格招收为研究生,先后师从朱希祖、孟森研习明史,1935年以《明驭倭录校补》16卷获毕业证书。其后,吴丰培致力于古籍的研究整理,特别对西藏等民族地区倾注了大量心血,整理古籍40余种,编辑丛刊10余种,所撰论文近百篇。因为他清楚地明白“我所编写工作,是国家大事,为民族研究提供资料,更是我国文化的重要一环,我积存数十万字的资料,若不整理出版,何以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父亲的遗愿及我多年的辛勤,故毫无返顾地编纂写作,在这十五年中出版了近三千万字的成果”。抗战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次运动中,吴丰培为保护父亲手稿《清代蒙藏回部典汇》费尽周折,晚年静心著书,但让他遗憾的是始终未能将《清代蒙藏回部典汇》出版。吴丰培先生去世后,《清代蒙藏回部典汇》手稿和《吴氏家谱》手抄本一直由吴锡祺先生保管。2004年在著名史学家顾颉刚的女儿顾潮的联系下,中华书局整理出版了《清代蒙藏回部典汇》,完成了吴家的一个心愿。
百善孝为先,吴氏家族以孝道传家,以中国传统文化滋养家族,生生不息,人才辈出。究其根本,吴氏祖先遗留给子孙的财富并非物质,而是祖先以身为范的道德传承。正所谓厚德载物,在“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下,现在的我们应该为子孙留下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