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资讯 >> 动态 >> 正文
无锡古稀“吴歌王”口口传希望
作者:陈轶 闫琼…    文章来源:无锡商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2-28           ★★★
 “……黄金谷子堆满仓呀,哎嗨,三天三夜牵勿光呀,哎嗨……今夜牵砻大作场,老砻么扎起哎啊嗨正当央……老砻牵得呼呼响,砻口里珍珠哎啊嗨喷满场……” 

——《牵砻山歌》            

  17年前,他以这一曲《牵砻山歌》技惊四座,摘得江浙沪“吴歌王”的称号;十几年后,他又将吴歌带进课堂,让孩童也唱起了原汁原味的吴地山歌。张浩生,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个来自胡埭的“吴歌王”尽管年近古稀,但凭着对吴歌的一腔热爱,为它的传承做着不懈努力。早就听闻“吴歌王”张浩生的大名,一直很想听他唱唱那首久负盛名的《牵砻山歌》。终于,有了去采访他的机会。日前,记者来到胡埭文化站,见到了这位民间艺术家。眼前头发花白的老人精神矍铄,衣着朴素,态度谦和,说话不温不火。应记者的要求,他现场演唱了一小段《牵砻山歌》,顿时,像变了一个人:眼睛发亮,配上肢体动作,高亢的嗓音配合优美起伏的音调……让人不自禁地就跟着节奏轻摆起来。 

  结缘:独特嗓音获得名家青睐  

  张浩生告诉记者,吴歌,他从小就听过一些,“小时候,村里有个老竹匠周阿友常常一边编着竹篮,一边唱着吴歌,我听着挺有味道,也会哼唱几句”。不过,要说真正开始接触吴歌还是在他40岁那年。1986年,无锡市举办锡剧大奖赛,张浩生“一曲彬彬腔,博得了满堂彩”,夺得业余组一等奖。就在那时,无锡著名吴歌研究专家朱海容和歌王钱阿福在台下看上了这个嗓音条件好的业余歌手,请他来唱吴歌。 

  合着吴侬软语,吴歌高昂而悠扬的曲调,贴近生活的词曲散发出独特的乡土韵味,让张浩生一唱便深爱不已,从此他抛开唱了几十年的锡剧,将全部精力放在学吴歌、唱吴歌上。他拜钱阿福、朱海容为师,潜心学习。阿福虽不识字,但肚子里山歌能装几船,张浩生从他那儿学到了不少吴歌;朱海容家藏有丰富的吴歌文字资料,张浩生也从中得益匪浅。 

  发扬:创新形式展现吴歌魅力  

  2009年,张浩生获得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之前也在许多比赛中频频获奖。这些年里,张浩生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录过19只吴歌;为上海、无锡人民广播电台现场直播录过9只吴歌作插曲;他还担任了江苏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歌王阿福》中的主唱。在无锡首届吴文化节开幕式上,张浩生领唱的《吴歌如海源金匮》吸引了众多的吴歌爱好者。“作为吴歌的传人,我一直在思考怎样让更多人知道吴歌,来传唱吴歌。”

  2007年10月,在滨湖区举办的“法治建设文艺汇演”中,张浩生结合宣传《劳动法》,自编自演了一段吴歌,无可争议地荣获了特等奖,还由此被司法局特聘为“法制宣传员”。另外,胡埭举行的“吴歌进校园”活动中更是少不了他的身影。2007年7月,查桥中心小学成立了吴歌培训基地,挑选出50多名学生作为首批培训的对象。作为那里的特聘教师,张浩生每个月给学生上两堂“吴歌原生态演唱”课。2008年4月,张浩生伴着首本吴歌教材走进了胡埭中心小学。上完课,他开心地说:“吴歌引起了孩子们浓厚的兴趣,使我眼前一亮,让我看到了传承的希望。”  

  困境:传承困难只因传人难觅 

  “现在有点断层,会唱的人,年龄都比较大,在学唱的,年龄有比较小,大部分是小学生。传人难找啊。”说起吴歌的传承,张浩生犯了难。“吴歌不像紫砂、竹刻等,它没有具体的产品可以销售,它是口口相传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对于传人,我还真没办法说吴歌能怎样地保证生活。”张浩生坦率告诉记者,自己出去演出并不考虑费用问题,“只要邀请我,我有时间,就去。只要能发扬吴歌,我是都愿意去的。之后演出单位愿意给多少车马费就给多少,真的不计较。”“另外就是,对传人还是有一定要求,比如嗓音条件,有一定的音乐底子,能够记谱子,还要懂无锡话等等,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要热爱吴歌这门艺术。”说到这里,张浩生神色凝重起来,“再不挖掘和整理,说不定真的要绝迹了。”  

  “现在我打算继续把吴歌进社区、进校园等的活动做下去,范围越广越好,从中发现好的苗子就重点培养,希望能尽快找到合意的传人。其次,我也会继续搜集整理吴歌的相关资料等,保存下来,为后人留下一点精神食粮吧。”张浩生表示。  (记者/陈轶 实习记者/闫琼琳)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