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姓氏源流研究会吴氏委员会
简 介
吴氏是中华民族的望族之一,中华吴氏后裔遍布全球各地,已成为传承吴文化乃至中华文明中的一支优秀族群。莆田吴氏在全国吴姓人口中占十分之一,是全市姓氏的第五位。
追根溯源,三千二百年前吴氏始祖泰伯“三让王位”,从中原陕西岐山,将黄河文明带到江南梅里(郡号渤海),形成“勾吴文化”,中华人文先师孔子,赞吴氏始祖为“至德”。泰伯第十九代裔孙季札(郡号延陵)弘扬至德精神,使至德精神成为和谐共融,创造大同中华文明的主要内涵之一。
吴氏望族最早入莆时间在唐代。莆仙吴氏祖先吴祭、吴兴等人在莆开垦屯田、兴修水利、办学与教化族民。在兴化吴氏家族发展史上,人才辈出,上至贤相良吏,下至黎民百姓,不乏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和世界的进步作出过宝贵的贡献。其后裔有国师吴大田、状元吴叔告、进士吴世延等仕宦众多。清康熙年间收复台湾主将之一吴英就是吴祭的后裔,返回原籍莆田定居后,“敦族睦邻,置义田,赈凶岁”,无不尽力而为,曾斥资6000余金重修莆田熙宁、宁海二桥,为世人传诵。
吴祭、吴兴后裔繁衍海内外,主要颁布东南亚、美国、加拿大、德国、新西兰等地。聚居国内的有闽、粤、桂、苏、浙、赣、琼、皖、滇、川、豫、辽等省,及港、澳、台。仅台湾就有五十余万人,被当地民众奉祀为“阿里山之神”的吴凤,就是吴祭的第三十二代孙。
为适应和服务海西经济建设的需要,并为海内外同胞、侨胞搭起了一座民族寻根之桥,经莆田市政府相关部门批准,成立了“莆田市姓氏源流研究会吴氏委员会”和“莆田市吴氏企业家联谊会”,旨在“弘扬吴氏祖德、传承吴氏文明、研究吴氏历史、宣传吴氏文化、整合吴氏资源、发展吴氏经济、团结吴氏宗族、服务吴氏宗亲”。
经过两年的筹备,主要的工作是:
(一)筹备组成员不辞劳苦,行万里路,下到全市较为集中的吴氏村庄106处,拜访调研,并搜集到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和吴氏俊杰贤士的史迹。累计拨通了2600多个电话,发了 2630个短讯,对本市籍吴氏宗亲进行联络,沟通感情,重视发展。
(二)实行奖学、助学务实措施:一是在2011年高考前后,筹备组成员深入全市32所中学,对今年全市高考优、困学生,进行调查摸底,并到村、到户核实,二是下乡慰问并祝贺均属吴氏子女的莆田市理、文科高考最高分的“状元”吴雨珊和吴陈昕,并在其家乡召开座谈会,予以表彰。三是现金资助困难学生20名。四是召开“2011年高考奖学、助学颁奖典礼”,大张旗鼓动员吴姓宗亲在奖学助学方面作出贡献。五是牵线搭桥,让10位吴姓企业家与困难学生10名“结对子”,以月助300元,直至大学毕业。
(三)2012年1月,对全市吴姓90岁以上高龄人进行调查摸底,筹措资金慰问全市吴姓“寿星”145人。以弘扬祖德,团结宗亲,逐步形成“尊老、敬老”好风尚。
(四)两年内,在深入基层的同时,为吴氏宗亲内部调解邻里、婆媳、兄弟的矛盾和纠纷12起。由委员会提请律师事务所协助解决民事纠纷6件。共18件。如2011年5月初,委员会派6名成员去埭头调解海边海沙资源保护争端事,取得完满结果,在群众中产生很好的影响。
(五)依照国家关于海西建设的战略要求,吴氏委员会反复召集吴姓企业家,以“联谊会”、“恳亲会”和“招商会”的形式,执行市委提出的“民营资本回归”的部署,动员企业家回乡建设、投资办厂。同时,吴氏委员会为吴氏企业引进所需技术人员9名,为企业服务。
(六)吴氏委员会发动各方力量,编辑制作《莆田吴氏在线》网站,大力宣传莆田;同时制作《根系莆田,情系五洲》、《莆田市吴氏知名人士、企业家新春茶话会》、《2011年高考奖学、助学颁奖典礼》等大型“录像片”、“光盘”共3000片,分发海内外。竭力宣扬莆田,联结宗亲,为发展海西经济服务。
今后工作计划:
(一)寻根问祖,联络世界各地宗亲,完善莆田市吴姓族谱。
(二)借鉴经济一体化方略,拟建立“莆田吴氏信息交流中心”。为海内外,国内外宗亲和企业家开展信息交流,互通有无,资源共享。以便达到在经济发展中共同抵御风险,立于不败之地。
(三)借鉴古时“子女在外,父母忧”和现代“父母在家,子女在外愁”的现状,设想建立莆田、仙游吴氏“托老所”,“养老院”等进行社会化服务。
(四)弘扬扶危帮困和助学奖学风尚,设想成立吴氏“帮扶中心”和激励吴氏子女励志。
(五)设想提供“劳动力调济调节”服务,力所能及地帮助吴氏企业选取精良劳动力。
(六)利用吴氏资源优势,提供类似政府“110”机制的抢险救灾服务。进一步拥有“吴氏医疗、救护、保健等”一系列服务。
莆田市姓氏源流研究会吴氏委员会刚刚起步,在当地党政领导下,团结宗亲们进一步敦宗睦祖,携手并肩,相互扶持,相互勉励,相互协助,共生共赢,再创吴氏文化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