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资讯 >> 动态 >> 正文
“尚志堂”吴宅身世揭谜
作者:吕继东    文章来源:搜狐焦点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1-4           ★★★

    《尚志堂吴宅变身工艺美术博物馆》的报道后,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读者打来电话,对尚志堂的身世纷纷提出疑问并积极提供线索。昨天,一位自称是吴宅后人的市民吴义刚致电本报,称吴宅目前尚存诸多疑问没有揭开,诸如老宅原主人的身世、宅名是否为尚志堂,以及吴宅与李秀成的真实关系等。昨天下午,记者采访了这位吴宅后人,逐一揭开笼罩在吴宅上的层层面纱。

资料图片

  吴宅为乾隆年间吴姓徽商所建

  昨天下午,记者在西北街竹之苑小区见到了吴义刚。这位吴氏后人拿出了两份复印资料给记者看,其中一份是于1957年2月签订的房屋租赁合同,承租房为“檀香扇生产合作社”,出租人显示为吴义荣,房屋所在地为“北塔西北里和石皮弄”。另一份材料是于1968年2月签订的“私有房屋归公收件收据”,房屋地址为“西北街86号”,户名为吴受之。

  “吴受之是我父亲的字,那时的西北街86号就是现在的吴宅所在地。”吴义刚告诉记者,他的祖父为小学教员,父亲曾在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门任职,而其先祖可追溯至泰伯。说着,吴义刚拿出了一本修于道光乙酉年(1849年)的《延陵家谱》。据该家谱记载,吴氏初祖为泰伯,吴国传至十九世寿梦时,遗命将王位传于季札。季札为法先祖泰伯礼让王位的至德精神,弃室躬耕,隐避于古延陵(今武进、丹阳市延陵镇一带),而吴家这一支脉就是延陵季札所传一系。

  吴义刚介绍说,大约清乾隆(1711年-1799年)年间,吴氏一族从安徽休宁迁至苏州,运销食盐起家。位于西北街的这处宅院是在乾隆年间所建。记者翻阅《延陵家谱》发现,其中有“由徽迁吴迄今代历七传”的记载。清代男子16岁为适婚年龄,按18年一代计算,七代为126年,该家谱为1849年修撰,上推126年为1723年,正值乾隆年间。

  “忠王”李秀成曾租借部分宅院办公

  “在上个世纪,我们的祖屋在苏州城里是与钮家巷潘宅齐名的私家宅院。”吴义刚说,他的父亲吴受之离开老宅后,曾根据记忆手绘了一张吴宅平面图。说着,吴义刚向记者展示了这张手绘图的复件。

  根据这张图纸显示,吴宅原为三落七进,前有照壁,后有花园。照壁和第一进轿厅已拆除,现首进为原第二进茶厅。原第四进房屋已毁,现为花园。“据我父亲讲,目前的老宅房屋已缩小了很多,原公管弄及新苏厂部分拆除的民房均是老宅的组成部分。”吴义刚说,他的祖母生前曾对他说,吴宅原有轿厅、茶厅、红厅、牡丹厅、大厅等多处厅堂,第七进后有大花园,园中有荷花池及各种珍贵花草树木。

  “祖宅历经近300年风雨,基本保持完好,就是在太平天国时期,也没有遭到破坏。而目前作为工艺美术博物馆使用,更是使其生命得到了更好的延续。”吴义刚说,目前社会上流传的吴宅曾被忠王李秀成征用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据他的祖辈说,当时李秀成仅仅是借用过吴宅的部分宅院,并非全部征用。吴义刚指着这张手绘图对记者说,在原宅第三进东侧便是吴宅的“红厅”,太平天国时李秀成便借住于此办公,因此吴家人也习惯把它称为“忠王更衣殿”。

  “1957年公私合营时,我们全家迁至东花桥巷18号,老宅被檀香扇生产合作社(现苏州檀香扇厂)租用。”吴义刚指着那份租赁合约说,“文革”期间,父亲将吴宅的产权捐给了国家。

  “尚志堂”实为误称,“采菽堂”方是本名

  从西路现存精美的雕花门楼仍诉说着吴宅曾经的辉煌。作为盐商起家的吴氏,与许多成功的徽商一样,走上了商而优则仕的道路。

  从《延陵家谱》中可以看出,吴氏先辈曾在嘉庆年间用捐买等方式取得官位,该谱中记载了清朝皇帝颁发的诰命就多达十四道、敕命四道。明清一代一品至五品的官员称诰,六品至九品称敕,说明吴氏前人曾任清廷五品以上官职。

  “据我的祖母讲,家中原有不少清朝皇帝赐的匾额及‘回避’‘肃静’等举牌,还有不少书画、古董、瓷器,在1957年搬出时及‘文革’中灭失殆尽。”吴义刚说,吴家从商转文,家道也渐渐走下坡路,在他的父亲的记忆中,吴宅西部及东部多处房屋已归了外姓,就在“红厅”的前面沿原西北街的一处庭院被高姓所购,名为“尚志堂”。

  “据我父亲讲,吴宅本名叫‘采菽堂’,并非‘尚志堂。’”吴义刚说,高姓曾在大门外立有界石“尚志堂高界”,被文物部门发现,而吴宅原来的“采菽堂”匾额已在“文革”期间不知所踪。因此,“采菽堂”吴宅便被人们误称为“尚志堂”。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