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都市报讯 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间,简简单单地摆放着床、桌椅和书柜,这就是惠安县螺阳镇年过八旬的吴金桂和老伴的住所。作为在上世纪80年代就退休的公务员,吴老伯有一份稳定的退休金,可以保障自己的晚年生活,但夫妻两人一直都将日子过得很节俭,把积攒下来的钱用在公益慈善上。这几天,听说所在地的后田村小学要扩建,吴老伯和老伴一下就捐出了10万元。
多年积蓄 不赠儿女赠学校
“孩子要自己发展,自己去赚钱才是正确的方向,我把这些钱留给他们意义不大,还不如拿去给学校用来培养下一代。”吴老伯说他想得很清楚,他深知接受教育,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今年82岁的吴老伯早年因为家庭贫困,没能读完小学,但凭着工作岗位上的努力,吴老伯从公社干部一直干到了惠安县委机关里的一名干部。“但还是总觉得自己的文化不够,所以后来一直有陆续去进修。”吴老伯说,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想帮助更多的孩子完成学业,“远的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近的来说我们村现在有一百多家企业,也需要不少的人才,将来村里的孩子,就算上不了本科大专,去学个专业回来也能为本村企业服务。”
作为村里老年协会的名誉会长,吴老伯对教育的重视,也影响到整个协会。连续9年来,老年协会都筹集资金,奖励村里那些考上大专院校以上的孩子。
“老吴真的是很热心公益慈善,这次听说村小学还有些设施没到位,一下就拿出10万元,说不够他还会想办法。”后田村老年协会会长吴来水说,这几年来,吴金桂老人陆续投入慈善事业的钱合计有20多万元了。
老两口最大的开销 每日20元菜钱
在村里,吴老伯家算是一个经济状况还不错的家庭,家里三个子女也都各自有不错的发展。但吴老伯和老伴一直过着非常节俭的生活,这几年来用于慈善捐款的钱,也是两位老人自己积攒下来的。
“我是一个对钱财和生活要求都很低的人,说简单点,就是我是一个旧头脑的人,钱够过日子就行,日子过得有吃有穿就行。”吴老伯自己不抽烟不喝酒,十几平方米的房间就是他的小天地,平时没事他就在房间里看书,写惠安“七一围垦”和“五一围垦”的亲历等。到现在吴老伯一个月的退休金有3000多元,但老两口最大的开销,就是每天20元左右的买菜钱。
吴老伯老伴林恨今年也有84岁了,但她不想在家闲待着,村里鞋厂很多,她经常一家家去收些厂里生产剩下的边角料。“给人一斤4毛买回来,把里面的网布撕下来,一斤可以卖8毛。”林阿婆把每天的劳动收入,都一元一角地交给老伯存起来,这次捐出的10万元中,有三四千元就来自林阿婆。
“我们两个老人也花不了多少钱,捐给学校我当然也支持。”被问起吴老伯把钱捐给学校的事情,林阿婆连说“支持”,并一直说捐的钱不多,没必要特地拿出来说。
老人的善举 也获得了儿孙的支持
看着老人省吃俭用做慈善,孩子们就经常给老人买衣服添家具。“鞋子是孙子买的,衣服是孙媳妇买的……都让他们别买了,穿都穿不完。”说起儿孙的理解,两个老人脸上堆满笑容。村老年协会会长吴来水说,老两口的举动也影响了子女,这次捐助学校,吴老伯的三个子女也都各自又捐了一份钱出来。
|
吴金桂夫妇的善举,也获得了儿孙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