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故里古今缘
在无锡,对吴地鼻祖泰伯奔迁梅里、开创江南文明的故事,几乎人人皆知。可对于泰伯是何处人氏,奔吴的历史背景又是如何,可能就知者寥寥。无锡日报报业集团“行霞客路,沐奥运风”采访团第七组在西安与第六组会合后,兵分二路,一路就赶往泰伯故里――现宝鸡市岐山县。作为吴地后人,我们开始了一段寻根之旅;同时在无锡新闻界,这般有组织地对吴地文明的探源,也属首次。
21日一早,采访车沿西安至宝鸡的高速公路在富饶的关中平原行驶。车至半途杨陵县,不料前方高速公路因雾封闭,我们无奈下了高速路,比预定的2小时行程迟了一个半小时才抵岐山县。
“凤鸣岐山”,传说古代周人刚迁于此,有凤凰在岐山之巅鸣叫,以显祥瑞之兆。岐山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据岐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牟宏川介绍,岐山是陕西经济十强县,全国500个粮棉大县之一。这里也是炎帝兴业、周室肇基之地,素有“周礼之乡”、“青铜器之乡”等美誉。
在岐山县京当乡的周原博物馆,一批在当地出土的、堪称国宝级的周朝青铜器、玉器、陶瓷器等,让我们大开眼界。这里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老人贺世明,更引起我们的兴趣。他默默在周原从事了30多年的考古研究。他说,据《史记》和历代文献的记载,泰伯的父亲古公?ジ福?因不忍战乱使百姓遭殃,带族人从先祖创立的古豳国迁至岐山之阳的周原,建立周国。古公有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和季历,季历生子名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姬昌,古公宠爱姬昌并欲传位于其。但按当时氏族的传统,王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古公不愿废长立幼,故而左右为难。泰伯和仲雍知道父亲的心事后,即在父亲生病时假托入山采药而出走。直到古公去世,泰伯仲雍返回奔丧,三弟季历依照父亲遗言要把王位让给泰伯,但泰伯坚辞不受,举族南迁,辗转至梅里,建立句吴国。
如今岐山县遗留的泰伯活动过的遗迹并不多。沿着这些仅存的遗迹,我们探寻着吴文化滥觞之际对当时先进的中原文明及周文化的传承与融合。
我们来到岐山县城北八里的凤凰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公庙。在先祖后稷殿内,至今供奉着泰伯、仲雍的塑像。据了解,这是全国除无锡外唯一建有泰伯塑像的地方。
在凤凰山南麓,有个名为“叩村”的村庄。传说泰伯兄弟俩离开王宫,先来到此处居住过一段时间。后人在村口建了泰伯庙,十里八乡的百姓闻知也都前来泰伯庙烧香致敬,故而这个小村后来就被叫作“叩村”。遗憾的是,除了这个独特的村名,其他遗迹已毁。
随后,我们来到泰伯的出生地――祝家庄镇岐阳村。村子就坐落在岐山之麓,是周文化最初的发祥地。这里有周太王古公的陵墓,还有一座三王庙,庙门口大柱的一副对联上书:“古公迁岐下周三王建都周原泰伯创吴国源姬周根盘岐阳。”周文化与吴文化的交融,在后人笔下勾勒出时空的沧桑。泰伯当年让王出走,千里远迁,就是不希望三弟季历能找到他。但他可能没想到,地域空间的远隔,让他的故乡岐山与定居的梅里之间的联系,竟留下了3000多年的漫长空白。
今年2月,在第二届中国(无锡)吴文化节开幕前,新区梅村镇相关人士来到岐山,以官方性质进行第一次的寻根探源。今年5月,在吴文化节上,岐山县领导应邀出席,其间,无锡梅村镇与岐山祝家庄镇缔结为友好乡镇。据了解,无锡新区与岐山县也在筹备缔结友好。
岐山百姓爱唱山歌,泰伯早年在岐山的时候就是唱山歌的能手,他来到吴地听到吴人也爱唱山歌,他就以石为纸,以炭为笔,编写山歌教化吴地百姓,因此至今在梅里仍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梅里花,梅里果,泰伯教亻奈伲唱山歌”。歌声在3000年的时空中萦绕,源远流长的周文化与勃兴的吴文化,在新时期的再度交融,或许能让我们惊喜地看到另一段辉煌的创世纪。 作者:卢晶
------------------------------------------------------
探源寻根岐山行--泰伯故里纪行
在无锡新区第五届“泰伯经贸文化节”隆重举行和第二届“中国(无锡)吴文化节”即将开幕之时,为了充分尊重历史,力求全面、准确、生动的宣传吴文化,受无锡市人民政府新区管委会委托,我们一行四人(梅村镇党委副书记、人民政府副镇长王国平,无锡市泰伯庙文物管理处、江苏省吴文化研究基地毛剑平,摄影家顾罡灵,新区吴越文化研究中心姜念涛。)带着六百万无锡人民三千年的重托于2007年2月28日农历正月十一由无锡机场出发开始了“探源寻根岐山行”。
28日下午2点左右我们一行按约来到了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关中大厦,岐山县委书记孟军带领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县文化旅游局局长崔公林怀着岐山人民三千年的期盼已在这里等候。梅村镇党委副书记、人民政府副镇长王国平代表吴文化节组委会把第二届中国(无锡)吴文化节的邀请函交给了岐山县委书记孟军,经过交谈方知他们为了等我们还没吃中饭。为了我们行程的安排,于是他们赶紧吃了饭就派车送我们到岐山博物馆。
在博物馆我们见到了建国已来岐山馆藏的许多国宝级出土文物和罕见的甲骨文等。出岐山博物馆,我们来到了位于凤凰山“周公庙”。
周公庙除供奉泰伯之侄孙周公姬旦外,周人先祖姜嫄、后稷、以及周初重臣召公、太公也在其内享受着香火,在周公庙的最高处还有泰伯、仲雍的塑像。在周公庙我们拜祭了上祖后稷及其母姜嫄,并向周初列祖列宗行了“周公” 之大礼。周公庙的同仁向我们介绍了先祖创业之史实和泰伯、仲雍奔吴前后的情况还有岐山地区人民为了纪念泰伯、仲雍所建各类泰伯庙的情况。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讲解让人为之振奋。离开凤凰山已是天黑时分,由岐山县文化旅游局的同志陪伴,我们享用了誉满神州的岐山臊子面等风味,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第二天(3月1日)天刚亮,我们一行在博物馆同志陪同下,早早的来到了位于岐山脚下的周原博物馆,见到了更令人震撼的各类国宝级出土文物和罕见的微型甲骨文等。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火烧土、陶器皿、各种兵器、甲骨、兽骨、微雕等等等等,均无不在我们面前展视着这里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9点左右我们来到了泰伯的家乡——祝家庄镇岐阳村。祝家庄镇党委书记王鼎文、岐阳村村委书记张宏良带着乡亲们敲锣打鼓把我们引到了泰伯的父王——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墓前。我们和当地乡亲一起在周太王墓行了大礼,并和乡亲们一起合影留念。乡亲们为我们找来了小口袋和工具,我们装上了一小袋周太王墓前的泥土,和两小瓶岐阳水。(拿回梅村献给泰伯庙和墓)
从墓地回村,我们来到了三王庙。三王庙前院是岐阳小学,后院大殿内供有周太王古公亶父、季历、文王姬昌画像和泰伯、仲雍公的神位。门口大柱上有一对联上书:“古公迁岐下周三王建都周原,泰伯创吴国源岐周根盘岐阳。”在殿内我们参拜了周太王古公亶父、季历、文王姬昌画像和泰伯、仲雍的神位。
为了继承泰伯兴市崇文的精神,我们给了刚开学的岐阳小学人民币5000元,作为对贫困孩子的帮助。中午11点半我们离岐阳回到岐山县城,在关中大厦我们受到岐山县领导的热情招待。继“句吴”国第五世周章后的第一次两地会晤进入高潮,两地领导紧握双手各自介绍着两地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
下午,我们来到了泰伯奔吴的第一站——高庙。这里泰伯庙正在举行庙会,老远就看到成群结队的乡亲戴着“好人一生平安”的红布带,在庙门前进进出出。一到庙门口,就听到唱大戏的曲调。我们串过看戏的人群来到大殿,参拜了泰伯、仲雍、季历的塑像。带着无锡人民的深情给庙里助了1000元钱,戴上了“好人一生平安”的红布带就赶往西安。
三千年的期盼;三千年的重托;三千年的会晤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