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前寿匾现身文昌农家祖屋
收藏爱好者称该牌匾在当地较为罕见
尘封至少200年以上的一块牌匾,最近在文昌市铺前镇林梧村委会中台村被发现。从牌匾上内容看,这是一块“寿匾”,据称在清乾隆年间,文昌一位在外地做官的吴姓人士的母亲过91岁生日,其翰林院好友给其送来该匾。据悉,该匾无论从年代历史还是书法,在当地较为罕见。由于年代久远,虫蛀侵害,目前该匾受损严重,亟待保护。
翰林学士送91岁老人祝寿牌匾
文昌市锦山镇收藏爱好者吴先生给本报来电称,在文昌市铺前镇林梧村委会中台村一处祖屋发现一块牌匾,至少有200多年历史。吴先生告诉记者,这块牌匾很有故事,目前保存基本完好。3月1日上午,记者来到铺前采访。吴先生告诉记者,铺前镇中台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村,全村1000多名常住人口,主要是吴姓家族。
“这块牌匾是在一处吴姓祖屋内发现的,该老屋翻修,牌匾从屋梁上取了下来。”吴先生说,从牌匾上记载的文字内容来看,应该是一块寿匾,“这样的牌匾我从来没有见到过,比较罕见,而且是翰林学士赠送的,通俗地讲就是,做官人送给做官人母亲祝寿的。”吴先生告诉记者。
在铺前镇林梧村委会中台村一处普通的民宅,现年75岁的吴清农老人正坐在床边看着书籍。他是一名退休老校长,也是这块牌匾的后人之一。在中台村,这块牌匾主人的后人有上百人,这还不包括在外的华侨后裔。
吴清农老人告诉记者,因祖屋翻修,这块牌匾现临时存放在其堂兄弟吴清俊的住处。“20多年前,这块牌匾一直悬挂在祖屋的上方,后来翻修房子被取了下来。之前谁也没太在意它。”
在吴家人的带领下,记者在吴清俊的住处见到了这块尘封200多年历史的牌匾。牌匾上有4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永介眉寿;牌匾两旁有阳文小字,右边有“寿比南山”、“九表开一荣寿”等字样,而左边有送匾祝寿人的官职和两个篆刻印章。该牌匾长约2米,宽约0.65米,厚度约为6厘米,系整块木板阳文雕刻而成,木质不详。
寿匾的来历至今还没有得到权威考证
吴清农等吴姓家族人告诉记者,这块寿匾的来历至今还没有得到权威考证,但其传说的故事却非常精彩。
“我们的祖上原在浙江为‘盐茶道’,后来擢升兵部官员。”吴清农说,大约在清乾隆年间,这名名叫“吴圣瑜”(音)的祖先,他的老母亲过91岁的生日,好朋友都来祝寿,其中他的为官好友,特意做了这块牌匾,送给吴圣瑜老母亲。吴清农告诉记者,这位名叫“吴圣瑜”祖上在现代版的吴氏家谱里找不到,“要找到他,可能要到老一点的吴氏总家谱才能找到。”
记者在该牌匾上还见到“翰林院编修加四级”、“奉政大夫”等字样。“原来是两块牌匾,另一块是记录我祖上做官的履历。”吴清农说,祖屋没有翻新前,那块牌匾悬挂在后面的房间里,因为年代久远腐烂严重,从空中掉了下来砸烂了。但是吴清农依然还能记得那块“官匾”上部分内容,他告诉记者说:“文字记载他在浙江就职,后来擢升兵部官员。”
对于吴圣瑜当时究竟有多大的官,有人称传说是“四品”官,也有称比“四品”官还大。“送牌匾的人落款上有‘惠州’字样,说明那边与我祖上也有联系。”吴家人还说,两块牌匾当初是用铜钉铆上的。
“吴圣瑜”的身世,在吴家后代来看,依然是一个需要寻找的谜底;而牌匾究竟是因何而来,尚需要相关专家来揭开谜底。受损的现存牌匾,也亟待有效的保护。(□记者 陈标志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