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鲁衡罗经店”第七代传人吴水森在制作罗盘。新华社 资料
翻越古徽州的崇山峻岭,清澈的横江边有一座古朴的小镇——休宁县的万安镇。两三百年前,这里商业繁华、店铺林立,有“小小休宁城,大大万安镇”的说法,古镇的繁华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县城。在省外,万安镇也大大有名,过去建筑师们定方位、沿海船主们船舶上定航向的罗盘,几乎一半以上产自万安。南商北贩们不辞辛苦,从全国各地聚集万安,搭载船只,沿横江、新安江、钱塘江,把精致的万安罗盘带到杭州,再从杭州贩到全国。
1915年,万安“吴鲁衡罗经店”生产的罗盘被送到美国巴拿马世博会参展。400年前就将中国罗盘技术引入西方、并发展了近代远洋航海的西方人,见到了这种别具一格的罗盘,敬奉地将其誉为“罗盘祖先”,毫不犹豫地向它颁发了金奖。
中国罗盘“找到”美洲
万安罗盘至迟兴起于元代,在明代得到发展,清代中叶进入鼎盛时期。但中国罗盘的制作史却可上推到宋朝或者更早些。因为在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就已经记载了四种罗盘的样式。
“宋代,罗盘的制作以江西赣州为中心;到宋末元初,赣州的罗盘制作开始衰落,制作中心转移到安徽休宁的万安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鲁衡罗经店”的后人吴水森表示,“这以后,休宁的万安镇逐渐成为‘内陆派’罗盘的制造中心;后来,沿海的广州、福州、香港等地继承并发展了赣州、徽州的航海罗盘业,他们生产的航海罗盘更精致,工艺水平更高。”
明代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里用以指示航海方向的就是 “沿海派中国罗盘”。这种用于航海的罗盘大约于15世纪前后传入欧洲,航海家哥伦布依靠罗盘的导航,进行了极富冒险精神的远洋航行,并于1492年发现了美洲大陆。
徽商促进万安罗盘业
万安镇兴起罗盘制作有独特因素。
从地理位置上看,万安镇坐落在横江之滨,由横江经新安江,从钱塘江经杭州直达大海,这是一条交通十分便利的水路。在陆路交通不发达时,万安一直是古徽州的重要水运码头,来往行商者众多,逐步发展为商业重镇。万安镇在明、清鼎盛时期,店铺多达400余家,行业多达100多种,街长5华里,雄踞休宁县九大街市首位,享有“小小休宁城,大大万安镇”的美誉。
“‘徽商’的作用不可低估,某种程度上,正是‘徽商’促成了徽州万安古镇罗盘业的兴起。”安徽史学研究会学者、“徽商”研究专家袁志清认为。
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万安盛产银杏树和虎骨树(也叫丝绵树),这是制作罗盘的上等材料。在吴水森看来:“只有用这两种树木制作罗盘,才能保证其质地优秀,防裂防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坏。”
小学徒偷艺成大师
万安罗盘业最早的名店,是在明清时期闻名全国罗盘业界的“方秀水罗经店”,“罗经”是当时人们对于罗盘的敬称。随后,相继诞生的名店有“胡茹易”、“胡平秩”和“吴鲁衡”等,而真正让万安罗盘风靡全国、扬名天下的,则是曾在“方秀水罗经店”里学艺的小学徒吴鲁衡。
据吴鲁衡的后人吴水森介绍,在万安罗盘业内,有一条清规戒律:为保证万安罗盘的制作技艺不被外传,“安放磁针”这道工序必由店主亲自在密室里安装,旁人不得窥视偷学。而且,这道秘技“传媳不传女”。而其他五道工序,也是各守其位,不得旁骛。技工年少进店,老死出店。诸多学徒即便后来成了师傅,顶多也只能掌握前五道工序。
但吴鲁衡却是个“例外”。据《吴氏家谱》记载,吴鲁衡十二三岁就被送到了“方秀水罗经店”当学徒,由于天资聪颖、嘴甜腿勤,很快就赢得了店主的信任和赏识,进而拥有了更多的学艺机会,包括能自由走动偷学。
清雍正年间,大约在1723年和1735年之间,吴鲁衡离开“方秀水罗经店”,集徽盘、粤盘、闽盘之精华,扬徽盘之特色,在万安上街创办“吴鲁衡罗经店”。凭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制作态度,吴鲁衡制作出的罗盘很快就在市场上超越了方氏罗盘。而吴鲁衡并不满足,又独具匠心地开发出日晷、月晷和指南针盘等产品,成为国内罗盘制作界之翘楚。
“吴鲁衡罗经店”制作的罗盘、日晷等产品,以质量上乘、精密度高而畅销各地,远的甚至已销售到日本等国家。1915年,吴氏罗盘与日晷被选送美国巴拿马世博会。
据史料记载,巴拿马世博会的评委对精致的中国罗盘赞誉有加。更重要的是,评委们认为,中国罗盘从指南针技术发展而来,而指南针则为现代航海、现代地理学等奠定了基础。因而,他们把万安罗盘称为“罗盘祖先”,并授予其金奖。
然而,进入现代社会,罗盘使用得越来越少。在万安,罗盘生产不再兴盛,甚至有些后继乏人。为了保护这个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罗盘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