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外有4000多万华人华侨,其中大部分已经是第二、第三代移民,有的甚至已经到了第六代。他们有的曾经只知道自己和身边的朋友长相不一,但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有的问父母“我是谁”,父母却同样回答不上来……但庆幸的是有一段名为“寻根”的旅途把他们牵回梦里的家。
在美国旧金山市的中华文化中心办公室内,人称“寻根使者”的郑国和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的专访,向记者讲述他的故事以及过去的18段“寻根之旅”为500多名华裔带去怎样的人生变化。
首次寻根找到祖屋:“每张凳子都坐一下,因为其中一张肯定是父亲坐过的。”
郑国和是美国旧金山市中华文化基金会会长,美国第四代华裔,华裔学生寻根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和领队。从1991年起,17年来他带领超过500多位华裔青少年回中国寻根问祖,他们的寻根足迹遍及珠三角30多个县市。
“1880年,我曾祖父从中国移民到夏威夷。我1948年生于菲律宾,16岁时回到美国。十多岁时,我就对家族历史深感兴趣,常常一个人画族系图。”有一次,他听了美国著名的华人历史学家麦礼谦的一个讲座,其中最吸引人的部分是教华人如何画出和看待自己家族的族谱。
“我对这很感兴趣,回到家里便开始找族谱,在其中一个分支上,我找到了父亲的名字,还有出生的村落。”郑国和说,在长长的族谱上面,还写着“珠玑巷”南迁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有76姓、166族。“这是很有意思的信息,我决定回去寻找一趟。”
1988年,郑国和第一次回到中国,到家乡寻根,不但找到了祖屋,还找到了父亲读过的书院,“当时我每张凳子都坐一下,因为其中一张肯定是父亲坐过的”,很有满足感。
带青少年“认祖归宗”:“所以有的人找到祖屋或亲戚会痛哭流涕,十分感人!”
“回到美国之后,我开始在美籍华裔青少年当中组织寻根之旅。”郑国和说,“我是中国人,比较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又会说粤语、普通话、台山话、闽南话和四邑话等,我想我可以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根。”
1991年,郑国和第一次带着10个学生自费到中国寻根时,广东还是“一片黑”,“很多地方没有公路”,“没有导游,没有帮手”,“从广州到台山要6个多小时,然后步行一两个小时才能入村”。
“他们怀揣着美国长辈们写的只言片语的线索,还有的甚至只是外婆出嫁时有着姓氏的碗碟,一个个村地找,非常辛苦。所以有的人找到祖屋或亲戚会痛哭流涕,十分感人!”郑国和说,18年下来,每年一次的寻根,大概组织了500多个华裔青年回到中国,他自己大概走了200多条村庄,最辛苦的一次是两个星期走遍了23条村,最大的收获是目睹游子归家的激动,对他们的人生产生影响。“但当你看到这个活动能影响孩子的一生,会觉得好有意义,所以多辛苦都决心做下去,帮助更多人能认祖归宗。”他透露,明年将扩大组织寻根对象的范围,要组织祖籍台山、开平、中山的中青年“寻根”。
以助人寻根为终身职业:“人没有根就好像树没有根,是要死的。”
在美国,华裔青年不能从教科书上了解到华人的历史。他们对西方的文化和历史非常熟悉,却不会说一句中文。“我希望自己就像他们的父亲,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历史和祖先。”
对于坚持18年的事业,很多人都觉得郑国和太辛苦,认为他可以从政或做更大型的活动,但都被他一一回绝。“每次看到他们寻根前后的变化,看到他们在家乡感动流泪的情景,我无法放弃。”郑国和说,寻根者都是华裔中的优秀青年,他们陆续成为各领域的杰出人物,这不但有利于美国社会,也有利于中美关系的发展。
“人没有根就好像树没有根,是要死的!”他动情地说,人知道根之所在,性格就会坚强,那么他所在的社会和国家就会强起来。“这样的强,不是打架起来有力量,而是有自己东西,不用去模仿、抄袭别人,这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尤其重要。”
也正因为有着这样的想法,郑国和每年到中国义务工作35天,把帮助别人寻根作为自己永远热爱的“职业”。当记者问他值不值时,他笑着答:“做父母的倾尽心血培育子女,哪有值不值的?做了一件能影响别人一生的善事,我觉得很满足,再辛苦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