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体, font-size:14px;> 沈向东,贵州大山中一个长期默默无闻的农民。但是,自从他的身份、身世被一位江苏学者破译后,立即引起了媒体关注。到平坝天龙镇踏访,媒体的对象无一例外是这位被余秋雨称为“中国十世纪杰出的理财大师”沈万三的嫡传后代。去年4月22日,第十八代沈氏族长沈向东亮相央视《金土地》栏目,央视《金土地》栏目组还特邀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唐开康、著名时装设计师、营销策划人共同走进屯堡这块神秘的土地,讲述天龙屯堡沈氏的寻根之旅,揭开屯人神秘的面纱,聆听屯堡人的故事,感受屯堡人的文化习俗,考察他们特有的资源,并为屯堡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节目播出引起各界强烈反响。
之前,沈向东和天龙沈氏家族对自己的入黔始祖并不清楚,在南京记者扎西·刘及多方的帮助和努力下,始得拂去600多年的历史尘埃,一步步为天龙沈氏家族验明“正身”。沈向东和他的族人也应邀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南京、周庄“寻根问祖”,亲身感受和体验老祖宗留下的一切……
600年后亲情对接
一份责任、一种浓厚的血脉情怀使得沈向东走上了这久违的寻根之路,并把贵州和江苏这两个东西相隔的省份紧紧连接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国人的认祖寻根意识,这是一种无可抗拒的力量。
沈氏家族是天龙四大家族之一,但对于自己的入黔始祖,他们却不为所知。长辈们只是在扫墓时节才告诉晚辈:“我们老家在浙江吴兴,老祖宗叫沈仲荣,家里排行老三。族谱记载,祖上我们祖上在浙江的时候是大富,后来家运不顺,便搬到了苏州昆山。沈仲荣做生意,赚得很多钱,不几年就成了苏州的大富。修过聚宝门,和洪武祖是结拜弟兄。当时家在应天府箍桶巷、马道街、聚宝门附近。后来反目成仇,把沈家流放到云南,沈家人在老祖宗的开导下继续做生意,附近很多古商道是仲荣公和沈茂公开辟的,马帮就是我们家的运输工具。”
老人们的讲述使沈向东心里很是困惑:“我觉得有道理,因为我们沈家沈大户的说法已经在这里流传了几百年,如今沈家做生意的人很多,在商场上有头脑,很有些老祖宗的精气神。可是残旧的族谱上为什么从第一代到五代竟是一片空白?究竟先人隐瞒了一段怎样的历史?沈氏家族的根在哪里?”一系列的疑问使这个地处遥远山区的古镇更添了神秘色彩,更在沈向东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沈向东家住在天龙镇的西头,门前是通往天台山景点的砂石公路。平房普普通通,楼顶是一间小房子,看得出,房子似乎有还要升一层的意思。堂屋里的碾米机隆隆作响,那是沈向东弟弟的大米加工房。另一间房屋里,几个木匠师傅正挥着锯子斧头推刨忙碌着,穿着一件灰白衣服的沈向东在客厅里给3个木匠师傅安排活路,他对记者说:“这是我的木材加工房。我和弟弟的房子紧紧地挨在一起,只隔着一个没有门的门洞,兄弟俩亲如一家,不分彼此。”哥俩干的事虽然不同,但生意很好。
作为记者,听惯了很多地方的土话。但沈向东说的土话很特别。它自成一体,贵州土语大家庭里,你根本找不到其存在和延伸的基础。正如南京沈氏后裔沈成考证的那样,贵州天龙屯堡人说的话,居然还有600年前江南人语言的影子。屯堡人的故乡话有顽强的生命力,并没有随历史的变迁被同化或消失。时光荏苒,改变的也只是时代,不变的是那口浓浓的乡音。
沈向东每天面对天龙屯堡那些上百年的石头房子,而这些房子是那样酷似南京古老的四合院;那些年饭中的十样菜、腌菜炖排骨、八宝饭等,和地道的南京老百姓家中的菜肴并无差别。天龙屯堡人的建筑、“凤阳汉装”、语言、饮食、信仰、地戏、石雕、木雕等所有的生活载体和内容,都成为屯堡文化与江南文化一脉相传的直接证据。他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屯堡人的身体里,分明流淌着江南人崇尚艺术的血液,他感受到了那种血浓于水的亲情。
直到南京记者扎西·刘的出现,沈向东有了努力的方向。一系列真相终于浮出水面,而铁一般的事实更让人瞠目结舌。
沈向东说:“2004年农历正月初四的夜晚,我被叫到屯堡客栈,在那儿见到了扎西·刘。他问了我很多关于家族的事情,我把知道的都告诉了他。当我疑惑地说到祖碑上写的入黔始祖有四个不同的名字(沈秀、沈元秀、沈仲荣、沈富),但不知道他究竟叫什么时,扎西·刘激动地紧紧拥抱我说‘终于找到你们啦!’。”
最后,扎西·刘告诉沈向东:“原来你们一直不被知晓的老祖宗是富可敌国的江南名人沈万三,你们是他真正的后代。”
“我当时就愣住了。接着,我们又聊了很多,包括天龙沈氏家族的经商历程等。从他的眼神和动作看得出来,我的每句话对于他来说都是惊喜,也是一种证实。”沈向东说。
从此,沈向东心里有一种强烈的意识:我与扎西·刘或许就是能带领天龙沈氏揭开600多年祖根谜团的关键性人物。
备受江南媒体关注的贵州寻亲团
2005年3月16日,《金陵晚报》登载了《南京摄影家扎西·刘五年追踪沈万三后裔》的一组深度报道,还链接了《扎西·刘的推理结论》、《扎西·刘推论的三大证据》两篇文章。这篇深度报道经各大网站转载后,一时间,“沈万三后裔之谜”吸引了各方极大的关注。
收到报纸之后,沈向东马上召集本族的长辈们开家族代表会。就在沈向东还在烦恼要怎么样为验明家族身份实实在在做点事的时候,族人沈开勇拿出了辈分很高的父亲沈国强留下的一本破旧、泛黄的族谱,据说是祖上传下来的。
沈向东极其小心地一页一页翻着这本宝贝族谱,泪水竟不自觉地在眼眶里打转。族谱开头介绍家族由来的部分是完完整整的。
当年沈万三获罪,被发配云贵一带,其次子沈茂在沐春等的帮助下潜入现在的天龙镇隐居,为避免杀身之祸只好隐姓埋名,直到1498年才恢复名讳和字辈。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沈家的前五代竟然是一片空白。另外,原来与沈氏人一起居住在贵州天龙的,还有“同籍”张、陈、郑三姓,四大家族都是明代历史上有名有姓并且涉及重大事件的人物。为免遭到株连,故互不通婚。族谱还介绍了沈万三在南京偌大的家业,在《仲荣戎滇纪略》中,又记述了沈仲荣(万三)在南京建造明城墙、修建赛公桥等历史以及沈万三在南京和周庄等地的生活。
残旧的族谱上多次提到了南京,那是老祖宗留下了深深足印的地方。面对先祖籍贯地的尊贵邀请,一种为了缅怀而必需的坚持已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牵引力,引领天龙屯堡人朝着心中的家园进发,一代一代,不言放弃。现在,所有的思绪汇集到贵州中部的这个小镇上,集中在这部残破的族谱上,然后凝聚成一个结论:生活在天龙镇的沈氏家族,就是沈万三的后裔!
2006年2月,沈向东惊喜地接到扎西·刘打来的电话和发来的传真邀请函,南京多家单位领导和媒体诚挚邀请沈万三后裔回老家南京探亲。沈向东手捧邀请函激动得泪水直流,并立即将这好消息告诉了所有族人。
经过深思熟虑,2006年3月17日,沈向东与妻子尚贤凤等族人共11人组成了“寻根团”。他们全部身穿天龙屯堡人的平常服饰,并用平时拎提的竹篮装了两个贵州制造的聚宝盆作为送给南京方面的礼物,踏上了温馨的寻根问祖之旅。
至今,沈向东自己也记不清他在这次短短的旅途中流过多少激动的泪水。
在那个陌生又熟悉的地方,沈向东面对众多江苏记者的镜头吐露出了自己的心声:“我是沈万三第18代孙沈向东,到我们这一代已经600来年了,我们无时不想念家乡,想念家乡的亲人。很想来家乡看看亲人们,一直没机会。现在,我们来了。来了之后,我们发现,人是家乡的亲,水是家乡的甜,月是故乡的明……”情到深处,一股热流涌过心间,沈向东哽咽得再也说不下去。所有在场的人,都被他的真挚感情深深地打动了。
当沈向东拿出600多年前沈万三从南京带到贵州的《茉莉花》曲谱送给民建南京市委时,大家才知道原来在遥远贵州的一个古镇上,有这样的一群人还保存古老的曲谱,并世世代代唱着和自己心灵相通的歌曲。除了被这种浓厚的血脉情感打动,人们还发现屯堡妇女始终保持宽袍大袖尖头鞋的明代遗风;屯堡人的语言始终沿袭江淮母语的发音特征;屯堡的民间风俗和南京近如邻居。一个个细节的惊人相似,让身处陌生的城市里的沈向东感到无比的亲切,感到贵州屯堡就是南京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随后,寻根团寻访了沈万三在南京的有关遗址、遗迹、街巷。对于600年之后才得以有机会来南京谒拜的沈向东来说,当年先祖居住的这处住所,应该是非常陌生的。但是,当看到那些陈旧的门窗,斑驳的灰墙,沈向东仿佛触摸到了沈万三的痕迹。那个显赫的家族,当年在这里生活的热闹图景,忽然变得清晰可见。抚摸房子,沈向东和几位老人感慨无比。
离开南京,沈向东一行人来到了周庄。同样的热情,同样的感动,同样的关注。
在与周庄镇负责人的见面会上,沈向东向故乡周庄的亲人赠送了特色礼物和沈家的家族祭祀世系图,并向大伙儿介绍了先祖沈万三流放云南定居天龙的情况。在周庄,他参加了有江苏学者参与的“昆山沈万三研究会”年会,并作了很长的发言。最后,沈向东又当众展示那幅家族祭祀世系图。“这幅图清楚地描述万三公后裔的足迹。”在场的每个人明显地感觉到那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忽然间漫及会议室的每个角落。
也许是回到老家的缘故,沈向东觉得一讲起话来,就无法掌控自己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他沈向东的,更是天龙全体万三公后裔的。沈向东突然感到很神圣:天龙镇有很多双眼睛在看着他呢。
见面会之后,寻根团成员迫不及待地要逛镇子。或许是一种历史的连接,或许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寻根团的成员们并没感到周庄有什么令人惊讶之处,相反,他们的眼中,周庄似曾相识。哦,原来天龙屯堡与周庄如此接近,近得某栋房子仿佛就是沈家或郑家或陈家或张家的居所,不同的是,天龙屯堡到处是石头,而周庄到处是水。
沈向东一行人在经历了太多泪水感动和情感澎湃后,终于来到“沈万三水冢”纪念碑前。这里就是被誉为“金钩钓月”的银子浜。
“祖宗!我们来祭拜您了!”
寻根团成员在团长沈向东的带领下,虔诚地跪在银子浜沈万三水冢的牌坊下。随着沈向东一声声的真情呼唤,寻根团所有成员一字排开,向沈氏家族的先人行鞠躬礼,并按照传统的祭拜习俗,将自带的祭品摆放在香案上,祝祖宗的灵魂安息。
中国人的认祖寻根意识,往往是一种无可抗拒的力量。600年算什么?一句乡音,一款服饰,一种风俗,就把它化掉了。中国人的力量,也正在于此。
当沈向东代表贵州天龙沈氏后裔接过周庄镇人民政府赠送的特殊的礼物——沈万三金身像时,泪水,再次打湿寻根团成员的衣襟。沈向东说:“今天把老祖先请回天龙的家,回去后,我们天龙沈氏后裔要靠着老祖先的‘聚宝盆’振兴第二故乡……”
沈向东忽然发现他说的这句话有点像誓言。在经历了那么多以后,这一刻或许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身上有一份不同寻常的责任,只是他现在还说不清楚是什么。
让历史名人助推贵州旅游
去年3月9日,杭州电视台的主持人蒋晓珊一到平坝天龙镇就花60元买了一套浅蓝色镶花边的屯堡妇女服装,穿在身上参加油菜花旅游节,她那充满好奇的眉眼,早已按捺不住发现的喜悦。她说:“我们就是冲着天龙屯堡沈万三的后裔来的,冲着屯堡人的汉阳服饰,这次来安顺终于如愿以偿了。”这一精彩的时刻,被围观的同行们纷纷收入了镜头之中。
由上海旅游时报、新民晚报、解放日报、上航电视、旅游时报、杭州电视台、无锡电视台、南京电视台等近30家媒体记者组成的“华东媒体安顺行”旅游采风团畅游黄果树、龙宫、安顺文庙、屯堡旅游区等人文、自然景观,全面了解安顺市旅游资源基本状况、重点旅游景区及旅游线路以及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情况和安顺市旅游业发展政策措施。他们此行源于安顺闻名遐迩的自然风光,更是受与江南文化有历史渊源的屯堡文化的感召。
江苏电视台首席摄像师张博更是对这里一往情深,他在天龙屯堡采访了沈万三后裔沈向东后,激动地说:“安顺屯堡文化对我们江南人来说太有吸引力了。我们将在本台收视率最高的城市频道全面介绍多姿多彩的屯堡文化,让更多的江南人认识安顺,喜爱安顺,走进安顺。”
“近两年来,天龙屯堡的游客成倍增长,尤其以江南、金陵人居多。他们大多是慕沈万三之名来的。”沈向东说,“他们来屯堡游玩总要虔诚地走进我家庭院,瞻仰祖公沈万三的塑像。”数不清有多少江南人也像是寻根似的,一波波地来到天龙屯堡,观赏这里似曾相识的风土人情。
在许多石头寨子中,平坝县的天龙镇,是一个十分出彩的屯堡。
古镇是滇黔古驿道上的重要一站,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长河中扮演过很多重要角色,历史在这里曾悄然留下许多商业足迹和商业奇迹。
冥冥之中,像是经商理念的传递,沈向东少时就对生意特别着迷。
当年,这里曾是明代江南首富沈万三在贵州居住过的最后家园。其子沈茂,则一直在天台山脚下扎根生存,然后,天龙这片土地飘起了商业的烟火。沈万三是江南人景仰的有名商人和理财大师,是华商中开拓国际市场的先驱,也是在国内史学界中“谜底”最多的人之一。然而,人们发现他后半生在滇黔古商道上行走的身影,近年来已经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生动。商业流通是经济发展的血管。滇黔古驿道是600年前贵州女政治家奢香开辟的,而这条古驿道又成为一条繁忙的古商道,这不能说与沈万三无关。一个受到人们敬慕的成功商人,身上最可贵的东西,首先应是诚信的商业精神,这也是吸引现代人眼球的地方。诚信从头到脚都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和令人迷醉的气息,它让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和谐,让心与心靠得更近,让复杂的商业变得简单,让商人和顾客都变得从容,而诚信也伴随了沈万三一生。
作为一代名商,沈万三以他的勤劳与智慧,为发展西部贸易,在黔中古驿道上曾注入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并与他那些前仆后继的后裔们以及那些众多的屯堡人一道,演绎出一曲曲灿烂辉煌的商业文化篇章。其中,马帮文化所折射出的开拓创新和不折不挠的进取精神,是沈万三留给黔中大地的一笔宝贵财富。
17岁的沈向东就曾和另外两个伙伴从辽宁的辽阳,也就是当年祖公沈茂被发配到那里后来却没去成的那个地方,包火车皮贩运高粱到平坝酒厂,很赚钱。如今,沈向东已不仅仅关注于自己的木材加工房,他还想让因祖先沈万三而名扬省内外的天龙屯堡的老百姓富起来。于是一本由沈万三的第十八代传人沈向东亲口讲述明代江南首富沈万三在贵州省平坝县天龙屯堡被发现的真实故事《沈万三的屯堡后裔》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在天龙屯堡旅游景区一经面市,便受到广大旅游者的青睐,不失为一件有文化品位的热门旅游商品。在天龙屯堡的各种旅游商贸活动中,沈向东责无旁贷成为忙里忙外的主要接待人。许多南京人来到屯堡就要去他家找他攀谈,而他也乐此不疲。他认为沈万三作为历史名人,是天龙的万幸,不仅是沈氏后裔的品牌,理是全天龙,甚至贵州省的一块品牌,希望庆祝会开来,让屯堡也像周庄一样能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村庄。
的确,600年的历史,藏匿了太多动人传说,刻下了太多岁月印痕。红叶经霜而黄,腊梅沐雪而馨。岁月的风霜雪雨,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铸练了自然万物的灵魂,让生命在石头上融化成一处处很极致的风景,让人们去品赏去赞美去讴歌。
穿越天龙屯堡古镇,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触,有一种返朴归真的释放,有一种似曾相识的回味。600年的沧海桑田,时事更迭,留下许多动人的传说故事,或流传于乡间田野,或世远年陈已难再查证,或口耳相传已成诸多版本。然而许多东西流传百年依然源源不衰,关于开发拓殖所建立的人与土地的情感仍在绵延;关于人与石头的默默对话还在继续,勤劳与善良,纯朴与智慧,坚韧与执着……历史名人文化永远是一座高山,而丰厚的屯堡文化,则是黔中一道最美丽动人的风景。
天龙屯堡古镇是一个神秘的寨子,那一间间印记着沧桑岁月的石板房,那一条条被历代南来北往的人群磨砺得发亮的石板街,那一群穿梭其间着一身汉阳古装从容地谋求着生计的屯堡人,似乎都在向人们讲述一个个古老而神秘的故事。
近年来,自然景观后面厚重的文化底蕴越来越被人们所看重,寻找解读地方文化的深层次快乐旅游成为一种时尚。屯堡文化作为黔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引起了专家、学者和游客的极大兴趣,屯堡文化游应运而生。2007年,在众多专家,学者以及有识之士的关心、支持下,平坝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屯堡文化之乡”,建立“中国屯堡文化研究基地”。这一年,平坝举办“2007年中国·安顺(平坝)屯堡文化旅游节”。平坝,这有着“黔中的普罗旺斯”美誉的地方,终于被世人所瞩目。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到黔中的天龙屯堡古镇旅游,人们用各自的智慧和经历,试图解读这个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老石头寨,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一种江南原生态文化被忠实传承,被执着固守的精神力量。屯堡文化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人们走近屯堡,走近屯堡人,走近沈万三后裔,走近岁月深处,近距离地站在屯堡文化风景前,从容地体会和品读它的古朴和沧桑,静静地、美美地享受一道文化旅游的大餐,各自便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份理解与收获。
思念不老,故土难舍,秦淮河畔,梦里水乡,天龙屯堡,山里江南。是该期待有心人来发现、来玩味、来开掘的时候了。让更多有心人为天龙屯堡文化贡献热情,付出爱心与激情,以自己的目光来一次近距离的凝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