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有了突破性发现。在9月10日下午举行的“无锡阖闾城遗址专家论证会”上,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黄景略代表专家组在无锡宣布,无锡“阖闾城遗址”可初步认定为公元前515年—公元前496年之间春秋时期一代吴王阖闾的都城,并建议把无锡阖闾城申报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阖闾城遗址
五十年悬念
阖闾城是无锡与常州交界处的一处春秋时代古城遗址,东部为无锡市胡埭镇东城村,西部为常州市雪堰桥镇城中村。1956年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将无锡阖闾城遗址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泰伯奔吴到吴越争霸,历时400多年,期间经考古调查或考古发掘的吴国古城有安徽南陵县牯牛岭城、芜湖县鸠兹城、江苏高淳固城、溧阳平陵城、丹阳葛城、武进淹城、无锡阖闾城(吴城)、苏州木渎姑苏城(吴大城),此外还有文献记载但至今尚未发现的镇江朱方城。由于吴国都城王陵没有确认,近十多年来,各地纷纷开展吴文化探源考古研究,专家们对阖闾城的规模、性质都十分关注。
2004年因为无锡胡埭镇当地农民挖沟,南京博物院在农民挖沟的西北角进行过小规模的试掘,出土了马家浜文化、马桥文化和春秋时期的陶片以及青铜镞1件。2007年,无锡市抓住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契机,聘请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敏带队,于当年3月至2008年4月对阖闾城遗址勘探复查,以确认50年来阖闾城遗址的规模和身份。
有郭有城有宫殿
阖闾城规模庞大
历时一年,勘探复查组对阖闾城遗址的探究收获颇丰:第一,勘探确定阖闾城东、西两城的分布范围及空间布局,发现了瓮城、水门、陆门、高土台基等城址遗迹;第二,考古勘探发现阖闾城有大城城郭,大城面积约2.9平方公里,确定阖闾城有郭、有城,呈三城制布局;第三,考古发掘了龙山石冢群,为吴国贵族墓群,出土文物150余件。调查勘探成果与《越绝书》记载的“阖庐之时,大霸,筑吴城。城中有小城二。徙治胥山”相吻合。在勘探复查中还发现了六千多年前的马家浜文化、四千多年前的马桥文化和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文化的陶片及器物标本。
在对阖闾城遗址周边勘探复查时,还发现了依山而筑、绵延2公里的军事防御设施——龙山石城,被一些专家称为“吴长城”。
初步认定吴国都城
首席专家四大依据
9月9日,由国家文物局、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建筑设计院历史建筑研究所和江苏、浙江、上海、河南、湖北、山东等地13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到达无锡,在经过严密的实地考察和资料研究论证后,专家们对无锡阖闾城遗址勘探复查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这次复查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发现并确认了阖闾大城,完整地复原了阖闾城遗址;复查的另一重要成果是发现并确认了阖闾城遗址周边的龙山石城和胥山湾,完整地复原了阖闾城遗址的防御体系。根据勘探复查的结果,阖闾城遗址有郭有城,有完整的防御体系,符合春秋时期都城的建制,因此可认定阖闾城遗址为公元前515年—公元前496年之间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的都城。
被称为考古界泰斗的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黄景略,在9月10日的论证会后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他说,按春秋例制,不是诸侯国不建城,外城比较大的城市,一般都是诸侯国的都城。无锡阖闾城遗址有城有郭,面积庞大,城内还有许多春秋中晚期特征的高台建筑,这些都说明无锡阖闾城遗址有可能是春秋时期的吴国都城。
专家还建议,在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有计划有目的地对阖闾城遗址进行必要的考古发掘,同时加快整理阖闾城遗址的相关资料,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链 接
阖闾城初步确定有大小两城
据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敏介绍,对无锡阖闾城遗址的调查勘探主要进行了遥感照片分析、考古调查、考古钻探、物探和测绘几大工作。勘探发现东城城墙和西城城墙,其中东城在无锡境内,西城在武进境内,西城内还有几个高土台。据称,由于当地人仍从城墙上取土,现存的城墙高度已矮了不少。从卫星遥感照片上看,阖闾城范围内明显存在东城和西城两城格局,与《越绝书》中“城中有小城二”的记载相吻合。从调查中采集的文物标本看,阖闾城范围内的文化沿革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然后到商周时期的马桥文化,一直到春秋时期的吴越文化。从采集的陶片标本看,最晚到春秋晚期,正好与阖闾(公元前514年-公元前496年)年代相吻合。
“阖”,全、合家、全部的意思。“闾”,当时25户为一个闾,它是单位名词,“阖闾”意思是全国人民的城,可以理解当时吴王政治野心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