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谱办来自简阳的复信 |
|
作者:统谱办 文章来源:至德文化博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10 ★★★ |
|
|
尊敬的伟勋宗长:
您老九月十五日来函及所附统谱世系的一些材料均悉。经简阳吴氏支系一些宗亲传阅,复于十月上旬邀集十余位宗亲座谈,对来函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现将我们的看法奉告如下:
—、对修谱中的意见分歧,我们赞同以“求同存异,诸说并存”的原则解决。这种作法是客观公正的,也是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历史上许多问题,由于种种原因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各有看法,这是正常现象,各方都应相互尊重。在编辑统谱时,将不同意见予以保留,使之并存于谱内,这不仅公平合理,也能保存更多的史料,为后人进一步开展研究提供方便,实在是善莫大焉。
二、关于国史与谱牒记述不同发生矛盾应如何处理的问题,我们认为还是应按“诸说并存”原则办,但“诸说”之中应当具体分析,有主有从,不能一律“以国史为准”、家谱与国史发生矛盾时“均按家谱服从国史”的原则处理。
来函中提出吴芮玄孙吴羌(羌,亦名吴著)和吴汉之孙吴亘(旦),在《汉书》和《后汉书》中的记载,二人皆“无子”,这与吴氏老谱记载不同。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应以谱牒记载为主,《汉书》和《后汉书》的说法只能作为“并存”的诸说之一看待为宜。理由如下:
1、所谓“国史”,并非国法必须遵行。包括《史记》、《汉书》这些伟大著作在内,所有的历史典籍,都是学术著作。学术问题只有错误与正确的差别,没有多数少数、上下尊卑的区别。如果证据和理由不足,难分正误,不能按“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这种原则来处理。不能把“国史”看作“上级”权威,家谱必须服从“国史”,而应认真研究哪种说法相对合情合理,确定孰主孰从。谱牒的记载有时可以补充“国史”之不足,匡正“国史”之讹误,不应当看轻它。
2、“国史”的记载并非绝对准确可信。“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毛泽东词《贺新郎·读史》)即使不涉及政治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史书的记载也未必都符合事实。以《史记》为例,其帝王世系就有令人难以置信者。宋人洪迈所著《容斋随笔》卷二《史记世次》说:“《史记》所记帝王世次,最为不可考信。且以稷、契论之,二人皆帝喾子,同仕于唐虞,契之后为商,自契至成汤凡十三世、历五百余年;稷之后为周,自稷至武王凡十五世,历千一百余年。王季盖与汤为兄弟,而世之相去六百年,即已可疑,则周之先十五世须每世皆在位七八十年,又皆暮年所生嗣君,乃合此数,则其所享寿皆当过百年乃可。其为漫诞不稽,无足疑者。”洪迈的话是很有道理的。许多吴氏谱牒中记载吴氏远祖姬姓世系,从黄帝至古公亶父共二十五世,与《史记》所记十七世大相径庭。从黄帝至古公相距约千三百年,若按《史记》世系计算,世距接近八十岁,极为反常而不可信。如按“家谱服从国史”的原则,难道我们非要采用《史记》那种前人早已尖锐指出“最为不可考信”的说法不可吗?
3、以常情而论,吴如胜修谱时以吴亘(旦)作为自己的父亲,应当是没有差错的。即或如胜是遗腹子没有见过自己的生身父亲,在修谱这么严肃重大的事情上,他也绝不会草率从事,把自己的父亲弄错。试问:对吴如胜的父亲是谁这个问题,是吴如胜本人更清楚,还是《后汉书》的作者更清楚呢?
4、《汉书》是一部卷帙繁多的巨著,计有帝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六十九篇、叙传一篇,共一百篇;《后汉书》各类篇章更高达百二十一篇之多,吴芮、吴汉的传记仅是众多篇章之一,而吴羌与吴旦有无后嗣的问题,又只是吴芮、吴汉传记中的一件具体小事。这样的细节在《汉书》、《后汉书》这样文字浩繁的巨著中,可以说是无足轻重的小问题,即使记载有误,也只是白璧微瑕,不影响这两部著作的价值。然而对吴如胜所修之谱而言,他本人
|
|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
我要投稿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