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公众号1:worldwucom 公众号2:cwu2015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文化 | 风水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您现在的位置: 华夏吴氏网 >> 资讯 >> 资讯 >> 寻根 >> 正文
泰伯仲雍后裔:苗族侗族吴氏
作者:吴安明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6-27           ★★★

原标题:远口----拜谒吴氏总祠 


作者:吴安明 (笔名/紫夏)    

我从偏城要向东南走,目的地是天住县的远口镇。因为我的先父曾说过,那里曾经是我入黔先祖最早的迁徙地,然后溯江而行,去了雷山的西江,再由西江展转来到了施秉的白洗——现在在杨柳塘镇居住。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寻根之旅,因为直到现在,我没有找到半点“证据”说明其入黔先祖从那里迁徙而来的。我的黄平吴氏兄弟曾说,他们是明代从远口迁徙而来,他们曾经是汉族。好像为“苗”才五百多年了,他们也仍旧这么说着。而我们这一支呢?虽处同一地,我们则认可是苗族,而且从江南而来时,即便曾居住过远口,也并认可是苗族

我在黔东南走过了不少的地方,希图找到关于操“黄平施秉支系苗族”语种的苗族是从哪里来的。一直没有结果。因为这一带的苗族人都说从江南而来,入黔时均是汉族,比如潘氏、杨氏、雷氏、王氏……几乎没找到一个家族说自己有“苗族”的根,更不是千年前迁徙到当地的人。几年前,三都大岩方吴氏举办“吴氏家族挂大青”活动,我有幸参加。他们是水族,而且操着水语,有的还知晓水书。当我查看其先祖坟墓,其碑文也写作“子父”连名。我怀疑其族源,通过对吴育平老先生介绍,方知其先祖也是苗族。其入黔先祖迁至大岩门居住,并与水族通婚,也就成了水族。我们知道,苗族的最大特征:一是子父连名,二是老人过世只捆一棵麻线(不戴孝帕),这就是此族区别于汉族的最大特征。


父子连名制是父系制时代父名与子名相连的命名制度。这种制度产生于母系氏族解体、父系氏族确立之后。产生的直接原因,一是在母系转入父系以后,世系由按母系计算改为按父系计算,在此情况下,采用父子连名方式,才可以确保父系血统按直系血亲承递,并可区分出直系血亲与非直系的远亲;二是私有财产出现后,男子为使父系直系亲属特别是直系子孙享有财产继承权,父子连名制也就随之出现。苗、白、彝、哈尼、塔塔尔、塔吉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和俄罗斯等族在部分地区曾保留此习俗。

陈毅元帅有诗云:“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就施秉与天柱来说算是一衣带水,我在清水江之西,天柱在清水江之东。古老的故事里——爬船的清水江苗族人时常说到:年轻时我们放木排,先到远口,才到洞口,最后才到洪江。清水江在古代是黄金水路,大量的物资从苗岭运出,都是要经过这条江河,然后走向遥远的东方。如今,交通便利了,我从偏城起程,到了镇远的青溪上高速,便可直达天柱。

远口在天柱县城的东南角,从县城去远口还有三十余公里。我们是在天柱县远口总祠的吴位松会长带领下前去远口的。路,先是经过一些丘陵,随后就是河谷,随公路伴行是名曰溪水,又名曰小江。吴位松先生说,这一带是天柱的黄金产地,大量的黄金都是产于这一带。天柱县开采黄金古已有之。《天柱县志》记载,天柱县明清以来历代开采黄金。晚清的咸丰、光绪及民国初年,溪河两岸淘金者近万人。七八年前,从黄金矿藏勘测、开采到黄金提纯、加工、销售,天柱县从事与黄金有关职业的人员不下几千人。不过,黄金资源并不是再生资源,资源的枯竭,做这一“黄金”梦的人少了起来。

走完河谷,突豁然开朗,摆在面前的就是清水江。不过,这亦然不曾是江,而是一湾大大的水面湖泊。星点的鱼村散落在湖泊的两岸。湖内渔夫摇摆着划杆,船都是敞开的,没有绍兴农村相对落魄那种乌棚船。由于白市电站的建设中,远口辖地水域面积多达几千亩以上,失地农民开始了网箱养鱼,而这些网箱,与那些穿梭于江上的渔船,原生态的劳动场景,给波光粼粼的湖面,平添了几许精彩的画面。


沿江的路在抬升,我们沿着江的右岸向西行走,车到一个叫做新市的地方,公路突然转向,车上了远口清水江大桥,河的对岸就是远口镇。


对于我这全孤陋寡闻的人来说,远口显然不是一个镇,而是一座特色“县城”了。吴展和是这个镇的原人大主席,他对于新建的远口镇如数家珍。他说,几年前,远口镇围绕“绿、小、精、特、全”建设理念,依托得天独厚的青山绿水和独特的原生态苗侗民族文化优势,建成了“生态美、旅游兴、产业强、文化盛”的黔东大镇。

他还说,远口出土了陶器,也发现了战国秦汉、宋元明清等多个时期文化遗存——这实在是先声夺人。

远口是一个千年古镇,这真不假,而考古挖掘证实了它的“历史久远”这一点。有关专家在白市电站淹没区进行的考古发掘的遗址中,发现了史前、战国秦汉、宋元明清等多个时期文化遗存,其中在远口镇坡脚、学堂背和月山背三处遗址发现有新石器时代遗存,出土石制品近万件。最令人兴奋的是远口镇坡脚遗址,出土有打制石片、磨制石器和大量陶片。遗址文化层最厚达2米。初步发掘表明,这是一处十分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遗迹和遗物都格外丰富,出土的陶片纹饰繁缛,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为清水江流域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保存最好的一个。考古界一般认为,新石器时代有三个基本特征: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发明了陶器;出现了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时间的节点大约在公元前9000~前8000年,便进入原始新石器时期。而远口一带也具备着这样的史前文明的文化特征,这些古代打制石片、磨制石器和大量陶片出土,这些物件已给我们打捞出了一个文明的时代。这可是里程碑式的一个重发现。它的发现,将已知的清水江流域人类活动的时间大大提前。这些发现,填补了贵州东部地区考古的空白,为研究黔东湘西地区的史前文化发展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在学术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而之后,考古学家又在清水江河床内出土了数以千计的战国秦汉时期青铜兵器,这让清水江进入了可考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秦汉时代。

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述:“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庄蹻者,故楚庄王苗裔也。蹻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由此,我们可不可以说,楚国名将庄蹻最早就以“兵威”将这一带之“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的土地“定属楚”了呢?或许真是这样,因为施秉出土了编钟,天柱出土了青铜兵器或许就印证了这一个事实。它同时表明,距今至少在8000年以来,清水江下游地段人类的活动就从未曾中断,一直延续至今。而“庄蹻者,故楚庄王苗裔也。”也同时证实了早在两千多年之前,苗族人就迁徙至此居住了。

远口在我的印象中,那里是以侗族为主的。吴位松先生在电话给他人之后,我发觉通话不象汉话,也不象苗话。仔细打听时他才说是苗话,一种叫“酸汤苗”的苗话——这是在之前我不清楚的。据有关资料载,远口这地最早为化外之苗地。据资料载,北宋末年便有一个名叫陈启万的江西德安县人氏,携妻带子迁徙到远口新团落户居住。到南宋理宗宝祜五年,又有蒋朝祥、吴盛分别徙居远洞蒋思寨和远口老寨开基创业。这些来源于江南的汉人,因与当地苗族人民和睦相处,后与苗族通婚,并逐步与当地苗族融合,久而久之形成了沅江水系独特的“酸汤苗”。而“酸汤话”既有汉语言的成份,也有苗族的语言,经过800多年来的民族渗透融合,使中原文化与苗乡文化实现了完美的大结合。徐家干《苗疆闻见录》记载,清水江流域“有汉民变苗者,大约多江楚之人。懋迁熟习,浙结亲串,日久相沿,寝成异俗,清江南北岸皆有之,所称‘熟苗’,半多此类。”贵州巡抚周人骥也曾支持“苗汉联姻”的主张,在他给皇上的奏折《谨奏为敬筹黔地民苗结婚之例仰祈睿鉴事》说:“‘新疆’一带全系‘生苗’,即附近城汛者亦各结寨,向与汉民异籍。……与民彼此结姻,原欲使之亲睦观感,化苗为民。……臣任黔四载,稍知地方情形,务在‘汉奸’绝迹,自可长治,原不在民苗为婚之禁与不禁也。”正是这宽松的政策,使得汉人愿意作苗人。我想,酸汤苗可能就是这样形成的。


远口有三大特产,一是杉木,二是桐油,三就是豆腐了。一路上我们在谈远口的豆腐,可就是谁也没有吃过。轮到吃午饭的时候,主人除了清水江的鱼之外,还真的上了远口油炸豆腐了。从外观看,这里的豆腐与其它地方的油炸豆腐没有两样,放入锅中,稍稍煮一下,夹起来放在嘴里,那可真是滑溜滑溜的,柔软香酥、口感极好。主人说,别看这豆腐,同样的工艺在其它地方做不出这样的口感。它必须产自当地的优质大豆,这块土地涌出的天然山泉水,还有本地的特产山茶油,采用祖传工艺精制才能成功。远口发豆腐源远流长,据说从明代开始就懂得了这种制作工艺,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有人说,“有肉,不吃豆腐”。当地人有,“豆腐拍成嘎嘎钱”——意思是这豆腐的价格相当于猪肉的价。据说这豆腐长期食用,可降血压、血糖、减肥,对人体机能起调节作用。难怪互联网上也有远口的豆腐拿当肉价叫卖呢。


来到远口,你除了赏识这里的自然风光,品尝这里的美味佳肴外,有个地方你非去不可,那就是“吴氏总祠”。我乃吴氏后裔,去拜谒吴氏总祠乃天经地义。吴氏总祠位于清水江南岸,清水江大桥的桥头。这是一幢三阶式徽派建筑,为县、州文物保护单位。有简易围墙隔离着。在公路旁看不出多大规模。可斜着祠前的步道上到一个小尖嘴山上后,还望西面,确让你赞叹不已。总祠的门牌气势辉煌,仅主牌门就有十五檐角飞翘,如昆鹏展翅。一对披挂饰物的雄狮在大门左右列守拱卫着。牌楼上的画幅大都为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有天仙配、季子挂剑、文王访贤、刘海采樵、云长出关、罗通扫北、太君辞朝、八仙过海、司马迁写史记、屈原赋离骚、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等。这些浮雕彩绘神态各异,动静相宜,栩栩如生,那真个是令人心荡神驰,拍案叫绝。门椽左右分别书有:“源远流长万古衣冠宗礼乐;兰芳桂馥千秋俎豆荐馨香”和“世业启岐周先德流芳绳祖武;长源从泰伯后昆竞秀振宗功”两幅对联。


上总祠的台阶也是石条打制的,石条上刻有花纹图案,其中有一图为“三鱼共鳃”。吴位松会长指着这图案说,这就是吴氏的标志,“家祠门口九蹬阶,三个鲤鱼共个鳃”,即源于此。



总祠三进三层,青石阶、青石路、青石礅、青石碑刻、青石门楣、门框、门槛……俨然一个“石文化”荟萃地。祠堂内数十柱百年老杉撑起祠堂、栈起厢房,精雕细刻的门窗柱梁,四合天井温柔的采光。走近院内,四周高墙,天井之下是一方石板铺就平地。大门正对的高楼上立有牌匾一块,“延陵世第”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作为吴氏子孙,此时让你肃然起敬起来。由此,我想起了央视拍摄的《客从何处来?》,来到这里,见到此景,我确实也在问自己,我从何处来?


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贵州的人多是说:我们从江南来,从江西来,从那个叫朱柿巷的地方来……都在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但,其实你和我,还有他,都并不知道真正的从哪里来。我们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只有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了你从哪里来。人,是从娘胎里来的,当你来到这个世界上,你的一生充其量只是几十年,然后你又回归自然,静静的离开这个天地,化为净土。“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死了,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换言而之,你的后代也就是失去了根本。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所以说你必须修谱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总祠的内设是严谨的,特别是后主祠堂内更是神圣而庄严。中庭的主塑像是吴盛,也就是入黔先祖。吴盛的后面另挂有吴氏先祖泰伯、仲雍、季札的画像。中间及左右两旁分别立了很多的牌位,都是逝去的先祖了。我以一种敬畏的方式,走近总祠的。此时,我的心灵如沐浴着一种光辉,沐浴着一种皈依返钵的意味。


站在祖宗的牌位前,我在沉思着:为什么我们很多的宗祠文化不复存在了呢?宗祠文化存在于乡土社会里,乡土社会是中国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土壤不存在了,中国文化便不可避免要消亡。西方文化的全面入侵来得太猛烈了,而我们的内心又时常不安和浮躁,血缘的断裂让我们在人世间更加孤独无助。我们难道让中国文明如同古埃及文明一样,成为博物馆里的标本?


我读过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他在书中说过:“我们崇拜祖先,五帝三王,同宗共祖;我们敬奉鬼神,天地山泽,雷风水火;我们膜拜圣人,诗书典籍,礼仪人伦;我们忠于道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通过共享的这些社会价值,中国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宗族家庭为我们指明了承担的责任和前进的方向,光宗耀祖、荫蔽子孙成为我们生活的意义和动力所在。”


走出祠堂,我不知道里面供奉的先祖是否与我有瓜葛,如果是,他们知道我曾到这里凭吊过吗?


编者注:关于三鱼共鳃(三鱼共首)

汉画像石之“三鱼共首”图。
    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等处的装饰石刻壁画,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其情节连贯、构思精巧、主题层次分明,通过能工巧匠的双手,以刀为笔,以石为纸,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高超的绘画艺术和精湛的雕刻技法,在地下埋藏2000多年,至今仍光彩夺目,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中的一枝奇葩。
    《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三鱼共首”似当有哲学意义在。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吴鸣镝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