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隽永 德润金陵”南京历史上的传统家规之十七
缎业老字号德裕堂吴氏:以义取利,义在利先
“以义取利,义在利先,财自道生,行商乃习儒”,这是曾在南京经营云锦生意的百年老字号“吴家账房”的传世家规。虽是经商世家,但吴氏一门坚持以儒立身,甘当廉贾,做生意童叟无欺、诚实守信,曾将云锦远销到南洋及欧洲,吴氏“德裕堂”因此而享誉四方。
【家风故事】
德裕堂:以诚交易换真金
顺治年间,吴氏一支族人迁入南京。乾隆年间,南京吴氏改墨为缎,由游贩变成坐贾,从此世代在秦淮河畔的老门西钓鱼台做起缎商。吴氏以“以义取利,义在利先,财自道生,行商乃习儒”为家规,要求后人坚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做人原则,强调“义贯长空走天下”“不失信于人”,才能德兴财昌;如果舍义取利,一味“利”字当头,用奸巧的手段去做生意,不仅失了“义”,也得不到“利”,吴氏子弟深以为诫。
德裕堂吴氏家族在生意场上,一贯童叟无欺、买卖公道、讲求信誉,为行内人所称道。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朝廷关闭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广州一地通商。吴氏从南京远赴广州行商非常辛苦,先雇船到江西饶州,再早起翻越广东大庾岭,过梅关。再由梅岭下的珠玑巷从水路去韶关,完税后到达广州,可谓“生财皆从辛苦来,以诚交易换真金”。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吴氏家族借助《华夷图》,即今天所说的世界地图,开创“德裕堂”的世界贸易之旅,使南京缎子出海至澳门,再南下到南洋群岛,或北上赴莫斯科。
开辟海上云锦之路
道光年间,吴斗垣成长为家族中的掌门人,他把“德裕堂吴悦来缎号”的生意推向了高峰。他常年跟随父辈奔走在南京与广州、广州与南洋及欧洲大陆之间。清政府开放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后,22岁的吴斗垣改变了之前南京到广州从陆路请镖局押送缎子的方式,改走水路,从南京下关转船到上海,从上海通商口岸装船到广州,再由广州口岸销往南洋和欧洲,开辟了海上云锦之路。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吴氏于广州的濠畔街置建了金陵会馆,开设“德裕堂吴悦来海上贸易缎号”,在此洽谈生意、接待宾朋。1851年,吴斗垣因参加伦敦万国博览会有功,获得道光皇帝的嘉奖。
吴斗垣之子吴灿华(1866—1939年),号焕庭,20岁时,开始主持德裕堂广州分号业务,坚持以“诚信”二字作为经商立身之本。吴斗垣勉励其子:“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1903年,金陵会馆缎业商会成立,吴灿华任会长。
【今人风采】 家训精神代代传
吴斗垣之孙吴名煃(1913—1997年)20岁时,考进上海储蓄银行。吴名煃的母亲李婉茹,常用“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想织女之劳”教育他,反复告诫“做事要开张,做人要收敛”。李婉茹去世前对孙子吴禄生说:“你的祖先是山里人,讲究竹节心虚。你爷爷一生做的不是缎子生意,而是在做人。他挣的钱,是由义生利。”
吴斗垣的曾孙吴福生1966年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学院工艺美术专业,后就职于湖南湘绣研究所,高级工艺师。吴福生的弟弟吴禄生为职业律师,2004年,吴禄生得知南京市为云锦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于是向有关部门和媒体介绍了吴家账房的历史及其建筑遗存,经媒体播出后,在东南亚和南美地区华侨中引起反响。
通讯员 金戈 宁纪轩 记者 黄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