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商城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华夏吴氏网 >> 资讯 >> 资讯 >> 寻根 >> 正文
寻根吴氏宗谱 安徽省池州市红庄村吴家咀
作者:吴小飞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4-5       ★★★★★

    据《吴氏宗谱》记载,吴氏始祖吴栋材系河南桐柏嘉兴人,是汉初刘邦分封八个异姓王之一长沙王吴芮的四子沅陵侯吴阳之长子。西汉元康年间官封元顺太守,后左迁六安县令。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弃官隐居于九子山(九华山)下新城里。经繁衍生息,至唐代就已经成为九华山下一大旺族,素称“老田吴家”,到现在吴氏家族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游九华途经此地时,吟诗赞道:“洪荒既已判,江天今已图。未有九华图,先有老田吴。”可见当时吴村之规模,老田吴也因李白诗名声大振。后来李白再上山时,族中名人吴用之尽地主之谊热情招待,安排李白宿头陀岭下的无相寺,李白兴起赋诗《宿无相寺》相赠。新罗僧金乔觉地藏于唐至德年间上九华山时受到族人吴用之的接待,金乔觉也赋诗《酬惠米》一首相赠。

      老田吴村地灵人杰,历代名贤辈出。据他们宗谱记载,自汉至清末,老田吴氏中举入仕的有73人,官至州刺史、刑部主事的有4人,兵马指挥史、将军的有2人,太常寺少卿1人,监察御史1人,内阁学士兼礼部尚书署御史1人,知府6人,知县11人,社会名流贤达7人。特别是清朝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吴襄(从二品),参加了康熙皇帝举办的“千叟宴”,参加纂修《明史》、《治河方略》、《八旗通志》等史。雍正皇帝评为“文章归大雅,学术在纯金”,并赐赠 “老成端谅”四字,他的《百梅诗》在中国文学殿堂里独树一帜。因侍奉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民间称其为宰相,九华山荣幸康熙圣迹“九华圣境”和乾隆手书“普陀芬教”,这与当时朝廷吴襄德才兼备才华横溢忠心朝廷有一定关系。

    吴氏始祖吴栋材是西汉长沙王吴芮的后裔,生于公元前107年,卒于公元前25年;妻贾氏,生有2子1女,长子吴相玉,次子吴卿玉。吴栋材墓在曹溪寺(今庙前镇六泉村)凤凰岭卯向,原墓碑与花岗石台阶已毁,现在墓碑为清雍正年间重建。 

    吴栋材开基老田,繁衍生息,传至60世分房。始发8房,即:廉分、宁分、晟分、言分、裕分、德分、南分、延分。1993年续修宗谱时,元末明初外迁本省和县吴家寨(今白桥吴氏)的55世吴提领后代回老田认祖归宗,故作一分看待,算领分,这样,共计九分。老田吴氏立派行是从59世开始,并已立派至105世,其派行顺序为:永(59)宗(60)景(61)仕(62)文(63)大(64)世(65),国(66) 泰(67)庆(68)民(69)主(70),忠(71)诚(72)期(73)克(74)纯(75),承(76)家(77)先(78)以(79)义(80),光(81)裕(82)充(83)宜(84) 坛(85),祖(86)系(87)周(88)之(89)德(90),元(91)来(92)礼(93) 让(94)敦(95),欣(96)奉(97)享(98)盛(99)日(100),嗣(101)美(102)益(103)新(104)城(105)。 

     吴栋材开基老田,至今2060年,到1995年下传至79世。目前县内各乡镇皆有分布,吴姓田人口共有1、7万人,名列县内358个姓氏的第2位。其中吴姓人口比较多的乡镇有:

1、新城里(俗称老田)。为老田吴氏发源母村,由吴栋材开基于公元前65—61年,为老田吴氏1世祖居住地。
2、罗城弯(又名弯里吴,庙前镇星星村境内)。由59世吴永显开基。吴永显生于明宣德九年(1435)正月十八日。妻胡氏,生3子2女。长子吴宗琼,次子吴宗璁,三子吴宗瑶。卒葬乌株山乾巽向。
3、罗城里(又名土里吴,庙前镇星星村境内)。由60世吴宗喻开基。吴宗喻生于明正德七年(1513)十一月二十八日。历年80,恩给冠带。妻毕氏,生5子:吴景荣、吴景华、吴景富、吴景贵、吴景美,卒葬李家庄。
4、步村(又名小老田,九华乡代村村境内)。由61世(廉分大房)吴景初开基。吴景初生于明景泰三年(1453)九月二十九日,80岁时恩给冠带邑侯,卒于嘉靖七年(1529),同唐氏葬于舒家垅。妻罗氏生子吴仕杰,妻唐氏生2子2女,长吴仕真,次吴仕英。
5、下河东(九华乡柯村村境内)。由61世吴景丽(廉分四房)、吴景富(晟分二房)兄弟于明嘉靖年间共同开基。吴景丽生于明成化十年(1475)八月二十八日,妻王氏,生2子吴仕皋、吴仕傣,谢世年月不详,卒后葬乌株坞。吴景富生于明成化十年(1475)七月二十日,嘉靖己亥年迁东溪(即今下河东),妻何氏,生3子3女,子吴仕侃、吴仕尧、吴仕禹。卒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50),葬舒家垅。 
6、董家冲(九华乡二圣村境内)。由61世吴景正开基。吴景正生于明成化二十年(1485)五月初八日,妻钱氏,生3子2女,子吴仕盈、吴仕施、吴仕路,谢世年月不详,卒葬老牙坞卯向。
7、七房里(九华乡二圣村境内)。由61世(言分大房)吴景常开基。吴景常生于明景泰六年(1456),妻张氏,生2子:吴仕忠、吴仕琪。卒于明成化十九年(1484),同张氏葬金沙泉。
8、积善门(庙前镇新华村境内)。由64世(南分大房)吴大烈开基。吴大烈生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5),妻熊氏,生3子:吴世恭、吴世仁、吴世宽,卒葬贵池县(今贵池市)殷家汇。
       青阳县老田吴氏世系:
        吴栋材(1世)——吴相玉——吴祖本——吴骐——吴重宇——吴文廉——吴豪刚——吴念伯——吴济楚——吴克大——吴勉之——吴复延——吴政益——吴通泉——吴及安——吴仲卿——吴崇庆——吴达祖——吴福四——吴积善——吴承枝——吴荣宗——吴器高——吴孟光——吴清甫——吴循仁——吴胜祖——吴甫荣——吴传受——吴如海——吴明远——吴万里——吴景辉——吴茕阳——吴重兴——吴克恕——吴大章——吴本洪——吴必荣——吴玉昆——吴洛阳——吴文聪——吴兴义——吴子溶——吴愈胜——吴鹏飞——吴龙渊——吴承交——吴隆胜——吴最——吴财万——吴旺兴——吴显润千——吴财生——吴初胜(此世吴提领迁安徽和县)——吴宅寿——吴希贤——吴惟生——吴永廉、吴永宁、吴永言、吴永晟(59世)。从60世起,老田吴氏分为廉分、宁分、晟分、言分、裕分、德分、南分、延分、领分9房,繁衍至今。
     青阳县老田吴氏外迁情况:
      1、吴栋材55世孙吴提领, 7岁,寻亲去和郡(今安徽和县),遂居于郡之南乡北渡桥(今名吴家寨)。吴提领生9子,依次名曰:吴长忠、吴和钦、吴任六、吴复初、吴子敬、吴任午、吴子勉、吴昭公、吴彦圣,长大后分立9户。其后代子孙现分居和县白桥镇及二甲村、六甲村、七甲村、吴彦圣村、马园吴村、全椒县二郎口、肥东县等处。
   2、吴栋材57世孙吴希裕,始迁于桐城县(今安徽桐城市)清静乡老雅山麓老村厥(即今吴家桥)寓居,娶余氏,生6子:吴明一、吴明二、吴明三、吴明四、吴明五、吴明六。后子孙繁衍,又分迁布竹村、桂村、下村、吴家咀、汤庄、钱庄、苎城、鸭儿池等处。这一支至今已发展成3万人的大族。其中,吴希裕14世孙吴纯仁,曾任中共九届候补委员,上海市革委会负责人,八十年代初曾回过祖地青阳县老田。
   3、吴栋材58世孙吴延生,明太祖洪武十五年始迁于新安江三坑岭(原属安徽省,现隶属江西婺源县),娶陈氏,生2子:吴永福、吴永安。明英宗天顺三年(1460),吴延生携次子吴永安归宗老田,卒后葬新城里乌株山。吴永福遂留居始迁地,是为老田吴氏婺源县开基始祖。吴永安则于明英宗天顺七年(1464)迁安徽贵池县(今贵池市)崇贤乡官田家(今官桥坂),是谓老田吴氏贵池派开基始祖。
    4、吴栋材60世孙吴宗贵于明代宗年间迁州城(今安徽无为县)之南乡魏家桥,妻余氏,生子吴景恕,是谓老田吴氏无为派开基始祖。
    5、64世吴大郭明万历年间迁江西彭泽;吴大妹明万历年间迁
安徽潜山;吴大恪明万历年间迁安徽繁昌。
   6、 65世吴世诰、吴世盈、吴世庸清顺治年间迁安徽潜山。
   7、66世吴国明明万历年间迁安徽石台;吴国宣明万历年间迁
池郡(即池州府)北门外;吴国龙清康熙年间迁安徽铜陵;吴国潢
清康熙年间迁安徽全椒。
   8、 67世吴泰峦清康熙年间迁安徽贵邑(今贵池市);吴泰虎清康熙年间迁徽州祁门县;吴天明清乾隆年间迁江西鄱阳县;吴泰惠清乾隆年间迁鸡母山;吴泰和清乾隆年间迁安徽潜山;吴泰产清乾隆年间迁安徽太湖。
  9、 68世吴庆琦清康熙年间迁安徽贵邑(今贵池市);吴庆鹏清康熙年间迁河南新野县;吴东山清康熙年间迁湖北汉口;吴庆开、吴自喜清乾隆年间迁广德州;吴自林清乾隆年间迁无为州。
  10、 69世吴快意清乾隆年间迁徽州;吴明美清嘉庆年间迁安徽贵邑(今贵池市);吴明栋、吴明贺、吴明正、吴明州、吴明顺、吴明兴、吴长庚清嘉庆年间迁广德州;吴明忆清嘉庆年间迁河南新野县;吴明讲清嘉庆年间迁广德州;吴明超清嘉庆年间迁安徽贵邑(今贵池市);吴明采清乾隆年间迁安徽潜山;吴明港清乾隆年间迁安徽宁国;吴明华清乾隆年间迁无为州魏家桥。
  11、 70世吴主道清乾隆年间迁安徽铜陵;吴主昂清乾隆年间迁安徽贵邑(今贵池市);吴琏如清乾隆年间迁浙江长兴;吴育助清乾隆年间迁徽州;吴主彩清乾隆年间迁广德州;吴主补清乾隆年间迁安徽太平(今黄山区);吴金铬清乾隆年间迁徽州屯溪;吴主标、吴主教清道光年间迁广德州。
   12、71世吴观应清嘉庆年间迁安徽宁国;吴玉华清嘉庆年间迁江苏高邮;吴忠裕清道光年间迁安徽铜陵;吴忠烈清道光年间迁安徽宁国;吴绍信清道光年间迁安徽泾县;吴忠让清乾隆年间随父吴金铬迁往徽州;吴忠俊清道光年间迁安徽宿松;吴忠芸清道光年间迁广德州。
   13、72世吴诚齐清咸丰年间迁安徽贵邑(今贵池市);吴诚祖清咸丰年间迁安徽来安;吴承祖清咸丰年间迁京师(今北京市);吴诚祖清同治年间迁浙江开化县;吴诚明清同治年间迁无为州老牛铺;吴诚诤清同治年间迁上海;吴诚椿清咸丰年间迁安徽东流(今东至县);吴诚拙清咸丰年间迁安徽铜陵顺安;吴诚顺清道光年间迁安徽舒城县;吴贵长、吴元长清同治年间迁安徽旌德县大李村。
  14、 73世吴期诸清咸丰年间迁颖州府;吴期苓清咸丰年间迁徽州休宁县;吴期茜清咸丰年间迁江苏常熟县;吴期恭清咸丰年间迁安徽舒城县;吴克安清光绪年间迁霍山县舒家庙

安徽省池州市红庄村吴家咀 寻根吴氏宗谱联系QQ28985

 

文章录入:吴小飞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