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雍穆情西泠 |
|
作者:gohwu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2-26 ★★★ |
|
|
西泠印社百年华诞,四海艺坛竞相祝贺,盛况空前。杭州西子湖畔的西泠印社内,孤山上下,群贤毕至。三老石室前观乐楼中,前来瞻仰的人们络绎不绝。人们在追忆先贤艰苦创社的同时,也无不为吴昌硕先生为西泠传印社作出的贡献而感动。
曾记得创社之初,为抢救面临流失海外的三老碑,吴昌硕先生率先作画义卖筹款,西泠同仁协力响应,终于将被誉为“浙东第一石”的三老碑留在了孤山之巅,供后代永瞻。
解放后,为响应政府关于“恢复西泠印社”的倡议,生活清贫的缶公三子吴东迈先生义无反顾地捐献出几百件文物字画印章,极大地丰富了印社的藏品。在十年浩劫中深受迫害的缶公幼孙吴长邺先生,在落实政策归还抄家文物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发还到家不过数日的吴昌硕刻十二方田黄自用印无偿捐与西泠印社。在西泠印社百年庆典上,承淡泊家风,作为缶门第四代西泠印社社员的吴超,代表昌硕后裔,又将祖传的镇家之宝——吴昌硕先生篆印中存世之唯一的篆而未刻印作为贺礼,献给印社永久收藏。昌硕先生及其后人之义举生动体现了吴门家风代代相承,此确为缶门之荣,西泠之幸。
吴超兄这次捐与西泠印社的缶公篆而未刻印为大型青田章(见图),其艺术研究价值是无可替代的。此印印面4.3厘米见方,高8.3厘米,印面纵二横三格内自左上下格以序至右上下格反书篆体六字《吴氏雍穆堂印》。昌硕先生的反字篆文竟也与其正书石鼓不差上下,整个印面六字笔笔潇洒,挥毫自如,不见描复痕迹,熟练程度令观者叹为观止。印面六字似乎于不经意中信手而成,但观其章法又不得不令人拍案称绝。六个反篆虽被安排在六个方格内,然因各字所处地位无一相同而产生了天趣横生之效果。品之印面自左而右框内之字,“吴”字偏左虚右,“氏”字左上实而右下虚,“雍”字虚其左下,“穆”字又虚其中下,“堂”字正反相同易呆板对称,而在此印中“堂”字二垂线却虚左偏右搭边,一细一粗,破了平衡,字中下部留白又与其下“印”字上部相关照。右下角“印”字虽据地顶天,但字上松下紧略偏右,且上部右避边线左留白使框内产生透气之空间。就全印而观,其六字虚实布之巧妙,互为呼应,于静境中见生动,寓收敛中识放纵。印虽仅方寸,却气象万千,常令品者陶醉于中。
雍穆堂又称雍睦堂,乃吴昌硕先生为自己六十一岁(1904甲辰年)岁末间所迁居之处起的堂名。原址为苏州桂和坊十九号,昌硕先生在此生活了近十年。在此期间,昌硕先生曾刻了不少雍穆(睦)堂堂名印。惜因多年变迁,现原址地已被辟为道路。唯可幸的是,现珍藏在西泠印社的缶翁这方篆而未刻印将永远记录着昌硕先生在苏州居住的这段往事。(徐之麾)
|
|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
我要投稿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