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睿卖方氏,生一子,名吴公养,官任御史大夫。但浦城吴氏到吴睿的儿子辈,家族开始衰落。吴睿传吴訚、吴世忠、吴谅三代,都没有什么功名,直到吴廷珪的第8代孙吴待问时,浦城吴氏才又迅速崛起,而且远远超乎其他各宗之上。
《中华姓氏通史(吴)》 刘佑平
无锡吴姓
季札次房回归延陵又掀开了开创家族史的一页,而吴元三做领头雁开始了吴姓回归故国的行程。
季札次子吴征生宗,经吴芮、吴汉到唐末吴翥、吴融父子,形成山阴吴氏。据民国八年《山阴州山吴氏族谱》,吴太伯的第69代孙吴融娶妻李氏,生了三位公子:长子元三、次于无睿、季子少邽。吴融之后,山阴吴氏分成三支,次子吴元睿一支,迁到湖北江陵;三子吴少邽一支,迁居浙江诸暨。而山阴吴氏正宗,长子吴元三一支,几经繁衍变迁,至五代赵宋时期,宗族成员大批回归到吴姓故国姑苏、无锡等地,家族随之兴盛起来。
谱载吴元三娶唐宗室惠昭太子李宁的曾孙女为妻,也生了三子:吴彬、吴彪、吴伊。宗族又一分为二:次子吴彪,为季札的第71代孙,他迁回江苏无锡,主持那里的吴姓始记吴太伯庙祀,成为无锡吴氏主宗。据明嘉靖三十二年杨继盛《吴氏叙宗》,无锡吴氏宗派后来又衍生出闾江、六合、高耶、河南、晋陵、邗里、玉带桥、新塘、毛村、历下等众多的吴氏分支。
长子吴彬,则迁居咸阳。
《中华姓氏通史(吴)》 刘佑平
延陵吴氏
季札让位后,避于延陵,后吴国为越所灭,其后人有一支留在了此地,在历经数朝之后,终于在唐宋之时重新光耀宗族。
勃海王季札的后代于唐宋之际开始崛起,延陵之名再度为世人所知。
作为天下吴姓正宗的延陵吴氏两大主系之一的季札第4子吴子玉宗,于唐宋之际开始崛起。据公元1012年吴遵路《丹阳吴氏宗克灵初次编订叙》,吴子玉的后裔有一部分自吴国灭亡后.一直坚守家园,世代族居延陵,人称延陵吴氏。延陵吴氏传54代,出了个吴鼒。谱称吴鼒潜入山林,隐居不仕,但他却对吴姓宗族历史很感兴趣,首次编成《丹阳吴氏家谱》20余卷。为了表明自己是延陵正宗,他自号"延陵散人"。自此,延陵之名开始再度为世人所知。
吴文家族六代显宦,名垂一时。
吴鼒的儿子吴文,字文正,仕南唐王李升,官任太子中允。延陵吴氏自吴文开始。六代显宦,勋名灿然,赫赫如日中大。吴文生子吴淑,字正义,是南唐至宋初最著名的一代大学者、大文人。早在南唐时,吴淑便以超常的才华被时人器重;官任校书郎直内史。宋平江南后,授大理评事、起居台人等重要职务,预修北宋三大类书《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又注《事类赋》一书流传于世。
吴淑生3子:吴安节、吴让夷、吴遵路,个个都是进士出身,不但地位显赫。人丁也兴旺发达。其中第3子吴遵路,字安道,历任殿中丞秘阁校理、工部郎中、陕西都转运使等要职,封荣禄大夫、柱国少保,龙图阁大学土,入《宋史·循吏传》。吴遵路后又封为"延陵侯",延陵吴氏之名,更加荣显。
吴遵路生3子,也都身居要职。长子吴璞,官至比部员外郎。次子吴瑛,官任虞部员外郎,通判池、黄二州,知郴州,但他不乐仕途,年仅46岁,便辞官回家,种花酿酒,消遥自乐。三子吴琚,也官任中书舍人。他还是一个著名的书法家,曾题字甘露寺"大下第一江山",至今碑刻仍在。吴遵路3子又分3支。
次子吴瑛一支,传儿手吴中起,也是进士出身。吴中起生两子:长子吴交如,次子吴班如。呈交如中宋高宗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进士,官任刑部郎中、大理寺正卿等职。延陵吴氏自吴文至吴交如,六代显宦;自吴遵路至吴交如,祖孙4代都是进士、宗族繁荣兴旺至此臻于极盛。吴交如以后,宗族又开始衰落,但人丁却很兴旺、吴交如生3子:长子吴尧卿,后裔居住在江苏丹阳县高庄;二子吴万卿,居丹阳沛村;三子吴禹卿一支。居丹阳东流。
《中华姓氏通史(吴)》 刘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