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吴氏泰伯之后 |
|
作者:gohwu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29 热 ★★★ |
|
|
「渤海」和「延陵」,是我国吴姓家族的两个大郡望。谱天之下的吴姓中国人,不是以「渤海吴氏」自称,便是以「延陵吴氏」为表记,台湾地区,当然也不例外。
渤海是大家都熟知的一个地理名词,现代指的是山东、辽东两半岛之间的那一片大海;过去,则是汉朝所设置的一个郡,范围包括现在河北省沧县,河间县,安次县一带,以及山东省无棣县以北之地。不过,「渤海」一词对于吴姓家族而言,所具的意义却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属于吴姓的「渤海」,指的并非现在大家所知道的渤海或是过去的渤海郡,而是另有,所指!
那么,吴姓所据以为家族共同标帜的「渤海」,究竟代表着什么意义?
原来,此一「渤海」的意义深远无比,从字面上看,是泛指「濒临大海的地方」;进一步引伸,则具有「吴姓是发祥于一个濒临大海的地方」的意义。
要了解吴姓与「濒海之地」的渊源,必须先看一看过去舆地志书对于「渤海」一词的解说——
「渤海者,东海之通称也。初泰伯、仲雍奔荆蛮,采药衡山之下,荆人义之,从之者日众,东至海上,得千余家,遂启吴国,子孙因以姓吴。概称渤海,以其国滨于海也。」
从这段文字可以很明晰地看出,「渤海」一词实际上使表明了我国吴姓家族的根源所在和血缘所出——他们是三千多年前濒海的吴国之裔,当时的吴国,是周文王的大伯父泰伯所传,所以吴姓的中国人,也全是黄帝的姬姓子孙,跟周文王所衍传的众多姓氏,都是同祖所出的堂兄弟。
吴姓,由于他们所出身的古吴国濒海而以「渤海」的郡望,那么,当时的吴国,又位于何方?是不是就在汉代的渤海郡地区?
根据「史记吴泰伯世家」的记载,始建于周朝初年的吴国,最早的根据地,是在今江苏省无锡县的梅里一地,到了春秋末期国势强大,曾经扩展到现在淮河以南到浙江嘉湖一带,换句话说,代表吴姓根源所在的「渤海」,指的是长江流域的江、浙地区,而不是黄河流域的古渤海郡地区——这当然便是吴姓自古以来便称盛于江南各地的最根本因素。
由周文王的大伯父泰伯所传的吴国,国祚很长,总共传了二十五主,七百五十九年,大家所熟知的吴王夫差,便是其末代之主,夫差被越王勾践所亡,则是周元王二年,也就是公元前四七五年的事。
关于古吴国的来龙去脉,在司马迁的笔下,有极为翔尽的记述,简要说来,是这样的:「吴泰伯,泰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于昌,于是泰伯、仲雍二人乃犇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
泰伯之犇荆蛮,自号勾英,荆蛮义之,从之归之千余家,立为吴泰伯。泰伯卒,无子,弟仲拥立,是为英仲雍。雍卒,子季简立。季简卒,子叔达立。叔达卒,子周章立,是时,周武王克殷,求泰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
周章卒,子熊遂立。熊遂卒,子柯相立。柯相卒,于疆鸠夷立。疆鸠夷卒,子余稿疑吾立。余稿疑吾卒,于柯卢立。柯卢卒,子周孙立。周繇卒,子屈羽立。屈羽卒,子夷吾立。夷吾卒,子禽处立。禽处卒,子转立。转卒,子颇高立。颇高卒,子句卑立,是时,晋献公灭周,北虞公以开晋伐虢也。
句卑卒,子去齐立。去齐卒,子寿梦立,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自泰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处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十二世而晋城中国之虞,中国之虞灭二世而夷蛮之吴兴,大凡从泰伯至寿梦十八世。」
从明载于「史记」的上述文字,
|
|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
我要投稿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