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吴氏族谱的编写
吴展明
谱牒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这种特有的文化早巳为韩国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和谱牒界人士认同和“共享”。
1995年,以韩国学者吴连珠、吴东燮、吴世浩、吴升锋、吴承桓等为首,率120余名吴氏宗亲,分别于清明、中秋节两批前往无锡市梅村镇泰伯庙举办隆重祭祖典礼和祭扫鸿山泰伯陵墓,并捐献1220万韩元,修建泰伯庙古井亭、竖立仿明代四方碑一座,祖地无锡吴伟勋老宗长为其撰写碑文,以表达韩国吴氏后裔尊祖敬宗的深情厚谊。此后韩国吴氏族人如行走亲戚,常来常往。
韩国吴氏认祖归宗的另一实际行动,自2000年以来,《中华吴氏统谱》编辑部先后收到他们寄来的《罗州吴氏族谱》(1999年12月重刊丁卯本)、《罗州吴氏参判公派谱》(2002年3月)、《海州吴氏判事公派谱》(1994年11月)、《长兴吴氏大吕洞教授公派世谱》(2003年3月)、《吴氏大同谱》(2000年12月)以及1999年至2005年出版的《罗州吴氏由来》等族谱和文献专辑,共计16种26册。这批宝贵的谱牒典籍,现珍藏于无锡市图书馆,其中还包括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尼山县监吴大经编修的《罗州吴氏族谱》手抄丁卯影印本。这些虽然只是韩国吴氏族谱中的一部分,但它反映了中韩(朝鲜)两国自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和伦理道德方面的密切交流和相互影响。韩国吴氏谱牒文化源远流长,族人和有关人士在认真学习和全面接受中国儒家文化和谱牒文化的基础上,结合韩国历史实际,在民间广泛开展修谱活动,形成了具有韩国特色的谱牒文化,大大地发展和丰富了谱牒学的内容,对当代日益显示出强大生命力的东方文化学也是一大贡献。
罗州吴氏由来
韩国位于朝鲜半岛南半部,与中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是我国的友好邻邦,在历史上有“君子之国”的美称。且不说古代“箕子走朝鲜”,即从战国中后期至秦汉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因战乱和赋役等原因,原吴、越、齐、魏、楚等国人民从山东半岛东渡,抵达朝鲜半岛中南和东南部者即为数不少。当时的马韩国王曾划出东部沿海一带,令他们居住。这些移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的密切交往中,与当地人民融合,组建了辰韩部落,后来发展成为新罗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人(主要是南朝人)仍然频繁来往于新罗。据我国史籍和韩国多家吴氏族谱记载,在江淮地区,有一个叫吴瞻(477年生)的青年人,500年(南齐永元二年、新罗智证王元年)带着一船贵重货物,从中国泛海东渡,至新罗南部海南登陆。当地佥使李相辅(又说还有县吏郑文龙参与)派兵拘捕,夺其货物,释放吴瞻。后被新罗王朝探闻,将二人逮捕,以私吞财物不报之罪,将佥使处以极刑。吴瞻如实陈事,获得宽免,命居咸阳天岭山下挂冠洞,后改名中兴里,并命娶金宗之女,生二男一女。521年,吴瞻与长子吴肯返回故国。次子吴膺年幼,不能随父行,由母和姊抚养,长大从戎,有勇有谋,为将才,与大阿飡居漆夫等攻拔高句丽十郡。吴膺官至大阿飡,食邑五百户,谥忠诚公,配耽罗高氏,生振汉、振唔。921年,高丽太祖王建追赠吴瞻为门下侍郎平章事,谥武惠公。这就是韩国吴氏的由来。
从吴瞻入新罗至今,历1500余年,传50余世,繁衍人口70余万,主要分布于罗州、海州、长兴、光州、宝城、咸阳、大同、大田、高敞、灵光、咸平、蔚山、同福、平海、和顺、义城、军威、宁远、乐安、郎山、延日、殷封、杞溪等地,为韩国大姓望族之一。
对族谱的认识与探索
在韩国的历史上,民间凡有志于修谱者,多数人熟读中国经史,博通古今,为阅读和认识中国族谱提供了方便,为探索和编修韩国民间谱牒奠定了思想认识的基础和理论的依据。
其一,唯有谱书才能明其氏族之源委 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弘文馆应教兼经筵侍讲官、春秋馆编修官东方学教授吴弼善、赵琮镇在海州吴氏谱中概括地论述道:“尝闻《礼》有大宗小宗,且程夫子言曰: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使人不忘其本,须是明谱系,譬如水之有派则有源,非如醴泉之无源,源一也;派十而百而千万也,势不可一之也。”“故有大宗焉,有小宗焉,亦有支别焉,然非谱书无以明其氏族之源委。”这就是说,只有修谱才能达到“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明谱系”和“明其氏族之源委”的目的。
其二,用儒家经典《周易》关于人类繁衍的基本规律解释编修族谱的原因 1787年(清乾隆五十二年、李朝正祖十二年),原任奎章阁直阁徐俊辅在罗州吴氏谱序中说:“余不得已,受而序之曰:夫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爻,数则倍加,而凡天下之物万事万,皆从一太极中出来,生生不穷,亘宇宙而长在矣!”他接着说:由《周易》八卦“推之于人,肇自始祖,生厥子孙,及五六七八世,以至于千百,则亦一太极生生之理也”。他还对吴氏修谱评价道:“夫吴氏东方之大族,由中郎将以后论及近代,经术道德,气节文章,代不乏人,矜成士林,一按谱而数屈指也……则殆将与太极之两仪四象、物万事万,各具一理,为天地间无尽藏也。”
-----------------------------------------
韩国吴氏族谱的编写(全文)
此文的清晰文字版 在这个网页http://www.docin.com/p-1612254985.html
谱牒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中国这种特有 的文化早已为韩国等一 些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和 谱牒界人士认同和“共 等为首,率120余名吴氏宗亲,分别于清明、中 秋节两批前往无锡市梅 村镇泰伯庙举办隆重祭 祖典礼和祭扫鸿山泰伯 陵墓,并捐献1220万韩 元,修建泰伯庙古井亭、竖立仿明代四 撰写碑文,以表达韩国吴氏后裔尊祖敬宗的深情厚谊。此后韩国吴氏族人如行 走亲戚,常来常往。
韩国吴氏认祖归宗的另一实际行 动,自2000年以来,《中华吴氏统谱》 编辑部先后收到他们寄来的《罗州吴氏族谱》(1999年12月重刊丁卯本)、《罗 《海州吴氏判事公派谱》(1994年11月)、《长兴吴氏大吕洞教授公派世谱》 (2003年3月)、《吴氏大同谱》(2000年 12月)以及1999年至2005年出版的《罗 州吴氏由来》等族谱和文献专辑,共计 16种26册。这批宝贵的 谱牒典籍,现珍藏于无 锡市图书馆,其中还包 括1747年(清乾隆十二 修的《罗州吴氏族谱》手抄丁卯影印本。这 些虽然只是韩国吴氏 族谱中的一部分,但它 反映了中韩(朝鲜)两 国自古以来在政治、经 济、文化和伦理道德方 面的密切交流和相互 影响。
韩国吴氏谱牒文 化源远流长,族人和有 关人士在认真学习和 全面接受中国儒家文化和谱牒文化的基 础上,结合韩国历史实际,在民间广泛 开展修谱活动,形成了具有韩国特色的 谱牒文化,大大地发展和丰富了谱牒学 的内容,对当代日益显示出强大生命力 的东方文化学也是一大贡献。 罗州吴氏由来 韩国位于朝鲜半岛南半部,与中国 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是我国的友好邻 邦,在历史上有“君子之国”的美称。 且不说古代“箕子走朝鲜”,即从战国 中后期至秦汉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因战 乱和赋役等原因,原吴、越、齐、魏、 楚等国人民从山东半岛东渡,抵达朝鲜 半岛中南和东南部者即为数不少。当时的马韩国王曾划出东部沿海一带,令他 们居住。这些移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的 密切交往中,与当地人民融合,组建了 辰韩部落,后来发展成为新罗国家的重 要组成部分。
经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人(主 要是南朝人)仍然频繁来往于新罗。据 我国史籍和韩国多家吴氏族谱记载,在 江淮地区,有一个叫吴瞻(477年生) 的青年人,500年(南齐永元二年、新罗 智证王元年)带着一船贵重货物,从中 国泛海东渡,至新罗南部海南登陆。当 地佥使李相辅(又说还有县吏郑文龙参 与)派兵拘捕,夺其货物,释放吴瞻。 后被新罗王朝探闻,将二人逮捕,以私 吞财物不报之罪,将佥使处以极刑。吴 瞻如实陈事,获得宽免,命居咸阳天岭 山下挂冠洞,后改名中兴里,并命娶金 宗之女,生二男一女。521年,吴瞻与长 子吴肯返回故国。次子吴膺年幼,不能 随父行,由母和姊抚养,长大从戎,有 拔高句丽十郡。吴膺官至大阿,食邑 五百户,谥忠诚公,配耽罗高氏,生振 汉、振唔。921年,高丽太祖王建追赠吴 瞻为门下侍郎平章事,谥武惠公。这就 是韩国吴氏的由来。 从吴瞻入新罗至今,历1500余年, 传50余世,繁衍人口70余万,主要分布 于罗州、海州、长兴、光州、宝城、咸 阳、大同、大田、高敞、灵光、咸平、蔚 山、同福、平海、和顺、义城、军威、宁 地,为韩国大姓望族之一。
对族谱的认识与探索
在韩国的历史上,民间凡有志于 修谱者,多数人熟读中国经史,博通古 今,为阅读和认识中国族谱提供了方 便,为探索和编修韩国民间谱牒奠定了 思想认识的基础和理论的依据。
其一,唯有谱书才能明其氏族之源
东方学教授吴弼善、赵琮镇在海州吴氏谱中概括地论述道:“尝闻《礼》有 大宗小宗,且程夫子言曰:管摄天下人 族之源委。”这就是说,只有修谱才能达到“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明谱 系”和“明其氏族之源委”的目的。
其二,用儒家经典《周易》关于人类繁衍的基本规律解释编修族谱的原由
787年(清乾隆五十二年、李朝正祖十二年),原任奎章阁直阁徐俊辅在 罗州吴氏谱序中说:“余不得已,受而 序之曰:夫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爻,数则倍加,而凡天下之物万事万,皆从一太极 中出来,生生不穷,亘宇宙而长在矣!” 他接着说:由《周易》八卦“推之于 人,肇自始祖,生厥子孙,及五六七八 世,以至于千百,则亦一太极生生之理 氏东方之大族,由中郎将以后论及近代,经术道德,气节文章,代不乏人, 矜成士林,一按谱而数屈指也……则殆 将与太极之两仪四象、物万事万,各具 一理,为天地间无尽藏也。”
其三,族谱在伦理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1747年(乾隆十二年、李朝英祖 二十三年),吴时鼎在罗州吴氏谱序中 论述说:“夫家之有谱,所以溯一源之 莫不本乎一根,上以承统,下以继绪,世代玄远,而溯其本,则孝悌之心油然而 生;族属之疏远而序以次,则敦睦之情 焕然而发,是谱之关系于人大矣!”
其四,不弃不诬,堂堂正正修族谱。这种“无征而书之”的行为,古已有之,于今亦然。
其五,修谱要在谱例上下功夫
1919年,吴致行在海州吴氏谱序中指 出:“外史掌天下之氏族,明世系,辨 谱序中再次强调:“昔者苏老泉之谱,始于高祖山谷之谱,止于七世者,舍繁 总之,韩国吴氏族人为了达到敬祖睦族和修好族谱的目的,对学习和研究 有关史籍及先贤谱牒等著作,是十分认 真刻苦的,并且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为修谱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吴氏族谱特色 韩国吴氏族人在认真学习、移植、 继承和弘扬传统谱牒文化的基础上, 结合本国和本族的实际,根据时代的要 求,对传统族谱进行了必要的改革创 新,具有自己的特色。主要是:
其一,几种族谱类型
约在明洪武年间,吴思忠将“先世分派”世系刻于石碑上,名 “志石记”,殉葬于其父吴广信坟墓 中。1455年(景泰六年),兴阳义今女 从广信崩冢中发现,后被吴润宝收藏。 (按:《志石记》,撰文时间署以“唐
2.墙壁谱1600年(明万历二十八 年),领议政公吴希文在吴氏三十世系 图《族图记》中记述:“窃闻先世族图在 族兄安国氏家,躬造访问,则有一障子, 大如一间壁许,上书始祖检校军器监姓 讳,其下列画而分派,书内外子孙世系 职讳,无不备载。乃同宗孙功曹典书讳 光廷亲自草创,未及整理而违世。”
3.汉文书写谱 1747年(乾隆十二 年),县监吴大经编纂的《罗州吴氏族 谱》,是当时用毛笔誊抄在韩国纸上 的。1995年7月20日影印再版。另还有 1769年长兴己丑谱、1844年长兴甲申 谱、1907年长兴丁未谱等,均用汉文刊 刻出版。这一时期,各家族修谱大致如
4.韩文、汉文混合书写1994年出 文与汉文间隔交错书写的;还有一种是用韩文书写,在每一个段落后边将翻译 的汉文书写在括号内。 其二,门类设置日益走向完备 《三十世系图》。按作者所言:“我世系传统,也谨按新罗国史总论,东方初 无吴姓,至智证王元年庚辰武惠公东 所传统系录,自武惠公至二十四世海州君讳贤辅……”此“三十 世系”仅有吴卓真《世系图说》一篇, 其门类可以说是很简略的了。
2.1747年,吴大经编修的《罗州吴 氏族谱》分上、中、下三卷。上卷有序 言、吴氏来东文迹纪等史料15篇,凡例 和世系图录;中卷和下卷均为世系录, 末尾是《印书始终记》和跋文。实际 上,该谱基本由史籍汇编和世系图录两 大部分组成,加上序言、凡例、后记, 这种框架结构成为以后历届修谱的基本 格局。
3.2003年3月出版的《长兴吴氏大 吕洞教授公派世谱》设写真图照26幅、 序文集、宗族上古史、吴氏世代居户 和长兴吴氏分贯世居事迹、科举官行 状录、凡例、世系图录、附录、后记等 12项,门类设置比较齐全。其中收录从 1769年至2002年序跋18篇、人物录237 人。有的族谱还设置《索引簿》,方便 读者检索资料。
其三,改革世系图录 韩国吴氏族谱多次提到“略仿苏 老泉谱例,适合于旧谱之规”及“舍繁 取简之要义”。“略仿”二字说明原则 上按欧苏五世一提之体例,但也不拘 泥于欧苏之法,要进行改革,采用先合 (总)后分(派)之法进行编写。以长 兴谱为例,设世系图(表)和世系录两大 部分。
1.世系图表先绘制从一世祖黄 帝到45世祖吴瞻为“吴氏上古血统系 图”,再绘制入韩鼻祖吴瞻至30世兵马 节度使长兴始祖吴天佑为“吴氏世谱系 图分派图”,以上均为吊线图。又绘制 从分派一世祖吴天佑至27世“长兴吴氏 世系图”,将此图分为两段:从分派一 世祖天佑至十世祖应震等同辈13人为第 一段,用吊线图表示。第二段是每页按 18世一提绘制成总世表,直到27世当代 出生人为止。这样的世系图表,既起到 了纲举目张的作用,又是一份“按图索 骥”的索引册。
2.世系录 俗称世系文字谱,每页 “横间六阶”(韩国谱语),按编写世系 录的要求,将内容撰写于宗名门下,分 为两段:从入韩一世祖吴瞻至30世天佑 为第一段;从长兴一世祖吴瞻到30世天 佑(1410年全罗兵马节度使)编写到当 今出生人口为第二段。第二段的特点: 一是要编制两条并行的世次,二是世系 图表与世系录宗名和页码的对号相符。
概言之,这种世系图表与世系录互相联 系、互为补充,形成一部完整的谱书, 为当今编纂族谱的一种得体之法。
其四,根据韩国历史实际和现实需 要,采用多元化纪年法
1.在世系录中采用公元纪年、中国 历史纪年、韩国纪年和干支纪年四种形 式相配合。如《长兴吴氏大吕洞教授公 派世谱》吴瞻第20世孙吴 的生年书 为“(宋)神宗元丰四年、(高丽)文宗 三十六年(1081年)辛酉生”。也有仅 用公元纪年、韩国历史纪年和干支纪年
2.从669年(唐高宗总章二年)新罗文武王开始至1895年李朝时期,均使用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如锦阳君吴谦《罗 州吴氏族谱遗失及裒集事迹记》文中署 “万历六年戊寅四月十五日”。
3.因奉明朝为正统,视清顺治入 关后的年号为“清倭年号,有意识的忌 避”,另编制“崇祯纪元后年代”,从 1645年开始,延伸到1945年止,也有使 用到当代的。如1718年(清康熙五十七 年)吴晋周撰《海州吴氏族谱跋》(又 名《戊寅谱跋》)署日期为“崇祯甲戌 后八十五年戊戌孟夏上浣”;1824年 (清道光四年),吴得让撰《长兴吴氏 族谱续叙》所署“崇祯纪元后四甲申 (纯组二十四年)元月日”即是。
4.教育界使用孔子诞生纪年。韩 国著名学府成均馆长金敬洙于1993年 二千五百四十四年癸酉三月日”。
5.使用檀君纪年。1955年,吴宗 淑在长兴《乙未谱跋》文末署“檀纪 四二八八年乙未三月下”。
6.使用大韩民国光复(指1945年日 本战败投降)后纪年。如《梧下居士罗 州吴公讳九锡孝行碑》时间署以“大韩 民国光复四十六年六月日星州李根淳 其五,配偶、岳父、女及女婿、外甥入谱颇有特色 1747年丁卯罗州吴氏谱《凡例》规
1.谱中人物各在其名下旁注表德、别号、生卒、丘墓、科第;
2.配偶“姓氏、贯系及其先代名贤 达官”;
3.子女次第:先记男,后记女。 男方;“女婿亦书姓、乡、父名与科第职品及先代名贤达官”;“外孙只书三 代,不书生卒、墓所,唯书官职”;“本 宗。”这种将亲戚关系记述三代的连环谱,为后世修谱提供了佐证资料。
1578 年(明万历六年),吴谦在撰写《罗州 吴氏族谱遗失及裒集事迹记》时,尝 苦于缺乏资料。他说:进士吴淑 后至中郎将吴偃,“其间年代则长远,而祖先名讳无从可考,常多闷然者有 之矣”。他又说:万历六年四月,幸好 “乡人郑梦虎自称同谱系云,袖持久远 族谱以示余。余考之,则吴淑 之子、吴庆延子、吴光佑名讳世次,昭然可考矣”。吴谦感叹:“噫, 世代久远,记其所闻,而为谱诸门所 录,互有详略而然耶!”在女婿郑松寿 因是而知之”。当代有的学者利用这种连环谱提供的信息,进行学术研究获得 了一些成果,已引起谱牒界的重视。 其六,将搜集整理资料、谱牒研究 与编修族谱相结合 韩国吴氏族人将搜集到的各种族 谱资料进行认真整理,按类别编辑出版 《罗州吴氏由来追录》《庄和王后遗迹实录》《吴氏,我们是一家》等专辑史 究论文集,内容翔实,很有价值。另还编辑出版了《韩中主要王朝历年表》、 《崇祯纪元后年代检索表》(1646~ 1927年)、《东西洋年代对照表》、 《族谱索引簿》等编谱和阅谱工具书。 世代修谱千秋业
韩国文化是东方汉文化圈的一部 分,自商周以来就接受华夏文化的熏 陶,谱牒文化的传入相当早。1634年(明 崇祯七年)7月3日,左相吴楸滩在汉江 别墅与吴翊讨论如何撰写吴氏谱甲戌跋 自始祖军器监仁裕仕于朝,厥后仆射讳札、侍中讳延宠,趾美中叶,宗阀宦绩 著于青史,而氏族之谱亦行于一时,可 谓盛矣!”
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李 朝英祖二十四年)《罗州吴氏族谱凡例》追叙:“吴氏自三韩初号称大族, 云高丽中叶人。此以上必有名贤达官赫赫可称者。”同谱跋文又说:“吴宗 炳灵于南土,虽不知几千百年,惟其最 著于世而见于文字者,始于罗季丽初, 则族谱旧序以为极盛于新罗。”这里所 王被大将军王建所取代,新罗亡,高丽建国。在此时期前后开始修谱。经过两 百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欧苏新体例出 现后,迅速传播于国外民间。到吴淑 时,已是南宋中后期,故在韩国吴氏呈 行于一时,可谓盛矣”的局面。
笔者认为,这种“氏族之谱”,可能是较小范 围的支系家谱,为李朝时期较大范围、 较大支系(派)编修族谱创造了条件。
其一,修谱类似接力赛跑,修谱者 一个接一个进行编辑工作 以《吴氏三十世系图》为例:1392 年,因时局变化,进士吴卓真隐居曲江 坊松林寺谷,不顾年迈体弱多病,潜心 修谱,“按新罗国史总论,东方初无吴 姓,至智证王元年庚辰武惠公东渡以 来,吴氏始显”的原则,征集各支派世 系资料,正在编辑“以武惠公以下三十 系图”,又简称“联芳谱”)时,不幸于1397年辞世。同宗孙功曹典书吴光廷接 着编辑,亦未及成书而逝世。其子成均 直学士吴先敬继承父志,经过四年艰辛 耕耘,于1401年终于脱稿,并撰《族图 跋》于谱末而传之。1592年,倭寇攻陷 汉城,京都化为灰烬,族人都认为族图 已毁。领议政公吴希文“以祖宗世系直 派查莫闻知,亦无处可问,常以为恨”, 辗转寻求,终于在水原吴宪国家找到 从地下掘土而出的族图。吴希文如获至 为子孙永久览也”。并按图考察,增补各先祖住地山名、村号、丘墓处所等, 古籍亦多,记载翔实,并撰《族图记》 一文,又命第二子吴都正缮写一本珍 藏之。此为1600年(明万历二十八年)
其二,修谱者锲而不舍,一代接一代修谱不辍 以《罗州吴氏族谱》为例:1747 年,吴时鼎在《罗州吴氏族谱序》中记 述:“吾宗谱牒,见失于习读公命福家 火变之后,锦阳君谦(1496年生)略辑 近代世系,而未尽及于旁亲,亦未详于 中郎将以上世系焉。七松公 (1507年 生)掇拾遗篇,粗成谱牒,而又不保于 丁酉兵燹。内翰公希道(1583年生),谨 录近代祖先之讳,而未成谱焉。泰仁 年生)更加闻见而润色矣。以其各居宗乡之故,未及往复厘整。而泰仁公 大父祺锡(1651年生)与进士叔主大宽(1656年生)因泰仁公之谱整其杂乱, 补其缺漏,书其后生之未及载者,作为 父玄锡(1646年生)续以厘整补添,而未及卒业,奄忽疾革,遗命仲胤都事公 主大夏,则仍与进士族兄处大相议同事,庶几有成矣。不幸东冈叔主事未始 疾”之误),沉湎三霜,终未回春,进士族兄年老辞免。呜呼痛矣!旧谱之失, 何其忽于一火之间;新谱之成,何其多 魔(磨)于累代之久,常切慨惜矣!” 据上述,罗州吴氏族谱的编纂,约 始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中 经六次编修,至都事公大浚时,约计 160余年,虽因主客观多种复杂因素未 能完成,但先贤们诚心诚意编谱,辛 勤付出,有的积劳成疾,有的临终嘱咐 后辈,秉承父兄之志,前仆后继,不断 奋进,积累了大量史料。显示了后继有 人,
修谱大业这条长河流到今天,还要 流向将来,这对编修乾隆丁卯谱创造了 有利条件。 1745年秋,尼山县监吴大经(1689 年生)回乡“省墓之行,乃与门长叔大 斌……托其修谱之责”,“同心协力, 收聚各家单子,广搜远久文籍”,在族 众的积极支持下,不辞艰辛,任劳任 怨,“越二年丁卯始成开印”,终于完 成先贤八次未竟的修谱大业。以后,罗 州吴氏相继续修刊印的族谱有:1810年 吴鼎源庚午谱、1892年吴升至壬辰谱、 1941年吴弼善辛巳谱、1981年吴浚燮辛 酉谱。长兴吴氏编辑的有:1769年己丑 谱、1824年甲申谱、1907年丁未谱、1955 年乙未谱、1979年己未谱、2002年壬午 谱。海州吴氏编辑的有:1634年甲戌谱、 1820年庚辰谱、1856年丙辰谱、1919年 己未谱、1957年丁酉谱、1974年甲寅谱、 1994年甲戌谱等。其余军威、大同等地 吴氏编辑的族谱,不再一一列举。真是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谱牒学源于中国,为韩国吴氏和 民间所“共享”,至今已有不少名谱佳 牒,大有“笋子高过竹”的趋势,我辈 十分欣慰。但也存在不足:如有的族谱 人物分门过细,多达23项,有多次重复 现象。又如文襄公吴延宠是北宋仁宗 时、还是南宋宁宗时人,说法不一,两 者相距一百余年。有的片断世系图录与 文献资料汇编混杂在一起,归类不当。 美中不足,值得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