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本”载“公宋进士”;“墓志”未提及,只说:“以人才仕元”。
-
“藏本”载:“任广东惠州府博罗县”,并无提及任何职务;而“墓志”载“知广东惠州府归善尹”;
-
“藏本”载:“公生于宋神宗五年,终于孝宗隆兴元年。”肯定是宋朝人;而“墓志”推算出,“公是元朝人。”
-
“藏本”并无“有政绩传于世” “卒于官”“扶櫬归”等记录;而“墓志”有载。
-
“藏本”载“葬永定县丰田里莲塘岗上”,基本与“墓志”载相同。唯“藏本”后又加上“今葬广东潮州府大埔县”,不解?
显然,有关于吉甫公的资料,“藏本”载与“墓志”载,两者相差甚远。而坤二公资料,则相反,颇为接近。
由上图可见,坤二公资料如下:
-
“藏本”载“公由宁化移永定”。“墓志”载“溯流穷源,出自宁化等。”两者描述,基本一致;
-
“藏本”载“在广东博罗县署内寿终任所”,亦无提及任何职务,但与“墓志”载“卒于官”,颇为接近;
-
“藏本”载“运櫬归闽”,原计划是“归闽”,而“墓志”载“扶櫬归”,却无言及“扶櫬”归何处?
-
“藏本”载“至永定之溪南里镇,风雨大作,运柩者俱躲雨柩侧。至次日,棺柩不在,竟成坟墓。”有理有据;而“墓志”载到“溪南箭滩,见其风土完粹”,便“因而家焉。”难园其说。
“藏本”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藏本”还载有“坤二公墓”的“历次重修”记录,详见下图:
由“历次重修”记录可见:
-
第一次重修,是按“祖遗嘱,四十年后,择吉重修。”;
-
第二次重修,是“至弘治庚申年(1500年),已历一百数十年矣。”重修人是十一世孙澹菴;
-
第三次重修,是“至嘉靖癸卯年(1553年),有十二世孙名介齐(斋)为首重修。”
-
第四次重修,是“至天启癸亥年(1623年),有十五世茂松、献松、明松为首重修。”
综合本文“藏本”和上文“墓志”,可得出永定吴氏的宣公世系如下:
-
1宣公—2纶公---3宥公---4坤二--5吉甫--6四郎 ---断代------ 9景通--10源远--11常镇(澹菴)--12介斋------15茂松;
-
如按第二次与坤二公初葬的间隔时间“至弘治庚申年(1500年),已历一百数十年矣。”计算,最多不超过200年,按弘治庚申年(1500年)反推200年,则为公元1300年,即元朝大德四年。又再次说明,坤二和吉甫公,均为元朝人,而非宋朝人。
-
上文“墓志”载,介斋公生于1437年,宣公生于874年,两者相差563年,以代差25-30计算,介斋公世代数应为18-22世之间。而“藏本”称介斋公为十二世,显然,也是不符的。
-
不过,“藏本”称第二次重修, “至弘治庚申年(1500年),已历一百数十年矣。”其中“已历一百数十年矣”,是个不定量词,也许是错误估读,可能是“已历三百数十年矣”,则计算间隔时间就可能是400年了,按弘治庚申年(1500年)反推400年,则为公元1100年,是宋元符三年,接近坤二公之终年(1100年)。据此,永定的宣公世系,可修正为:
1宣公—2纶公---3宥公---4坤二--5吉甫—6(五)四郎 --断代--15景通--16源远--17常镇(澹菴)--18介斋------21茂松;
综上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