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郎上 诚斋吴公妣”、“龙江吴氏祖坟”墓碑被铺成晒谷场
墓碑石上的字清晰可见
具有研究姓氏衍派迁徙价值
泉州网(微博)—泉州晚报讯(记者廖培煌 实习生彭坚林 文/图)近日,家住南安市丰州镇的文史爱好者王赞成,在丰州葵山偶然发现一个特殊的晒谷场。它面积约200平方米,乍一看很普通,仔细一看,竟是由密密麻麻的上百块明清时期墓碑石铺成的。这些墓碑石从何而来,为何会成了晒粮食的石块?昨日,记者前往探访。
在王赞成的带领下,记者从丰州镇区驱车四五公里,到达葵山山麓。葵山是泉州城“清(源山)罗(裳山)葵(山)紫(帽山)”四大名山之一,因其山上叠石似葵花而得名,海拔524.8米,为丰州境内最高的山。农家零星分布在半山腰,记者来到环山村竹脚自然村,爬上一处山坡,在早年生产队小仓库前,看见一片约200平方米的开阔地,这便是村民的晒谷场。奇怪的是,地上的石头上刻满了字,细看后,才发现这些石头几乎都是墓碑石。
墓碑石大的有一米左右长,小的有的只剩下残缺部分。其中一些刻有封号,如“赐进士李修 诰封妣孝道”“清澹侯庄公墓”“承德郎上 诚斋吴公妣”等。还有一些详细注明了地址、人名等渊源,如“(清)紫云许 曾祖妣许门陈氏墓 长孙正善附葬”“南浦 考崧轩陈公”“陈江 丁母好德陈氏坟茔”“(皇清)晋邑 鳌城 王母节勤龚氏墓”等。更多的墓碑较为简单,仅有地名或姓氏等的记述,如“石湖郭氏祖坟”“龙江吴氏祖坟”“九牧林氏祖坟”“燕山黄公墓”等。
记者粗略统计了下,晒谷场上仅刻有字和图案的墓碑石,便有上百块之多,其中当属刻着“后土”字样的最多。而这些只占了小部分,大多数的墓碑石倒趴着,有字的一面朝向地下。
这些墓碑石,涉及的姓氏有蔡、林、王、陈、罗、李、黄、许、谢、张、郭、颜、施、吴、庄、郑、伍、傅、洪、龚、苏、邱等30多个,而从朝代来看,多数为明清时期设立的。个别墓碑石从制式来看为明代以前的,只是没有注明时间。 记者找到了曾担任环山村支书的谢文秋老人。他介绍,环山村地处深山中,少有平坦地,而葵山多坟地,上世纪60年代,为了晒粮食,也响应号召“破四旧”,村民就寻找那些无人祭扫的坟地,取来墓碑石铺成晒谷场。
王赞成告诉记者,古时丰州为泉州州郡所在,葵山历来为风水宝地,很多先人葬于葵山及其余脉。“出现在这些墓碑石上的姓氏,很多是集中在南安石井、晋江东石、石狮石湖等地,距离葵山较远。祖坟建于此,从侧面反映出这些姓氏多为名门望族,死后才有条件远至这里埋葬。”
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唐宏杰介绍,墓碑石一般刻记死者的姓名、籍贯、成就、去世日期、与立碑人的关系、立碑人身份等内容,这些墓碑石多数是明清时期的,比较普遍,倒是可以从墓碑上的相关记录,研究泉州一些姓氏衍派的居住、迁徙、繁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