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伟悠久的吴王堌堆位于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张集乡司庄行政村西500米处(在吴广的故乡逊母口镇东南方向约30公里处),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数百亩,吴王古碓寺占地十多亩,有大殿五座,二十多间,每年春秋季节演出戏曲二十多天,深受方圆几十里乡亲们的喜爱
吴王堌堆
吴王堌陵也称为固陵
固陵位于河南省太康县城东南三十华里的张集镇刘庄村南侧(司庄西侧),地处豫东平原,这里民俗古朴,历史悠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里属于黄河泛滥区,在几千年时间内黄河曾经无数次的泛滥成灾,每次洪水过后都留下了厚厚的黄土层,但因固陵墓冢高大雄伟,始终没有被黄河泥浆沉积所形成的黄土所掩盖,至今仍保持着这片土地上稀有的灰黑色粘土质。
直至上世纪50年代初期固陵墓冢保留的还比较完整,陵墓高约20米,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南面较坡,北侧陡若悬崖峭壁,十分高大,蔚为壮观。远看似山丘,周围与其相邻的村庄因隔着陵墓而不能相望。陵墓上全是灰黑色粘土质,杂草丛生,野生的藤本植物枝繁叶茂,一派原始、阴森、凄凉的景象,栖息的野生动物很多。陵墓地面上到处可见古老的陶器碎片等,看似砖、瓦、盆、罐、缸的陶质碎片。
后来,固陵在破四旧时期遭到过严重的破坏,特别是近年来附近部分村民开垦荒地,扩大生产,在墓冢上耕种取土,导致墓冢上的土不断大量下滑,大大破坏了固陵原来雄伟而古老的面貌。
1978年10月,周口地区文物局考察队对固陵进行了初步考古,出土的方格纹、细绳纹的陶制品有鼎、豆、碗等,出土的青铜器有爵、觚、卣、戈等,现存放在县文化馆内。周口地区文物局认定固陵为商周时代的墓陵,属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距今约有4000年历史。据所出土的文物看,所有器物明显非庶民百姓的用品,但又难以断定它具体属于哪位王侯、将相。几年前,有村民在陵墓东侧100米处挖坑取土时,在黄土下大概3米深处发现墓葬多处,并在一墓室中发现了青铜剑等随葬品(县文化馆保存)。墓室用硕大的青砖砌成,每块青砖约1.3米长,0.9米宽,0.3米厚,中间有3个纵圆孔。
通过查阅古籍史书,考证当地传说,估计是东周第一代帝王周平王之墓。有下面古籍记载为证:周平王,名姬宜臼,一作宜咎。周幽王子。幽王被杀,他被拥立为王。在位51年,病死于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葬于平丘(今河南省太康县全堆乡)。
周幽王在位时,原被立为太子。幽王宠爱褒姒后,废黜了宜臼,改立伯服为太子。有一天,宜臼在花园里玩耍,幽王将笼子里的猛虎放出,打算让猛虎去将宜臼咬死。宜臼很有胆量,当猛虎向他扑来时,他非但不惊慌逃避,反而迎上前去,冷不防大吼一声,吓得老虎吃了一惊,后退几步,伏在地上观察动静。宜臼便从容离去。他知道这是父王存心暗害他,就与母亲申皇后暗暗逃出都城,投奔外祖父申侯。
犬戎攻破镐京,杀死了幽王以后退走了。申、鲁、许等诸侯国就拥立宜臼为王,于公元前770年在申(今河南省南阳市北)即位。不久,因为镐京已遭战争破坏,宜臼在秦国护送下,东迁至洛邑,在晋、郑等诸侯国夹辅下,勉强支撑残局。东迁后的周朝,史称东周。
东周开始的这一年,就是春秋时期的开端。在宜臼即位的同时,诸侯虢公翰拥立幽王的另一个儿子余臣为天子,称携王,出现了两周并列的局面。10余年后,支持宜臼的晋文侯攻杀了携王,周王朝又重新统一。
宜臼东迁时,因为秦襄公护送有功,就提升他为诸侯,并答应说:“戎人攻占了镐京和岐山地区(今陕西凤翔县一带),你去攻击他们吧,打到哪里,那里就归秦所有。”不久,岐山以西地区为秦所攻占,秦国从此开始发展起来。
由于大片故土丧失,东周王朝仅仅拥有今河南西北部的一隅之地,东不过荥阳,西不跨潼关,南不越汝水,北只到沁水南岸,方圆只有六百余里,地窄人寡,与方圆数千里的大诸侯国相比,它只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国而已。周王朝大大衰落了。
郑、晋、齐,鲁、燕、宋、楚等大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相互之间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纷乱局面,我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大变革的动荡时期。
宜臼在位期间,因外祖父申侯拥立自己有功,便赐予申侯以封地,并派自己畿内的百姓去戍守。这使百姓离乡背井,十分怨恨。
姬宜臼一度委郑庄公寤生为朝廷卿士。后由于郑国实力雄厚,姬宜臼对郑庄公怀有戒心,不愿朝政为郑庄公所操纵,又乘郑国多事,郑庄公没有来上任的机会,想撤掉他卿士的职务。郑庄公闻知,马上赶到洛阳,对姬宜臼施加压力。姬宜臼再三赔礼,郑庄公不依。姬宜臼只好提出让太子姬狐去郑国作人质。不过这太有损天子的体面,群臣又提出了相互交换人质的办法,让郑庄公的儿子忽也来洛邑作人质,而周太子去郑国则用学习的名义。从这一史实可知;姬宜臼东迁后,周王室已势力衰微,周王名为天子,实际上要看大诸侯的脸色行事。公元前720年,姬宜臼病死。姬宜臼死后的庙号为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