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民居、古巷、古井、古树……红安县的明清古村落祝家楼村至今依然保存完好。祝家楼村坐北向南,依山傍水,东西两侧群山环抱,建筑布局为3条平行巷道构成,每条巷道住有居民5―7户,共有大小院落30多座,房屋300多间,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民居以巷道为单元,既相对独立,又户户相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关系在建筑布局上的反映,为研究鄂东民居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
明清时期,红安麻城两地都是移民之乡,祝家楼村第一代祖先从江西南昌迁到此地,至今已有21代了。从明朝起很长一段时间内祝家楼的子民深受“光宗耀祖”“荣归故里”儒家思想的影响,子孙积累一定财富后定会回乡修房盖屋,一时间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因此祝家楼跟其他鄂东民居最大的不同在于村周围修建了一道城墙,用于防御土匪的掠夺。
黑与白是祝楼古民宅中两种主色,原始的、去商业化的元素是建筑的主要风格。高耸的马头墙显示出祝家楼人过去的荣耀,古宅中天井,保证屋内的采光充足空气流通,特色的木雕与石雕点缀在门、墙、窗、橼、宗祠牌坊上,都有大几百年的历史,深入村中立即便能感受其中浓郁的荆楚文化气息。(倒腾了一晚上的图,懒得写了,以上文字为网络资料,直接上图——)
位于红安八里湾镇的陡山吴氏祠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后毁于火灾,同治十年(公元1871 年)重修,不幸再次失火;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 年),陡山在外经商的吴氏兄弟倾其数十年积蓄,带头发起重修吴氏祠,族人纷纷响应,共耗银万两以上,历时两年建成。
吴氏祠堂因其历史久远,做工考究而名扬四方。其建筑为砖木结构的清朝民居建筑,是一组深3进、广5间的砖木结构建筑群,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410平方米。祠堂坐北朝南,庭院相间,廊庑相连,错落有致,浑然一体。
祠内门、柱、廊无一不雕龙画凤,题材广泛,造型生动,形象逼真,天工巧夺。据说其建筑班底是当时最负盛名的肖家石匠班子,这套班子专在“江、吴、程、谢”四大富户中做房子,绘制祠堂的图纸亦是精心修改定稿的。木工班子更硬,是闻名两湖(湖北、湖南)的“黄孝帮”掌墨牵头,极尽雕画镌刻之能事,是花了礼金特地聘来的,这套班子在红安也仅仅只做过吴氏祠一家,便又转向他地了。祠堂第一进为“观乐楼”,为两层木结构楼,楼梯则在围墙内东西两侧,楼顶绘有八卦太极图,虽经百年,图案依旧清晰,色彩光鲜。此楼为娱乐祭祀之用,族中尊显端坐其中,能居高俯瞰全院。最绝的要数观乐楼下长达9米的楼檐木雕《武汉三镇》,雕刻的是光绪初年武汉三镇景象。气势恢宏,古朴典雅的黄鹤楼高高矗立,在众多鳞次栉比的楼房之中,如鹤立鸡群,分外醒目。浩淼的长江从武昌、汉口流过,江上楼帆林立,千舟竟发,逐波追浪,三镇间拱桥飞架,桥上人流簇拥,从人们的穿戴中可以分辨出有学生商贾士子工匠各色人等,服饰发型皆为晚清风格,是一幅十分少见的木雕珍品。
后庭的东西两边为厢房,每间厢房的房门皆镂空雕花,内容为《西厢记》、《梁祝》、《苏小妹三难新郎》等人物故事。
吴氏祠前庭大院,有一棵两株合抱的桂花树,为清朝同治年间栽种,几度枯荣,现仍然枝繁叶茂,被视为族中圣物。金秋丹桂飘香时,数里之外都能闻到桂花馨香。(倒腾了一晚上的图,懒得写了,以上文字为网络资料,直接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