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泰伯庙一墙之隔,泰伯新村1号泰伯后裔第111世吴贤萍在这里已经住了63年。而向上追溯,这里就是吴氏一族的祖屋。吴贤萍家里一本保存完好的家谱就是最好的见证。
这本家谱重印于清光绪二年,“乾隆御批”的拓字清晰可见。有祥云吉龙图案的纸页上,除了页边有一点虫蛀痕迹外,早期泰伯庙的巍峨造型,泰伯、仲雍到后世每位吴王的画像,均清晰可见。吴贤萍说,吴氏后裔95世受钦命为泰伯庙奉祀,此后吴氏世代供奉。到107世又在庙西隙建屋,后世子孙一直住在此屋内,被称为“至德堂吴氏”。
作为泰伯历史的最好见证,吴贤萍从父亲手中接过家谱后一直细心保管。天气好的时候拿出来吹吹风,平常就放了樟脑丸存放在箱子里。 “我小时候就在泰伯小学里读书”,在她印象里,泰伯小学教室宽阔,地上是大大的方砖,周围有黑漆的柱子,大殿外还有历代泥塑的吴王,每个人走进来,不由自主都会心生敬仰之情。
公元前11世纪的商朝末年,为使父亲顺利把王位传给才德出众的弟弟季历,泰伯、仲雍南下奔吴,自号句吴,在太湖流域建立了第一个文明意义上的国家。泰伯终身未娶,王位由弟仲雍继承。后人为纪念泰伯对吴地文明的作用,在苏州、无锡两地建起泰伯庙,苏州泰伯庙由仲雍后代吴氏世代奉祀。
1952年,吴氏第110世吴福盈与泰伯小学立约,泰伯庙全部交泰伯小学使用。“泰伯庙被称为苏州人‘祖庙’,当年,这里可是一个圣地”,住在下塘街274号边门91岁的叶银根,从小在泰伯庙边长大。他清楚记得,那时,泰伯庙门口有大大的青砖,庙内有大殿、龛位、碑记、泥塑等,通向大殿台阶中间还雕刻着飞龙的图案。他说,当时周围的民居低矮,没有杂乱市井,更映衬出泰伯庙的巍峨雄伟。
桃花坞书系之一《细说泰伯》出版,泰伯第111代后人吴贤萍拿到书之后感慨说:“三千年的泰伯的精神应该以图书出版或者更多的方式传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