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难觅当年事,故国东逝渭水流之安吴堡吴氏迎祥宫乐楼
我没有去打扰安吴庄园的管理员,而是自己独自寻路前往吴氏家族墓地。沿庄园大门前的马路向东走,没走几步忽然看到临街一座不错的古建筑,山门楣间嵌匾石,阴刻楷书“迎祥宫”三字,周围飞檐斗拱,建筑艺术显然要比刚才的吴氏庄园建筑精美多了。山门前昔日一对护院石狮只剩下西侧一头,东侧那只不知所踪,不过遗失的石狮位置处坐着一个看门的大爷,刚好和剩下的那只石狮凑成一对。大爷在冬日正午暖和的阳光普照下正昏昏欲睡,但凡见到我要拍门楼,便赶快上前阻止,告诉我不许拍照,要拍照得交钱到里面拍,询问价格才2元,就给了大爷买路钱,进院查看。后来看别人的游记才知道,迎祥宫和安吴庄园以及吴氏墓地是10元通票的一票制,刚才掏了安吴庄园的买路钱,这里不该掏钱的,白掏了2元,算是扶贫吧。
穿过还算雄伟的山门,山门后紧连着一座十分精美的木质戏楼,但迎祥宫的院内却已经见不到什么像样的庙宇建筑,都是一排排的学校教室,院子中随处张贴书写着“校训”。这里貌似安吴堡小学,但看景象学校似乎废弃了很久,教室的窗户都很破败,但从形式上看,这些教室历史不短,窗框的式样都是民国期间的西式风格,房子结构式样却又是关中地区典型的“陕西八大怪”之一的 —— 房子半边盖。和全国各地农村类似,随着空巢化现象的加重,农村中的年轻人大多都选择了外出打工,他们之中有的家将孩子交给父母照看,有些则干脆带着孩子一起出去打工,加上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现在的农村中适龄的上学孩子越来越少,特别是小学生,因此全国各地的农村都在裁减和兼并小学,安吴小学废弃或许也是这个缘故吧。
(昔日的校训,似乎还是民国时期的口号)
(关中八大怪之 —— 房子半边盖)
据明代嘉靖二十六年,由泾阳当地人吕应详撰写的《泾阳县志·卷二祠庙篇》中记载,“迎祥宫最早建于金朝大定四年(1164年)”,而在教室前的空地上,立着一块元代至元十七年,由住宫法师樊德元所立《并建大道迎祥宫》石碑,碑文上记载着《迎祥宫》当年修有云楼,演俗乐的事情。据说,吴宓教授小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聪慧,看过这块石碑的碑文就能熟练背出。整个迎祥宫内建筑最精彩就属山门后的这座木质乐楼,但如今这座木质乐楼却是清末年间重修,当时安吴寡妇周氏为了迎接御赐的《护国夫人》牌匾,特地重修了这座戏楼,并连演三天大戏,以示庆祝。如果说先前看过的吴氏庄园给人一种建筑艺术平平的感觉,那么精美的迎祥宫乐楼则替它弥补了不少缺憾。关中地区最出名的戏楼就是澄城县的城隍庙乐楼,迎祥宫乐楼规模上虽然很难与澄城乐楼相比,但也是我见过的关中不多见的精美木建筑。
迎祥宫乐楼为抬梁式结构,和山门相连而建,坐南朝北。外面单檐歇山顶,琉璃瓦盖面,有瓦当滴水,替木远出,挑起两边角檐,举折平缓。内存戏台,戏台两边设有青砖花雕的耳房和小门,三侧原有彩绘屏风,屏风枋板绘以苏式彩绘,屏上正中书题《清歌妙舞》四宇,台面上空有斗八藻井悬顶。山门、乐楼柱头转角、补间均为五彩重昂斗拱,一斗三升。山门山墙前伸,砖雕仿木椽出檐,上施布纹板、筒瓦、沟头滴水,刷头内侧有大量砖雕“万字连珠”及花卉装饰等。令人有些诧异是,迎祥宫乐楼竟然没有列入咸阳文保单位。咸阳文保工作在陕西地区是做的最好一个地区,我在网上见过咸阳地区编制的文保单位列表,细化到各县级,非常细致,很多在别的地区看不上眼的文物,在咸阳地区都被列入县级文保点,但泾阳为何将迎祥宫乐楼和吴氏家族墓地遗漏?是否是因为这两处文物点和安吴庄园一起列入安吴青训班革命遗址的缘故(西北青年训练班和陕西省委的七月剧团也曾在此戏楼作过宣传演出)?
(造型精美的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