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空的阳光透过树间的缝隙,在刻满了岁月痕迹的墙上投下斑驳的身影。在众多建筑群中,一座巍峨壮美的彩色建筑显得格外引人注目,面对轻轻流淌的清水江,色彩斑斓的牌楼透发出绚烂的色彩,只一眼,便让人心生喜爱。
从天柱县城驱车半个多钟头就到了远口镇,一个热闹的小镇,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吆喝叫卖声不绝于耳,阳光灿烂,行人闲情淡步,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到远口镇政府所在地,而目的地——吴氏总祠,这处极其珍贵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与镇政府只一墙之隔。
吴氏总祠位于远口城墙街下节街,坐北朝南,四周围封高墙,占地面积980平方米,被誉为云贵高原吴氏发源地,同时也是清水江沿岸的一座标志性古建筑。清乾隆元年(1736年),远口衙门背吴承传倡议修建远口吴氏宗祠,首捐白银100两,作为启动资金,当年吴氏传人积极乐捐,得已建成,迄今已有271年的历史。
《远口吴氏族谱·祠堂记》记载:“各房自外至内,层叠四裁,不惟高低合度,亦且前后截齐,左右方直。观其墙壁轩昂,雕镂绣刻,无剩技也,黝垩丹,无余饰也。诚为吾族一钜典,兴文(远口)之胜地也!”咸同年间,清政府镇压侗族农民起义,总祠毁于兵燹。而后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恢复重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维修,“文化大革命”又遭破坏。1988年,远口吴姓筹资四万余元,进行第二次维修。按照“整旧如旧,不改变原状”的原则,恢复了原貌。
走近吴氏总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总祠的前门牌楼,牌楼由左中右三间组成。正中牌楼图形全部是五彩缤纷的立体塑像,人物花鸟,千姿百态,既古雅,又鲜艳,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于一体。牌楼上的画幅大都为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有天仙配、季子掛剑、文王访贤、刘海采樵、云长出关、罗通扫北、太君辞朝、八仙过海、司马迁写史记、屈原赋离骚、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等。
总祠大门的门楣、门框、门槛都是青石造就。门是双扇钉有铁皮的木门,门两旁有门枕石一对,上有花饰。联云:“源远流长万古衣冠宗礼乐;兰芳桂馥千秋俎豆存馨香”。是远口教育界前辈吴礼唐所撰。门侧双龙抱柱联云:“世业启岐周,先德流芳绳祖武;长源从泰伯,后昆竞秀振宗功”。门外砖柱长联云:“三让肇家声,泽衍来耳仍云代有传人光先德;千秋崇祀典,祭别蒸尝礿禘世敦族谊启后昆”。此联为三十年代远口中团吴运隆所作。祠门前有九级石阶,第九级阶面刻有三个鲤鱼共个腮,而这个是作为远口吴姓标志:“家祠门口九磴阶,三个鲤鱼共个腮”即来源于此。阶头矮墙上,有一对泥塑雄狮,守护着大门。
门内为一正方形天井,全用细凿青石墁地。两侧东西厢房一楼一底,各设木楼梯一架,可以登上二楼。楼上栏杆,圆柱葫芦形,整齐且美观。从天井登五级台阶,边来到了正厅,梁柱采用高大笔直的老杉,柱柱通顶,雕刻“双凤朝阳”、“蝶鸟飞舞”等图案。柱脚为高一尺有余的鼓形石磉,镌“麒麟献宝”、“鸳鸯戏水”等浮雕。两旁是宿舍,各两间。
后厅是一座一连五间的高大房屋,无楼,安装六页雕刻花鸟人物的木门。门前小天井,广植花草,繁花似锦,芳香四溢。天井两侧厢房,楼上楼下,都是半壁镂空花窗。厅内靠后墙处,并立五座雕有人物故事、花卉草木、飞禽走兽的彩殿,供奉吴氏祖宗牌位。梁上悬掛抗日骁将国民党军十二兵团副司令兼八十五军军长吴绍周祀立的“至德克昌”的匾额和道光中叶贵州巡抚贺长林题赠远口延陵书院“咏烈颂芬”的匾额(原匾毁于兵燹,光绪时期恢复)。吴氏总祠还有一个奇特之处是在每块墙砖都有微凸的“清才堂”三个字,其工艺的考究据称在古建筑中是不多见的。
参观完总祠,复又来到总祠大门前,举目环顾,莽莽青山、奔涌的清水江,静静地环抱着这经历世间沧桑、饱经岁月风雨的彩色建筑。或许不能追寻到更多总祠的过往,但是却有一股温馨的气息从心底升起,这座巍峨壮美的宫殿,会在记忆中烙下一道深深的彩色印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