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石头和文化建造的后林古村
吴牧山
金溪是个千年古县,在乡间阡陌还保存有很多古貌犹存、古风依然的古代村落。这些村多姿多彩,各具特色,其中,合市镇后林村就因和石头关系密切、文物古迹众多而闻名。
远望后林村,可看见村庄依山傍水,村后和对岸都有翠绿的青山,周边山水环绕,田园秀美,风光旖旎。村口有一座由四根石柱子和砖墙撑起的颇有气势的城堡式的两层门楼,此处为进出村的主要通道。走近后林村,最惹人注目的就是进村总门楼上的那块石牌匾额,牌匾上有清雍正十一年,由抚州知府题赠的“抚州公里”四个大字。 “公”是公众,“里”即乡里、乡村的意思,“公里”寓有政府表彰的模范村,标准、规范村之意。这说明,在当时,后林村的布局、建设、村政管理、民风民俗等都是一流的,所以得到了官府的表彰和推崇。从门楼走进后林村,映入眼帘到处都是石头、石块、石条。村前水塘的四周均用近米高石板和石栏杆砌成护栏。一条条用板石铺就的平整石路,沿塘岸和民居之间由村头一直通至村尾;从总门楼沿着这石板路向民居这一侧分别又分出五个门楼,从这五个分门楼通到各家各户的路全部用条石整齐有序地紧密砌成,而家家户户的大门必定用青中透蓝的条石制成的门框,宽大中透出严实坚固,庄重下显示美观大方。这五个门楼上都分别镶嵌一块石匾额,石匾额上分别镌刻有“云林钟秀”、“九牧世第”、“派衍莆田”、“十德传芳”、“文林第”等文字,书法艺术精美绝伦,雕刻工艺娴熟精湛。匾额的文字内容及雕刻水平昭示后人,这村庄历史悠久,这村庄里的人曾经对财富和文化一并富有过。林氏为福建、台湾大姓。据金溪县地名志记载,后林村和相邻的前林村,同在南宋景炎年间(1276—1278年),分别由林大显、林大节两兄弟从福建莆田迁来,在歧岭的后面和前面建村,并由此而得名。关于这“九牧世第”的来历,据史料载,其祖先林披天质聪明,喜欢读书,且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十五岁时,就手抄六经百家子史千余种,又善锺、王书法。唐天宝十一年仅20岁,以明经擢第,授建州将乐县令,后任惠州剌史、临汀令、苏州别驾、太子詹事,赐紫金鱼袋,上柱国。他有九个儿子,先后擢升刺史(世称州牧);九子名为:苇、藻、著、荐、晔 、蕴、蒙、迈、蔇。苇为端州刺史、藻为江陵府使、著为横州刺史、荐为韶州刺史。晔由景州司马迁通州刺史、蕴为邵州刺史、蒙为桐州刺史转循州刺史、迈为商州刺史迁雷州刺史、蔇为福唐刺史。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江西道监察御史陈道潜在撰写“林氏九牧图记”时,赞颂:“九子俱贤,各为州牧,求之于古,诚为罕见”。村内石门上镌刻有“瞻九” 的匾额似乎仍在向人们讲述那段历史。
相传,本村在清初曾出过一大富商林乘御,世上号称“林十万”。有关林乘御致富的来历,村里有诸多传说。一种说法是,后林村当年很贫穷,是个晴三天就旱、雨三天就涝的地方。有一年,村庄上半年遭水灾,一半年遇旱灾,村民不少人外出去做小生意甚至讨饭。一位叫林乘御的后生,到四川做卖丝线的小生意,白天奔波,傍晚到乐山某地的一个村庄,无处投宿,幸有一姑娘同情他,很想留宿家中,但又恐父母责骂,便让他到自家祠堂里去寄宿。然而,在路上,一位老婆婆告诉他,祠堂夜里常闹鬼,未关牛马却有牛马乱叫声,今胆小人害怕。林乘御当时又冷又饿,别无选择地住了进去。半夜里,果然听到牛马乱吼乱叫声,他很想跑出祠堂,但白天走的路太多,十分疲倦的他却起不来,于是,壮着胆、定着神躺在稻草堆的垫子,不料却看见从神龛上跳下来许多光灿灿的小金牛、小金马,在堂屋下奔跑、耍玩,这时,天刚亮,他跑向大门,突然开门,霎时,一道光亮照向金牛金马后,使它们一个个立定不动,于是,这些金牛金马全部成了林乘御囊中之物,他因此一夜暴富。发了财的林乘御带着四川姑娘回到家中,在后林村,他仗义疏财,请人在村前山中开辟石场,制成板石条,将村内道路铺通,又请来石匠,将石头凿成圆柱,供村内建祠堂使用。
另一个传说是,林乘御在外做丝线生意时,和清初云南总督吴三桂交上朋友,有时竟以兄弟相称,以后他便不断地向吴三桂的军队供销货物,发了大财,再后来就参加了吴三桂的军队,深得吴三桂的宠信。吴三桂被削藩前,曾许诺再给他一笔财富,有一天,眼看吴三桂已神志不清了,吴三桂的儿子想问个明白,给多少,但吴三桂的手只是不停地抖动,其子以为吴三桂要给林乘御很多。于是,叫来管家,开出银票,安排保镖,护送林乘御回家财富。因此,林乘御发了大财。回到金溪家乡后林村的林乘御,仗义疏财,请来了有经验的高人帮助规划、设计、建造生他养他的村子。他出资请人开石场,采石板、凿石柱,与村民一道营建了这个错落有致、结构合理、风格独特的村庄。
走进古村,高屋大房随处可见。在一条长约60米的深巷里,两边全是高耸的明清建筑,十分壮观。地上的石板条并不是竖着铺放,而是横着铺砌,一米多宽的石板条横着一一码放,相当平整,无丝毫残缺。村中“林氏祠堂”规模宏大,建筑风格别致,顶棚用来架瓦的望板不是木制的,而是很薄很宽的砖,这在古建筑上十分有特色。进入祠堂左右两个礼门的门额上分别镌刻有“迎恩”、、“思敬”的大字。与各地不同的是,祠堂柱子全部为巨大的园石柱子,共有66根,在全国都十分罕见。
后林村既有门楼,又有村墙,村内巷陌纵横、布局紧凑。村子里石板街巷,横纵有序。前面鱼塘,后面青山,村前小溪潺潺,村尾古樟遮天蔽日、郁郁葱葱,村旁有古庙,碾房。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村口有一个回澜阁,阁内有七八个教室,是村中唯一的书院,专供村内弟子读书使用。回澜阁内当年书声朗朗、文气旺盛,村民常年聘请饱读诗书的乡间先生在此教本村子弟读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内走出去的几名教师和校长都曾在在阁内读书。但令人惋惜的是,该阁已荒圯。在留下半栋房屋和荒圯旧址中,仍然可以看见它多处用坚固的条石作建筑材料,依稀可以觉察出当年气势恢弘的格局。
村内名家题咏、胜迹繁多,且都和石头有关。在回澜阁西北面有一口古井,井的台面和井圈是用石头做的。在井墙上镶嵌着一块石匾,匾镌刻有“惠泉”二字。据县志记载,“惠泉”为清代著名学者蔡上翔所题。这古井300多年了,井水依然清冽甘甜。蔡上翔与那时村民的深情厚谊,村外的双陈河石桥便是见证者。双陈河(古称齐港水)的一个大支流绕村流过,河上架设一座五墩石桥,长33米,宽3.4米,桥为条石结构,桥面设有石板石条护栏杆,桥的左右两侧原有一对石“犀牛望月”,放在桥墩上作镇桥瑞兽,昂首挺身,造型优美,极为罕见,1992版《金溪县志》有记载。蔡上翔来此村做客游玩后,为此石桥专门著有《石新桥记》一篇,记叙了前人建造石桥的盛事,蔡上翔美文至今保留在后林村林氏和县城东门蔡氏的家谱中。
后林村距离县城有20多公里的路程,属隐匿在偏僻地带的古村落,但坚固而精美的石头建筑构件和镌刻的文字,将告诉你这里曾经得到过辉煌文明和建设楷模的赞誉,如今,这里淳朴的民风、优美的风景和它一起仍在静候着我们,企盼着我们……
作者:吴牧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