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林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是个世族士、阀阅人家聚居的大村庄。这里建造的大夫第很多,在茂林传说有108座大夫第,在清代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建造大夫第,清代从正一品到从五品公有十个等级,分别为:光禄、荣禄、资政、通奉、通议、中议、中宪、朝议、奉政、直等等。太史第是吴昌龄嘉庆辰估试中式第四十二名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时的府第,钦点翰林才能在大门的嵌方刻上太史第三个大字。 要入选翰林翰林院才有资格建造太史第,所以茂林大夫第多,而太史第少矣.在茂林三甲还有一座太史第,是潘锡恩殿试中进士,钦点翰林时的府第,现在还存在.,据说茂林有两座“太史第”,其中一座已经失考;这一座在茂林北首,东靠茂林去泾县城的公路,西有“毛竹井”,院墙西侧墨书“又一村”三字。这座太史第座北朝南,大门内凹呈八字形,花砖门墙,白石门坊。上有白石门额刻“太史第”三字。门厅与廊房相接,中有不大的庭院,地面用河卵石铺砌。正屋一字形前墙,白石门坊,屋内有长方形天井,堂厅三开间,5列木柱,圆形青石柱础和青石地垅坊。梁枋、柱础、墙裙和地垅坊上,均有工致的雕刻。堂厅两边各有2间正房,上有阁楼,门扇窗棂上装正方形小木格。正房前厢有隔墙,今作厨房。
这座太史第据传为吴门额的下款刻有一段文字:”嘉庆辰估试中式第四十二名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吴昌龄立”。表明这座古宅有主人是吴昌龄。据吴氏宗谱记载。吴昌龄字季卿,乾隆五十四年(1789)举人。曾三任东台训导,嘉庆十年、十一年境内遭水灾,承办赈务勘,后易地任知县,民惜别。嘉庆十三年(1808)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编修,改吏部稽勋司主事兼文选司题,旋升文选司员外郎。有《以鸣编》、《勘灾诗》和《藤花书屋赋存》等著作。据此推测这座古宅建于清代嘉道间。在茂林《吴氏大宗祠》高高的大门楼上有六块金光闪烁的钦点翰林匾,其中有一块就是——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吴昌龄立其。 所谓“十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茂林众多府第中,翰林吴昌龄老宅的大门略显得寒碜了些,这也是吴昌龄为官清廉的真实写照吧.然而太史第的额枋确是清代著名书法家的手迹哎。 前不久我打听到翰林吴昌龄老宅的匾额是清乾隆、嘉庆两朝重臣,两部尚书,大学士董浩所书。董浩(1740-1818),号蔗林。浙江富阳人。乾隆时词臣画家董邦达(1696-1769)之子。官至大学士。工书法、诗古文词。画承家学,晚宗宋元。 《太史第》门匾因为用石灰抹去,逃脱了文化大革命的厄运。看“太史第”三个大字,干净俊秀,文人气息足沛,线条轻盈柔美,明快流畅。董浩官为大学士又是宫廷画家,不难论定大学士董浩与翰林吴昌龄有紧密的历史和源源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