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资讯 >> 考古 >> 正文
李白因吴氏三上九华山?
作者:老姜    文章来源:九华老姜的博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15           ★★★

    李白三上九华山 “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游遍了大半个中国,五下安徽,也曾三上九华。 天宝元年,李白在春季游历泰山后,携女儿平阳、儿子伯禽南下,寄居安徽南陵时,听说陵阳山儒、释、道三教皆尊,但尤重道教,就想去求仙访道、采药炼丹。对其境内的九华山(时称九子山)心仪已久,寻机踏访,可到秋后,在道士吴筠的力荐下,唐玄宗下诏让李白进京,李白欣喜若狂,以为能从此一展抱负,匆匆从浙江会稽山赶回南陵,写下有名的《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一首。 李白怀志入长安,结果发现唐明皇只是拿他用作风花雪月的点缀,带着失望与愤懑的心情离开。之后至金陵,游扬州江阳﹑庐江一带。

     李白第一次上九华山,是在天宝八载,即公元749年,李白从金陵经当涂、宣城来池州,会见秋浦县令崔钦、县尉柳园、王十二等,在漫游秋浦河之后,由权昭夷、王十二等陪同攀登九华山,寻找窦子明、葛洪炼丹成仙的地方。 李白等一行沿九华河(后名)溯水而上,来到老田吴村,眼睛为之一亮:周围群峰环抱,玉带河绕村而过,小桥流水人家,好一个五龙戏水的风水宝地。族中名人吴用之接到报信,说大诗人李白要来九子山一游,早早在此等候。寒暄攀谈,尽地主之谊,安排李白宿头陀岭下的无相寺。李白欣赏头陀岭的秀丽风光,寻访古人的游踪,旧刹的兴废,喜看古寺的重辉。想吴用之热情招待,又知书达理,于是赋诗《宿无相寺》一首相赠:“头陀悬万仞,远眺望华峰。聊借金沙水,洗开九芙蓉。烟岚随遍览,踏屐足双龙。明日登高处,山僧孰与从?禅床今暂歇,枕月卧青松。更尽闻呼鸟,恍来报晓钟。”吴用之将李白赠与这首诗奉为至宝,一代传一代,后人皆以家族有诗仙墨宝引以为自豪。传至三十多代,族里出了个吴襄,中了进士,授翰林,雍正时官升礼部尚书、署都御史。康熙年间,短短几十年,老田吴氏一门先后8人中举,于是建“八官堂”,吴姓成了名门望族,为显耀吴姓,吴氏将吴襄所珍藏的李白诗刻于无相寺碑文上,并把礼部尚书吴襄的诗也附刻于后。

     再说李白宿无相寺的第二天,天气晴朗,登山心情好。他们从九华街往西过大头岭,不多远处就可望见一座峻峭的石山,名叫仙人峰,又名仙姑尖,峰顶似一仙人面向平田岗,传说为窦子明修道成仙之处。李白和道士权昭夷定要看个究竟,探究一下晋代的葛洪是如何在这双峰山下炼丹的。李白青年时读过葛洪《抱朴子》的篇章,研究过炼丹和服食的方法。现在,卧云山北面还留有炼丹井、葛仙洞等遗址。李白左看右瞧这废旧的炼丹井,随即赋诗一首:“闻说神仙晋葛洪,炼丹曾此占云峰。庭前废井今何在,不见长松见短松。”据说李白上九华山,目的就是想求仙人指点,过“羽化骑日月,云行翼鸳鸯”的自由浪漫的仙人生活。因此,他后来几次到仙人峰、双峰去追寻遗迹、道人,羡慕“青荧玉树色,缥缈羽人家”的生活,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得道成仙。 接着李白又登天柱峰,凌绝顶而赋五古长诗。一方面醉其山水风光,一方面又对上山求仙学道产生苦闷,以致他四年后在宣城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起陵阳(九华)山水兼期同游时,仍赞不绝口:“雪山扫粉壁,墨客多新文,为余话幽栖,且述陵阳美。”在《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薄》诗中伤感地说:“白龙降陵阳,黄鹤呼子安。强食不成味,清晨起长叹。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 李白初上九华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白第二次上九华山即天宝十三载。李白54岁,他春游金陵、广陵,初夏回南陵时,接到诗友高霁邀请,来池州游历秋浦河、清溪、万罗山、大楼山,这次李白游历半达多时间,作《秋浦歌十七首》、《独酌清溪江石上寄权昭夷》等三十多首诗,想起秋浦县尉柳园、王十二陪同一道上九华山,就赋诗《赠秋浦柳少府》、《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相赠。青阳县令韦权舆得知李白在秋浦游历,特邀李白、高霁一道再上九华山。那天正遇雪后初晴,他们诗意正浓。李白见此山雄奇灵美,状若莲花,随吟唱出:“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的诗句,高霁接口道:“层标遏迟日,半壁明朝霞。”韦权舆面对前面的雪山随即吟唱:“积雪曜阴壑,飞流喷阳崖。”最后李白又作结尾:“青莹玉树色,缥缈羽人家。”这样就有了《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其《序》说:“青阳县南有九子山,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华。按图征名,无所依据。太史公南游,略而不书。事绝古老之口,复阙名贤之纪,虽灵仙往复,而赋咏罕闻。予乃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时访道江、汉,憩于夏侯回之堂,开檐岸帻,坐眺松雪,因与二三子联句,传之将来。”

     李白、高霁、韦权舆三人《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一字之改,神来之笔,把九子山改为九华山,成为九华山的定名之作,传世之作。 李白这次到九子山求仙访道时,还在上禅堂旁一间茅棚内与一位采药老农成为忘年之交,老药农发现李白写诗后,都得叫随从到山脚下沟渠清洗笔砚,十分不便。老药农在采药之余,便四处寻访泉水,终于在神光岭下,如今上禅堂南侧发现一处清泉。老药农带李白至清泉处洗笔砚,李白见洗过笔砚后,池水依然清澈见底,发现砂子下面有泉水外出,阳光下竟然金光闪闪,李白高兴地提笔题名“金沙泉”。至今,金沙泉三字依然清晰可见。由于水池系李白洗笔、砚处,又名“太白洗砚池”。金沙泉东南有棵金钱树,为李白手植,这棵高约二十余米的金钱树,每逢夏季,枝桠上生出宛如古代钱串子的细枝条,枝条上长有酷似铜钱的圆叶片,就像一串串金钱挂满树枝。李白的洗笔砚水都能长出金钱,何况诗文怎能不价值连城,怪不得李白每到一处就以赠诗换得地方官员的欢心。

     李白欣赏九华山的景色和寻仙访道,留下了不少遗迹、逸闻和诗篇。就在九华街化城寺与龙女泉之间,李白寻得一佳处,蒙生在此建草堂隐居的想法,旁有一井,后人称之“太白井”,还有李白栽植的两棵千年银杏树,遮天蔽日,于今三人才能抱得过来。 李白第三次上九华山是在他61岁那年,即公元761年,在闻李光弼出镇临淮,又欲立功报国,暮年从军,因病半道而还。由江西来安徽,舟行至安庆,宣城窦长史迎接李白,和李白同游江上,李白为感激窦长史,有《江山赠窦长史》诗赠与。舟行至池口江面,诗友、青阳县令韦仲堪也来迎接李白上九华山隐居。李白十分高兴吟诗一首《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在江面上,青阳县令韦仲堪和宣城窦长史商议,请李白先上九华山,再到宣城,李白欣然同意,说回来还要看看铜陵的五松山,入冬后再回当涂陪同族叔李阳冰。

     李白与韦仲堪一行来到九华山麓五溪桥侧延寿寺前的秀华亭,远看前面的九华山峰峦,立即吟诗一首:“遥望九华峰,诚然是九华。苍颜耐风雪,奇态灿云霞。曜日凝成锦,凌霄增壁崖。何当余荫照,天造洞仙家。”多好的五溪山色,李白经龙溪,到达九华街化城寺,这是九华山心腹位置,商贾为方便进山依水建成了一条小街,街巷东西横贯,溪水在街下流过,淙淙有声,如隔岸弦鸣,一副世外桃源的恬静。这化城寺高跨在山顶盆地之中,背倚白云山,南向芙蓉岭,东崖雄踞于东,神光岭起伏在西,虎形诸峰环绕于北,四山环绕如城,确如“高山流水别有天”,一入此地,犹如内城。李白择东崖西麓、天池之北筑书舍,于此读书赋诗,寄情山水之间。李白时而走出书舍看看7年前亲手栽植的两棵小银杏树已长高出大人头顶,抬头可览九华秀色,举步可陟九华胜境;时而由衷发出感慨,吟诵“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诗句。

     李白在化城寺多次游览寺院,大雄殿所塑的地藏菩萨像,双手垂下,手掌向外,表示能与众生愿望满足,使众生所祈求之愿都能实现,称为施愿,具有慈悲之意。又见释地藏金乔觉修炼的地藏洞,端坐过的巨石称为晏坐岩,打听金乔觉修行的故事,使李白很感动其坚毅修道的精神。李白在回当涂之后,依窦滔之请,作《地藏菩萨赞并序》。李白诗中敬佩地藏菩萨普度众生的大愿,同时金乔觉的禅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他本人。

    求仙访道在李白一生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李白的游仙活动和游仙诗的创作独辟九华山山水境界。人藉山之钟秀,山藉人以传奇,盛唐因李白增添了诗歌鉴赏,李白因九华山滋长着山水灵气。

 

文章录入:芥子    责任编辑:芥子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