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贤秀任户部侍郎、尚书画像。
当年的“大林壹官市”石匾如今被镶在大林村的戏台前墙上。记者李汉仁实习生崔晓摄
海口晚报网4月16日讯(记者黎光)
每年清明时节,这处偏僻的古墓就会热闹起来,墓主人吴贤秀已逝世1200多年了,前来祭祀的后人换了一代又一代。
历史上,当中原文明已相当发达的时候,琼州却远远落后于时代,被当作贬官流放之地。吴贤秀等贬官在琼为民请命、传播文明,千百年来,他们的功绩为史册所记载、在琼州百姓中流传。
千年古墓香火兴旺
4月7日下午,海南吴氏后人吴维国等带路,我们来到演丰镇龙窝坡村,树林环绕中,一座古墓出现在眼前,入口处立着“琼山市文物保护单位”石碑。墓区三面围墙、一面放开,墙内占地约四千平方米;主墓高约三米,青石砌成,一层层如塔状;墓前有一后人立的主石碑,上刻“唐进士户部尚书来琼始祖吴贤秀公之墓”等文字;主石碑两侧,立着两条笔状的柱子,上有吴氏后人吴永雄撰的一联:“唐代名臣迁琼州壶邱开文运朝廷尚书辞长安圣旨赐功牌”,似乎概括了他一生的主要事迹。
吴氏后人吴开廉说,墓区四周原来是雕栏围档,墓前还有石人、石狮、石马、石牛等,甚至有一块墓碑上刻有吴贤秀的像,现在都已不知踪影了。吴坤旺补充道,上世纪五十年代“破四旧”时,曾将吴墓前的一对石狮子搬到人民公园门口,小时候还跟它们合过影,现在应该还保存完好。
吴贤秀来琼三载,其后代已传至五十三世,从明代起先后迁徙琼州各地、南洋等,现约有百万人。吴芳芦介绍,海内外海南吴氏后代十分尊敬吴贤秀,清明时节会有大批吴氏后人集中到墓地参拜,许多外姓人士也慕名而来。记者当天在参拜登记簿上看到,确实有一些姓赵、李的人。1991年清明,由泰国、新加坡等地华侨捐款建成的吴贤秀墓参拜亭剪彩,各地人士来者数万,规模空前,在吴氏后人中一时传为美谈。
刚正不阿远走天涯
吴氏后人吴开禄介绍,吴贤秀生于唐玄宗天宝壬午(公元742年),字敬之,号壶邱,祖籍汴州浚仪,是书香门第、宦官之家。18岁时中进士后出仕,先后任衡州卒、建宁县令、侍御史、司农卿等职,得到宰相李泌的提拔,升为户部侍郎、尚书。他在朝四十七年,历经唐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四朝皇帝。唐代宗李豫时,宰相元载弄权当道、为非作歹,皇帝李豫下密旨除他;公元777年,吴贤秀同兵部尚书颜真卿等合力策划,成功诛灭宰相元载,立下赫赫功劳。他的刚正不阿也得罪了一些奸臣。
唐贞元乙酉(805年)春,宰相裴延令在朝中掌权,其党羽王叔文等把持朝政,一时奸邪气盛、朝纲混乱,竟把吴贤秀流放崖州。当时刚继位的唐顺宗李诵根基未稳,明知吴贤秀正派,却也无能为力,特赐“德泽在生民,声名在华夷,勋劳在社稷”给他,还命铸于铜牌上让吴随身携带。可惜现在已找不到这些铜牌了。
据《中国移民史》记载,唐朝顺宗永贞乙酉(805年)秋,吴贤秀携家属三十多人出长安,神策节度使高崇文将军带卫士十余人护送,水陆兼程到福建莆田驿站,经会昌、抵广东雷州而入琼州,落户在琼山张吴图都化村,即今美兰区演丰镇大林村(旧市村)。公元807年,高崇文升任兵部尚书,是年吴贤秀去世,享年66岁,高崇文特为老友选地选日葬在今演丰镇龙窝坡。
功在琼州朝廷赐匾
吴开廉说,吴贤秀来到张吴图都化村时,这里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经济文化落后。吴贤秀安好家后,带动当地人民一起建设家园、建祠办学,大林地区逐步繁荣起来。公元806年末,不少农户迁入大林,当地人口兴旺。吴所启动的文化教育从这里走向琼州大地,后来琼台书院、孔庙相继建成。
明嘉靖十一年间,琼州府道台改建大林墟,实行集市贸易。为了纪念他,昔日吴贤秀居住的大林村今称为旧市村。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朝廷派工部尚书赵文华视察江南,了解到琼州大林文化发展的情况,经禀报嘉靖皇帝,追授吴贤秀为启动琼州文化之先驱,赐予“大林壹官市”石匾一块。琼州道台府衙遵旨题写,刻在石上挂于大林墟门,从此“大林壹官市”代替了“张吴图都化村”,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据考证,吴贤秀是古代入琼较早的高级官员,比“五公祠”中唐代宰相李德裕早到琼州43年,是吴氏入琼之始祖。后来琼州出现的丘浚、海瑞、张岳崧、许子伟、吴友端、吴月典、吴会期,以及宋朝苏东坡等人物,都对海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吴氏后人表示,希望能将石匾运回贤秀公墓地,妥善保管。(海口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