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资讯 >> 考古 >> 正文
吴氏唐代入莆始迁祖吴祭陵园
作者:郭清锋 林…    文章来源:莆田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25           ★★★

  吴祭陵园座落在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水南鳌峰重兴寺之前,唐末五代始建,宋代、明代、清代及现代均重修过。今墓形制仍依旧式,坐东朝西,占地面积2013平方米,墓碑前设祭台、五级墓埕以及月池,墓碑圭首,高近2米,宽约1米,石额上镌刻“唐工部屯田员外郎吴公之墓”12字;碑后的坟堆成龟背形状隆起,墓丘平面逞“凤”字形状。为保护吴祭墓文物古迹,现代吴氏族人用花岗岩石打造成围栏,石围栏精工细磨,显得庄重大方。陵园内建有吴氏大宗祠,祠堂占地155平方米,祠额“唐工部员外郎吴公祠”九字,据考证系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手迹。祠堂内陈列吴氏历代先贤先祖及繁衍世系表,古今《吴氏族谱》等。该祠堂及重兴寺,自唐至清,均由吴祭后裔置田亩,供养僧侣予以维持,并由僧人负责守护。该陵墓现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祭,字孝先,号道成,系中华吴氏始祖泰伯第六十二世孙,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善进乡人。据张琴《莆田县志》记载:吴祭生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卒于唐昭宗天佑四年(907),父吴竞,官仆射祭,武宗会昌五年(845)入国学,第二年登进士第。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再应漕举,授浙江主事,进屯田员外郎。唐僖宗乾符六年(879),以原官兼观察,后举兵收捕黄巢余党,随王审知入闽,割据八州之地,时年七十余岁。兄弟六人,散居福泉,吴祭22岁中举,25岁授浙江主薄,37岁任工部屯田员外郎,51岁官拜平章政事兼观察使。唐末黄巢起义,吴祭于唐光启年间举兵随王审知入闽,先居侯官,后入莆田灵岩山,再卜居黄石水南沈浦(后改东坡、澄塘),为吴氏入闽始迁祖。
  吴氏为莆田望族,吴祭莆田黄石后裔一支于宋代分十八房系,在台湾及东南亚计有—百十六支系,400多万人口,历代科举考中进士的有141人。吴祭后裔族人于明清之际迁徙台湾,现多分布在板桥市、台北市松山区、三重市、云林县、高雄县、台南县、嘉义县、新竹市等地。吴姓人口莆田市排序第5位;台湾有吴姓人口50多万,排序第7位。座落在台湾台南市成功路的吴氏大宗祠为台湾全台最大的宗祠,清同治七年(1868)始建。这一座富丽堂皇的吴氏大宗祠,大门上楹联为:“八闽孝子裔,三让帝王家”;“百年丕振延陵绪,三理犹存泰伯心”;“泰启纲常,—派渊源光宝岛,伯尊伦理,千秋经纬溯勾吴”。 这几幅联句非常明确地表明台湾吴氏家族是由福建迁徙过去的。莆田吴氏族人姓联有:“三让两家天下,一锋万世千秋”。句中的“三让”说的是吴氏先祖泰的三次辞让王位的故事:古代,周氏部落始祖澶父生了三个儿子,周王意欲传帝位给第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出于孝心,不违父命。兄弟二人私奔到江南蛮荒之地,选择了苏州梅里建立新的部落,号称勾吴。季历再三请泰伯即君主位,泰伯三次辞让,史书上称之为“三让天下”。泰的在南方荆蛮之地传至十八世寿梦,建立了吴国。寿梦生四子,第四子季札(季子)最有才华,寿梦有遗意立季札为王,季札坚拒不受,避居延陵(今江苏丹阳市),其后裔因此称延陵为郡望。泰伯、仲雍让位季历,孔子称赞说:“可谓至德也”。吴氏族人也因此以“让德”二字为自己堂号。
  吴祭后裔繁衍海内外,在台湾,被当地民众奉祀为“阿里山之神”的吴风,就是吴祭的第三十二代孙。近现代,广东湛江抗法英雄南柳人,也是吴祭后裔。另外,据有关族谱记述:新加坡总理吴作栋远祖为吴祭第十四代孙吴元益,由莆田黄石水南迁徙福清,到第十七代迁永春。台湾以及东南亚吴氏族人对吴祭怀有崇敬之情。1994年,莆田吴氏族人修复吴祭陵墓,新加坡总理吴作栋之母吴老太太特借永春吴氏宗亲捐巨资赞助。台湾吴长寿先生发动20多位台籍吴氏宗亲、马来西亚吴氏会狮东联谊祠、新加坡琼州吴氏公会、澳门吴元英及本省吴氏宗亲都捐了资金。2002年农历三月初三,首届吴祭公祭仪式在莆田黄石举行,澳门莆田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吴英以及台湾吴氏宗亲3千多人参加。以后每年的三月初三,都有台湾地区的吴氏宗亲前来祭墓。目前建于吴祭陵园旁的重兴寺及唐工部员外郎吴公祠,不仅是千年遗存的珍贵文物,也是历史的见证,吴氏祠堂和重兴寺成为海峡两岸亲情互通、宗情交融的圣地。
     晚报记者  郭清锋 
               林春德(莆田市姓氏源流研究会)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